- P, e, o* O; z6 M
/ D# X) z0 }, g, t: _" \图为科考船抵达码头。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李学仕 摄
3 p1 l: P# ]3 ?6 Q! Q2023年7月15日上午,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科学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以下简称“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团队”)组织的“第六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务,顺利返回三亚。/ `5 w" ^8 ^, \
4 K3 b! c: F) n; g& G- E9 q/ j! D( H: C& }" A+ V* }' I/ t& o! i
图为中国科学院深海所的科研人员随科考船抵达码头。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李学仕摄5 l0 n0 y) T% {8 S6 {1 V
, u. M+ U! r4 M4 }- ]8 @
: M2 c$ a) O& x7 {! @; \( B. M
图为科考船抵达码头。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李学仕摄
7 g+ J& _' g3 K) r8 Q* v该航次历时20天,航程3500多公里,考察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海北部海域。航次采用目视考察和被动声学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以环境DNA收集,旨在前五次科考航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南海的鲸类物种多样性、种群现状和地理分布格局等开展研究调查。% d* q: I) R, U7 `/ r4 B* `) Y
- O3 G: R* i: a1 s* Q: \考察期间,共目击到深潜鲸类和远海型海豚动物58群次,并通过影像拍摄和动物水下发声记录,获取了大量鲸类图片、视频及音频资料。
) K* D, ?6 m& V7 `, {( D1 z: d. x4 h5 `$ }- k1 N/ X: d8 f
9 I. n5 c+ f- s: x, _( h$ [, i& ^
7 [" t, ?9 S6 ~- ?! h0 H; h图为科考队考察期间拍摄到的抹香鲸画面。中国科学院深海所 供图. `1 A6 f/ J/ R7 ?
经对考察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发现,本航次目击到的鲸类动物至少包含15个物种,其中深潜鲸类10种,包括抹香鲸、短肢领航鲸、瑞氏海豚、糙齿海豚、小虎鲸、小抹香鲸和侏儒抹香鲸,以及3种珍稀喙鲸。此外,本航次还记录到5种远海型海豚,包括条纹海豚、弗氏海豚、热带斑海豚、长吻飞旋海豚和瓶鼻海豚。
* `9 g, ?: P! O9 z( I1 e4 m: d, f, g; p8 e) K4 ]& t1 U8 @
5 Y0 g* j& T/ A- K. N+ L5 ?/ l- C# \. x/ t
图为科考队考察期间拍摄到的长吻飞旋海豚画面。中国科学院深海所 供图
4 D* _3 f4 D% h. v航次结果进一步证实,考察海域拥有较为丰富的鲸类物种多样性,有大量深潜鲸类及远海型海豚动物栖息生存于我国南海北部海域。本航次进一步积累了抹香鲸、短肢领航鲸等南海常见深潜/远海鲸类的生态学和发声数据资料,为完善南海鲸类物种数据库和发声信号数据库建设提供了数据资源;同时取得有关这些鲸类动物在南海的地理分布格局特征的新认知,并对个别神秘喙鲸的形态、行为、发声特征等有了新认识。之后,科研人员还将针对所获得的新数据、资料及样品,进一步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 z* {% [" F$ L2 {
{4 J8 l1 c1 W) y8 L
" I# \" d3 e! ?! S( O8 Z/ r9 f& j
" j" X p* \7 B; W$ l( V( D4 Y% k图为科考队考察期间拍摄到的条纹海豚画面。中国科学院深海所 供图. e- `/ P4 u q/ i
据悉,南海海域是我国鲸类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海区,在南海海域出没过的鲸类动物多达30多种。从2019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团队已连续5年,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截至今年,研究团队共组织开展相关科考航次6次,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摸清南海区域鲸类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特征,为下一步保护南海海域以鲸类为代表的海洋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 Y2 A' x% U0 m* S8 k
. G3 U" W% P: I+ Q+ X9 @0 Y4 y7 y# b" y, n* `# X
$ s6 J* x7 e( L9 s" l信息来源:三亚日报 记者 刘盈盈。" \+ Z- w2 P6 U2 _/ i6 w' E" A& E0 f;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