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订单备注处注明发票抬头和税号)" H/ b" r: D' G' I/ |
官方旗舰店质量保证!出版社库房直发,, c, e# e: c) O, @8 h U' z
提供正规电子发票!6 V- x Y; B( m4 I& z$ |0 W
海洋是人类获取优质蛋白的“蓝色粮仓”。然而,自20世纪以来,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生境破坏等原因,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问题,传统捕捞业和养殖业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要求。作为一种新型的海洋渔业生产方式,海洋牧场已成为转变渔业发展模式,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是我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5 c0 ^& D7 h
海洋牧场是渔业生产的新模式,也是海洋产业的新业态。海洋牧场建设是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实践和应对“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已成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关注点与关键发力点。+ \5 l0 k1 D5 w# T/ A
- J5 b( l! @5 C3 q% |
. d% Z N0 R% I6 a, i x; j
海洋牧场示意图0 z! v" ?) d' `7 `. Q! N/ C
海洋牧场发展理念. q; S$ L5 ?6 e# l- [, n+ A9 O
生态优先、生境修复
# f, R! o3 [0 k# g' o, V, P: t在现有捕捞和养殖业面临诸多问题的背景下,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其发展有赖于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因此必须重视生境修复和资源恢复,根据承载力确定合理的建设规模,这是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目前,我国除了少数海洋牧场在设计中涉及对红树林、海草床、海藻场、牡蛎礁、珊瑚礁的修复,其他多以增殖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品为目的,忽视了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对渔业资源的种群结构、遗传多样性的恢复等关注不足。若在海洋牧场建设中仍将提高产量作为首要目的,不仅会导致产品品质下降,更会对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因此,“生态优先”理念必须在未来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实践中作为第一要务加以重视。当然,“生态优先”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开发利用,而是要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建。针对不同海区的条件和现状,能够采取限制性措施进行保护的,就不用额外人工干预进行修复;能够修复受损现状的,就不要轻易改变物理环境条件开展重建;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要用合理地开发,换取最大规模生态效益的环境保护效果。
9 H' l, ~' f2 o8 ]$ K( S" G% {, t资源养护、自然修复
~7 l) H+ f9 x3 }$ Q国际上对海洋牧场的定义更加趋向于资源的增殖及养护。例如,《海洋科学百科全书》 对海洋牧场的定义为:海洋牧场通常是指资源增殖(ocean ranching is most often referred to as stock enhancement),或者说海洋牧场与资源增殖含义几乎相等(唐启升,2019)。由此可见,资源增殖及养护是海洋牧场的重要功能之一。但海洋牧场不等同于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增殖放流是海洋牧场建设的内容之一,是将人工孵育的海洋动物苗种投放入海而后捕捞的一种生产方式。人工鱼礁为入海生物提供栖息地,是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技术手段。真正的海洋牧场构建包括了苗种繁育、初级生产力提升、生境修复、全过程管理等一系列关键环节。海洋牧场强调的是重复利用自然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通过投放人工鱼礁,移植海草床等人工措施,限制以往的过度开发行为,降低人为干扰;通过增殖放流加速原有生物链的修复速度,为受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提供时间、环境及生物条件。
3 b$ b+ n! V6 s" |, l6 t' B6 Z9 ~2 c/ J' o! x) g! t3 G
6 @4 V" U) T+ J- j5 D6 S. f海湾养护型海洋牧场布局模式图
- F+ d6 p: p! T' e% u# B; K
. r( a% P; X: s3 ?* c: d& Q
# r' M. D# B4 x, h, Z海洋调查立体监测体系% q, T1 y8 c# m3 ^; K
陆海统筹、三产贯通5 V2 T. C* G# N" _% Q4 C4 c) [0 v a, Z
海洋牧场不仅仅局限在特定范围的自然海区,在地理区域分布上可分为陆域和海域两大部分,分别承担着不同功能,而海陆连通性的丧失不利于充分发挥海洋牧场的综合效益。海岸带生态系统属于典型的生态交错区,具有较高的生态活力,海洋牧场的建设必将带动海岸带的保护和开发工作。盐碱地生态农场的牧草和耐盐植物可作为滩涂生态农牧场的优质饲料,滩涂生态农牧场为浅海生态牧场的增殖放流工作提供了大量健康苗种,浅海生态牧场又通过海水肥料的生产促进盐碱地生态农场的建设,文化产业和生态旅游业则进一步加强了海岸带生态农牧场的内在联系。未来应打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使海洋牧场成为经济、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特别是将休闲渔业和生态旅游等产业有机融入海洋牧场建设中,充分发挥其对上下游产业和周边区域产业的拉动作用。最终形成盐碱地生态农场-滩涂生态农牧场-浅海生态牧场“三场连通”,水产品生产-精深加工-休闲渔业“三产融合”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架构。该模式将有利于带动海岸带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建立覆盖陆海的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和持续利用新模式,促进我国沿海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0 B, g6 A) C; E9 ?
功能多元、和谐共赢+ P* J; ?9 g" Q( i$ d
水产优质蛋白的生产只是海洋牧场诸多功能之一,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更加重视功能的多元化。海洋牧场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整体,其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海洋牧场是具备多元功能的综合体。( Z; H8 A4 u" T5 F2 N+ K8 J1 m! N7 H
伴随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海洋逐渐成为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条件,大量人口聚集在沿海地区,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危机。人海和谐要求人类重新思考人与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平等、友善、环保的态度对待海洋,形成人海和谐共生的文化根基。在经济价值层面,必须杜绝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海洋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中去,通过推动海洋科技进步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价值层面,主张公平分配海洋利益,协调海洋区域与陆地区域、沿海国与内陆国之间的社会发展,协调人际与代际的发展。在生态价值层面,主张人与自然建立一种和睦、平等、协调发展的新型关系,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善待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使社会主动适应环境,最终实现人、地、海的和谐发展。+ k3 i+ D( G- y7 d. e
2 q: N( ]0 I9 j( |! ]
, Q/ B/ \; q$ d) w b/ s8 H$ H海洋牧场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运用现代工程技术和管理模式,通过生境修复和人工增殖,在适宜海域构建的兼具环境保护、资源养护和渔业持续产出功能的生态系统。1979年我国开始试验性投放人工鱼礁,2006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2015年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始以批复建设。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初见成效,但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刚刚起步。纵观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发展历程,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因海制宜的建设理念、原始创新的理论架构、核心突破的工程技术、日趋完善的标准体系、薪火相传的渔业文化,中国特色海洋牧场建设的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自信正在彰显。 h: p0 U; i4 [+ {& _ ^% q0 p; o
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海洋牧场分类》(SC/T 9111—2017)的海洋牧场分类7 [/ p' N& y( [. r
3 V: ]! \2 t) {! }/ M
8 Y' }/ T% U: y7 w7 `
' I `; y4 \+ [* w( j% j) |* _$ l# o- ]- b
海洋牧场生物资源养护原理与技术示意图7 L) I! A# k" {+ `
面临新机遇,扬帆正当时。2019年教育部奏响了“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的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力争将新农科建设为提升国家生态成长力的增长极,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正于酝酿中实施。面向产业新业态,亟待培养新型专业人才,涉农涉海高校陆续开设了海洋牧场相关课程。由于缺乏系统全面介绍海洋牧场建设原理与实践的教材,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培养知海爱渔的新型专业人才,涉农涉海20所高校、3家科研院所的74名专业教师共同编写了本书。本书紧扣学科培养方案,提供了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6 S+ x7 Q" h F, L) g
责任编辑:刘丹) K" V7 ^# P/ |$ ]0 l
作者简介, o8 j9 _. i# [) O( c6 l0 e
1 K* v* B; i1 y9 p/ p; }9 L5 ?( g! e
杨红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岛市现代海洋杰出英才”等。担任“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蓝色粮仓科技创新”实施方案与指南编制专家组组长、“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海洋农业与淡水渔业科技创新”联络专家,参与了国家和省市海洋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写。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水产)秘书长、农业部海洋牧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等。
0 T6 B# _/ B, o# R长期从事海洋牧场构建原理与技术、刺参生物学与遗传育种等研究。揭示了大型藻类、滤食性贝类、棘皮动物的生态功能,培育了刺参‘东科1号’新品种,研制了浅海生态修复工程设施,建立了海洋牧场全链条构建与安全保障技术,相关设施和技术在沿海地区得以推广应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10余项,在PloS Biology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海洋牧场论文入选“高影响力论文前1%”,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软件著作权12项,出版中英文专著10部,主持制定海洋牧场国家标准1项、行业与地方标准1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等科技奖励10项。$ K, X, X1 g+ {' m& b2 N
' B0 f/ U9 f' ~! x0 p) {" m" G
% b$ }: P3 |9 f# a. h3 M$ n" J+ {1 P3 W3 B" `: H$ W" L1 L$ Y
8 [" ^3 f4 r3 U! T) B' a
- s) l) t- D' X/ R* E& W7 C: E3 i2 I
6 ?6 n# H1 \* y" i W6 i# _% h% ?- l
7 B* a! D0 Z0 [. W* g6 Q9 ~! C6 v; x: W+ o# f- |
" O9 p- I, I/ X" P+ A1 j4 @
: \$ F1 p; u8 @8 b2 C+ C% i
8 O' p, P* V( n/ b+ M6 M
. Q z1 l( b# D, O信息来源: 科学出版社。2 o9 _( p$ T5 `;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