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A0 @5 }( \2 G) }
E' Y; Y u* d1 O2 ~# B0 z
0 y9 r6 x o' _! k# K1 j2 j1 ~$ e+ x$ C s; k% l: X G: v) m# ^
摘要:海洋科考装备是发展海洋科学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科考装备接连取得突破,部分装备已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但依然存在诸多技术问题。本文以海洋科考装备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 围绕科考船、潜水器、浮标潜标、海洋传 感器和海洋观测系统等调研国内外海洋科考装备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海洋科考装备技术发展在关键组件、技术发展、数据管 理、基础保障、需求匹配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总结面向深远海和极地的绿色化、无人化、智能化、协同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梳理总体和各分类装备发展中需要注重的关键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从梳理短板技术重点突破、加强统筹协同提高保障能 力、完善创新机制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市场思维推动产业化进程、依托先进科考平台拓展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发展建 议,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海洋科考装备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 b7 i+ i/ W1 j$ y
- T6 ~* J L; l0 R) c
" {: |9 S! V6 P( Q; k一、前言3 D# Y* A3 F" w, F, G$ K! e7 j6 J) v- Z
海洋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矿产资源、生物 资源、化学资源、空间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在气候 变化、人口增长、陆地资源枯竭以及生态和环境破 坏等大背景下,发展海洋是必然趋势。海洋占到全 球面积的71%,但目前人类对海洋的认知还远远不 够。十八大以来,“建设海洋强国”成为重要的国 家战略目标,十九大提出“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 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二十大再次强调要“加快建 设海洋强国”。海洋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新时 代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 支撑。对海洋的探索和研究, 围绕海洋暖化、海洋 酸化、深海研究、北极研究等全球重大海洋问题开 展科学考察工作,需要依托功能强大的海洋科考装备。/ @' M: b* X a; S, ? }7 c7 s
海洋科考装备具有高精尖技术集成度高,多学 科交叉紧密,在海洋装备中具备前瞻性和引领性等 特点。海洋科考装备能够衡量海洋科研创新技术 水平,反映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该类装备的技 术突破将带动其他海洋装备创新发展, 以满足海洋 防灾减灾、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安 全保障等相关领域需求。
& u6 L$ A o( {- O- q1 T# Q海洋科考装备经历了从“机械装备为主”到 “计算机和自动化为主”再到“逐步迈向集成化、 无人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阶段。其覆盖的 种类多样,分类方式不一, 既包含各种运载平台, 如科考船、潜水器和浮标潜标,也包含了实现具体 科考功能的各类探测设备和传感器。此外由多种装 备共同组成的观测网络系统也属于海洋科考装备的 范畴。
8 {9 ]4 K1 O% J. ~5 p目前在国际上,海洋科考装备仍由欧美国家、 日本、俄罗斯等海洋强国所领先。近年来,我国 自主研制的各类海洋科考装备接连取得重大突破, 部分装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可更好地服务科 学认知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积极保护海洋和有效 管控海洋等方面需求。从整体来看,我国海洋科考 装备在装备级和部件级上进展较快,但在核心部件 和元器件层面上突破不够,在材料、能源、通信、 智能、工艺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短板,受制于国外。4 f; r& j) Q D( o1 \7 b( Z
装备的整体性能和先进水平与关键核心技术的 掌握程度息息相关,往往由于某些技术短板而导致装备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与国外领先水平产生差 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 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围绕海 洋工程、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等领域要突破一批关 键核心技术。我国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 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 牢牢抓在自己手里,需要不断推动海洋科考装备关 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8 `7 b: ]" E: |0 c# h4 Z
当前我国海洋科考装备已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实现海洋科考装备自主可 控的重要前提。本文围绕科考船、潜水器、浮标潜 标、海洋传感器和海洋观测网络系统等海洋科考装 备,对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梳理技术发展趋 势和关键核心技术、总结装备发展面临的新需求新 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以期为进一步推动 海洋科考装备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t( c' l/ j0 t: J) \" U) \- }
二、国际海洋科考装备发展现状! H; \: T; H! j/ q
(一) 科考船4 W/ k/ J( s K
目前全球拥有较大规模、具备多功能多用途的 海洋科考船的国家主要有美国、俄罗斯、英国、德 国、日本、挪威等海洋科研强国。其中科考船队 实力最强的是美国,拥有 70 余艘长度大于 30m 的 船舶。欧洲也拥有数量众多的科考船,其中 8 艘 科考船可在深海部署全套深海探测设备, 9 艘科 考船具备破冰能力,24 艘科考船可在冰区航行。 日本的科考船主要集中在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 (JAMSTEC), 该中心拥有全球级 / 大洋级海洋科 考船6 艘,包括一艘深海钻探船“地球号”,该船曾 创下 7740 m 世界最深海底钻探纪录 。俄罗斯对 北极科考给予重点关注,拥有先进的极地科考船。2020 年俄罗斯新型北极科学考察船“北极”号在圣 彼得堡海军部造船厂下水,该船特殊的外形和功能设计,使其具备强大的北极长期观测能力。
5 v! c* o) i' `9 ?- V$ q0 q(二) 潜水器4 |1 y' H' h: b" L& }# x6 J1 X
潜水器按是否载人可以分为两大类:载人潜水 器(HOV) 和无人潜水器(UUV)。无人潜水器种类 较多,可进一步细分为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 和自主水下机器人(AUV)、水下滑翔机(UG) 和 近年新出现的自主遥控潜水器(ARV) 等。
" ]" w$ R0 K& S2 u在载人潜水器方面,从 1960 年第一艘载人型潜 水器“曲斯特I”号研制以来, 国际上已研发多类 型、具备全海深下潜能力的载人潜水器。美国、俄 罗斯、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均建造了先进的载 人潜水器, 如美国的“阿尔文”号、“极限因子” 号,俄罗斯的MIR 系列,日本的“深海6500”号和 法国的“鹦鹉螺”号等。国外目前拥有万米载人潜 水器的国家仅有美国, 日本正在规划建造万米级载 人潜水器。
+ p. m& M7 P L, o在无人潜水器方面,美国、俄罗斯、日本、欧 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较为成熟,并形成系列化产 品。ROV 是最早得到开发和应用的无人潜水器,其 商业化水平最高, 欧美开展业务化的ROV 已达到 6000 m。在AUV 领域,多潜深多用途的AUV 已获 得广泛发展,俄罗斯、法国等少数国家AUV 业务化 能力达到3000m,其中俄罗斯建造的“勇士”号于 2020 年下沉至马里亚纳海沟的底部,成为世界上第 一个到达海洋最深处的AUV。而ARV 技术相对领 先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法国, 以美国的伍兹霍尔 海洋研究所最具代表性,其研制的ARV “Nereus” 号, 潜深可达 11 000 m,具有 AUV 、ROV 两种作 业模式。水下滑翔机概念最早由美国提出,发展及应用主要集中于美国、法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 目前斯洛库姆 (Slocum), 斯普雷 (Spray) , 西格莱德(Seaglider) 三型水下滑翔机是当前应用 最多的水下滑翔机产品。- v% C3 z' h* F" ^
(三) 浮标潜标7 n& t& ?% v& L* f
浮标和潜标是海洋观测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相对其他海洋科考装备在观测时间和空间上具 有优势。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 是Argo 浮标。Argo 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计划由 美国和日本于 1998 年推出, 当前已在全球布设超 4000 枚Argo 浮标, 能实现2000m 水深内的海水温 度、盐度和深度全球观测。潜标相对浮标更加隐 蔽, 以自容式观测仪器组成监测平台系统,相关先 进技术当前主要由加拿大、美国、德国、英国等西方 国家掌握,实现了水下测量数据实时下载和传输。& y+ b* r& q( I$ h& N7 ]5 L
(四) 海洋传感器
. i3 c% I$ q1 w% k( }9 x自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国际海洋传感器技术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海洋传感器功能强大,种类繁多。常见的海洋传感器包括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 (ADCP)、温盐深传感器 (CTD)、潮位仪、测波 仪、生物化学传感器(pH、溶解氧、硝酸盐、叶绿 素、浊度) 等,是海洋观测不可或缺的基础设备。 海洋传感器也是市场化最深的海洋科考装备。在温 盐深传感器方面,美国海鸟(Sea-Bird) 公司的产 品一直居于全球市场主导地位;美国洛克马丁斯皮 坎公司和日本鹤见精机公司联合,垄断了投弃式剖 面测量设备的市场。当前海洋传感器主要市场在欧 美国家, 占比近 95%。但现在国际上海洋传感器 已经近20 年没有更新,亟待开发新一代海洋传感 器设备。: ~0 V( x4 ]5 D% g2 s: E
(五) 海洋观测系统, [5 s$ V/ W3 L4 F5 i' b+ ^
科考船、潜水器是单点海洋科考装备, 由多 种装备组成的海洋观测系统则是全方位、立体化对 海洋进行探索和观测。美国是最早开展海洋观测 系统建设的国家,2009 年美国通过了“海洋观测 行动”(Ocean Observatories Initiative) 计划, 旨在 收集至少 25 年的海洋数据,该计划系统由多装备 组成, 同时观测多海洋要素。国际上其他国家 也建立了各自的海洋观测网络,如加拿大海底观测 网(ONC)、欧洲海底观测系统(EMOS)、日本海 底观测网(DONET 和 S-net) 等。在极地观测方 面, 美国经多年积累开始研发北极移动观测系统 (AMOS)。另外,俄罗斯于2012 年启动研发“北极 综合监测系统”。
& X# Q: _6 e3 @. i三、我国海洋科考装备发展现状, U, @! b( g. ?! R
(一) 科考船
7 t0 h! t4 i5 r+ C3 L. K; C* {3 a4 O, |近年来,我国建造了一批具有强大海洋科研能 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考船,其中大部分由我 国 自主设计建造 ,如综合科考船 “ 嘉庚 ”号、 “东方红 3”号、“中山大学”号,新型地球物理综 合科考船“实验6”号,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以 及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珠海云”号等。 这些科考船在搭载装备、功能实现、环境影响等方 面均与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如“东方红 3”号是国 内首艘获得水下辐射噪声最高静音科考级的科考 船,“中山大学”号配备最新科考设备并具有Ⅰ类无 限航区全球航行能力。在组织运营方面, 我国于2012 年正式成立国家海洋调查船队, 统筹协调船 只。成立之后不断加入新建造的科考船,调查船队 整体向着综合化、大型化、谱系化发展。 Q5 o2 h: x8 L
(二) 潜水器1 W( L3 Q4 z7 I/ H( J
在潜水器方面,我国自主发展突破显著, 已初 步形成“蛟龙”“潜龙”“海龙”三龙系列和“海 马”“海星”“海斗”“海翼”“海燕”五海系列。 潜水器国产率不断提升, 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 针对不同科考环境,在多个潜深研发对应装备,如 我国首台用于冷泉科考的国产AUV “探索4500”。 不论是载人潜水器还是无人潜水器,均建造有实现 万米潜深的装备,如“奋斗者”号、“海斗”号和 “悟空”号等。目前我国已具备进入世界海洋最深 处进行科考和作业的能力。此外,通过成功建造 “奋斗者”号,并已开展常态化深海载人科考作业, 使我国成为当前世界上万米下潜次数和人数最多的 国家。 ?4 c: Z3 t8 R6 l8 w
(三) 浮标潜标3 l0 I1 R" `% D
我国开展海洋浮标技术研究较早,通过不断摸 索逐渐走向了满足业务应用的成熟阶段,并已构造浮标业务化网络,正在运行的超200 套,浮标型号以 FZF3- 1、SBF3-2 和 FZF4- 1 为主, 包括大、中 、 小圆盘浮标以及波浪浮标等,构成了世界第二大锚 系浮标监测网络。另外,通过在缅甸海布放我国第一个进入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7000 米级浮标“白龙”,打破了美国和日本的技术垄断。在环境恶劣的西风带海域,我国浮标可实现在位连续运行20 个 月。在小型化浮标领域,我国创新研制了“蓝海星” 系列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该浮标成本低、可靠性 好,具备了全球业务化观测能力。在潜标研究方面, 虽然我国研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已能够建造 实现6000m 实时数据传输的海底潜标系统, 目前 还有多款潜标设备正在海上试验。
0 _/ g5 b0 H- `(四) 海洋传感器
% l& n1 B7 v3 c4 |% Y9 X& W& j进入21 世纪以来,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我国物理海 洋传感器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突破了高精度CTD 测量、海流剖面测量及海面流场测量等关键技术, 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技术成果,并初步实现了产品化。当前已成功研制了“OST”全系 列温盐深测量仪,可适用于多种应用平台和海区, 包括南北极海域、万米级深海海域,基本实现部件 级的全国产化。“定点式温盐深测量系统”应用海 试突破5915m,创造了国产高精度温盐深测量仪最 大试验水深记录。此外,在波浪传感器方面, 已 成功研制“前哨”系列波浪传感器,实现对波浪方 向谱的观测。
% X# Z, A/ d+ U8 `5 t! |(五) 海洋观测系统$ b2 G9 |# w" }- u
相比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的海洋观 测网发展时间较短,经历了“十一五”时期规划, “十二五”时期建设,“十三五”时期拓展的发展过 程。我国于 2017 年开始建设国家海底科学观测 网,将在东海和南海典型海域实现从海底、水层到 海气界面的长期实时立体综合观测。此外,我国 基于自主开发的潜标在南海构建潜标观测网,并以 此为基础发展“南海立体观测网”,已成为世界上 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观测系统。在全球海洋观测 方面, 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正在建设“国 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自主建成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并实现稳定运 行,已成功获取多年温度、盐度和海流等数据。! h* g8 r+ I7 G, i( Z5 c4 y
四、我国海洋科考装备发展新需求新问题: I) x3 V1 P3 t/ y3 n
(一) 国产关键组件精度和可靠性有待提升
) X, ?3 ?1 S* g$ b6 g: `当前我国海洋科考装备已取得举世瞩目的进 展,部分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产化水平不 断提高。但也应该看到我国海洋科考装备主要在装 备级和部件级上突破较快, 如科考船、载人潜水 器、浮标潜标等。而在核心部件和元器件层面上, 突破不够,还大量依赖进口,如载人潜水器使用的 大深度水密连接件、核心的导航定位元件,海洋传 感器所用到的模拟数字(A/D) 转换器、单片机芯 片、紫外探测光电二极管等。部分原因是因为国内 暂未研发对标产品,但更多的是目前国内已有产品 无法达到装备要求的精度和可靠性能。& I& G& o$ F+ c) [9 f* {
(二) 各项技术发展参差不齐,短板技术亟需突破 L) d$ \, h Q- ?8 i. W* x# ]! Z: l
装备的整体先进水平会受制于处于短板的技 术, 目前我国在材料、能源、通信、结构、软件、工艺等方面的技术发展参差不齐,一批关键技术和 基础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亟需突破。如 载人潜水器的耐压壳体建造方面,在材料上我国已 取得很大突破, 已研究出 1000 MPa 、 1200 MPa 级 别强度的高强韧钛合金材料,然而目前在制备工艺 技术上未能跟进,加工制造存在困难,制约了其在 载人潜水器上的应用。
& W: S+ d/ \, i k(三) 海洋大数据获取、处理和管理发展需求紧迫
2 c6 U' U# `) ~4 S4 E' N海洋科考装备正向体系化、网络化发展,世界 各海洋强国均在构造海洋观测网络。要实现“透明 海洋”,需要依托足量的信息和数据。当前我国自 主获取的海洋数据总量严重不足,区域碎片化、信 息单一化、时空分辨率低、数据传输延期等问题显 著。在增加数据获取的同时, 随着装备智能化水 平的推进,数据的处理、存储、传输等多方面能力 需要大幅提升。在数据管理方面,我国已建立如国 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等数据库,但远远不足以满足 需求,更多的数据还分散在各个高校、研究机构、 企业,并且公开数据集较少,共享程度不够。
/ u/ `7 C2 I6 A& s. k(四) 能源供给和作业保障能力还需加强. X# G: E- [! p A2 _. y& p
面向深远海和极地开展海洋科考工作,如何延 长在更加恶劣的海洋环境条件下的科考作业时间, 以实现更加长期的海洋观测,是各类海洋科考装备 都要面临的问题。例如,延长科考船单航次续航能 力,在功能提升能耗增加的背景下保证远海大型浮 标的能源供应, 建造深海空间站实现水下长期驻 留,构建水下观测网络开展业务化观测,这些均需 要可靠的能源供给与保障相关技术。
9 }1 B$ @" F+ V( ~/ [(五) 装备研发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1 n2 ^, V7 k s' U5 S: u近年来,我国各类海洋科考装备层出不穷,但 也同时存在粗放式发展、重复建造等问题。自上而 下的统一规划和资源调度需要进一步强化,装备发 展与实际的科研需求、市场需求存在脱节。如科考 船, 国内诸多涉海单位已建造大量科考船,科考功 能涵盖多学科领域,然而当前船舶能力和用船需求 之间的供需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再如潜水器, 目 前国内潜水器的谱系化比较混乱,从研发到应用以 及产业化出现断层,产业生态体系建设不足,不利 于配套零部件的生产以及对接市场。: ?) G* s! _# U; b/ e
五、海洋科考装备未来发展趋势及关键核心 技术3 E2 f6 s, f( c# l9 A, o a
(一) 海洋科考装备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o* u( w0 f4 A( X- ~
1. 无人化7 O( O/ ?. C5 W6 Y G) T7 D4 P8 [$ p
随着海洋科考逐渐走向深海和极地,面对更加 恶劣的科考环境,在北极冰下、深海热液等极端环 境, 人类科考作业时间十分有限, 也无法出舱作 业。海洋面积广阔,平均水深超 3800 m,要实现 “透明海洋”目标需要更长期和广泛的观测。在深 海探索方面, 目前万米级载人潜水器仅能乘载2~3 人, 水下作业时间不超过 1 天 ,科考效率较低, 成本较高。而无人潜水器能以低得多的代价执行长 时间的任务。无人化海洋科考装备在恶劣环境中 作业具有优势。
, L% Q3 Y# A, [9 M; t' e2. 智能化2 k3 q9 p y) r
随着海洋科学的不断发展, 科考任务更加复 杂。智能化一方面能够辅助科考船、载人潜水器的 操作人员,另一方面可以强化浮标潜标、AUV、水 下滑翔机等无人装备的自主工作能力。智能化的海 洋科考装备能够自动感知装备自身、周边环境、协 同装备的信息,并实时做出处理分析。这在构造更 加庞大复杂的海洋观测网络中显得极为重要。随着 人工智能算法、新型传感技术的发展,各海洋科考 装备的智能化程度不断发展,正在逐渐实现观测网 络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的升级换代。
; w: x/ d1 z9 C- h4 I3. 绿色化: q0 V8 U4 S9 X/ _" Z- i
在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投入 更多的科考装备以及开展更加频繁的科考活动,人 们对科考装备在绿色环保、低碳高效、环境友好方 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海洋科考船为例,先进科 考船应围绕环境、安静、洁净的“一体化设计新理 念”,达到生命周期中以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为原 则的“绿色船舶”要求 ,符合 ICES CRR209 和 DNV Silent Class Notation 对水下噪声的限制。未 来将在节能高效、减少排放、新能源、新材料等方 面开展更多的研究。例如,德国于2022 年建造了一 艘甲醛动力科考船“Uthörn”号,美国威斯康辛大 学苏必利尔湖研究所(LSRI) 准备建造一种新型低 排放电池混合动力科考船,美国斯诺公司正在建造 插电式混合动力科考船等。
6 Y- a4 B% h/ a5 h4. 协同化
1 H0 f: R$ m% t9 H目前海洋科考观测已由点向面再向立体化方向 发展,未来将形成“海陆空天潜”协同的立体观测 网络,这使得单一的科考装备不能满足需求。不同 装备定位功能不同,需要更多的装备协同作业,构 造更加强大的海洋观测系统, 以完成科考任务目 标。如以科考船为信息中心,连接海洋卫星、水上 无人机、沿岸台站、海面浮标、水下潜水器和海底 观测网络,协调组织各装备,形成从天空至海底的 立体海洋观测网络。当前已有多种科考装备协同作 业的实践和经验,如美国和俄罗斯均已开展双载人 潜水器水下协同作业;2018 年,“深海勇士”号与 “海马”号 ROV 开展有人/无人协同作业, 共同对 “海马冷泉”区开展科学考察;2020 年“奋斗者” 号与“沧海”号着陆器开展联合作业等。0 ?0 c0 O' B* ?; n
(二) 海洋科考装备关键核心技术 z1 F( a# C6 k9 G. }4 m! \
为了推进深海、极地等海洋环境研究,构造全 方位立体化的海洋调查能力,需要更加先进、功能 更加强大的海洋科考装备。海洋科考装备种类众 多,各类科考装备既有普遍应用的通用技术,又有 实现特定功能的专用技术,但未来无疑将从绿色、 智能、设计制造等方面进行突破。在绿色低碳方 面,需要开发节能技术、新能源利用技术、燃气排 放处理技术、水下辐射噪声控制技术等。在无人 化、智能化方面, 在加强数据收集和共享的基础 上,搭建大数据平台,从而推进深度学习技术、人 工智能技术、各设备集成互联技术、仿真模拟技 术、人机交互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等在海洋科考装 备中的应用。在发展硬件技术的同时,也应当重视 发展程序、算法等软件技术,如浮体和锚系流固耦 合动力响应分析技术、基于运动传感器的波浪反演 技术、极区作业海洋科考装备的冰水动力学与结构 性能分析技术等。当前我国在理论、设计、材料等 方面已积累一定经验,部分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但 受限于某些高端制造工艺能力不足, 制造未能跟 上, 因此相关的配套技术也需要给予关注和推进。 各分类装备关键核心技术梳理如下。
. e) j, G3 Y7 a. ?1. 科考船. P& f( W" H K y6 Z
在可预见的未来,科考船将继续在海洋科学研 究、观测和监测中发挥关键作用,将向稳定可靠、 环境友好、无人智能等方向发展,进一步集成更多的科研仪器和设备,增强其在海洋科考中所起到的 中枢作用。在数据收集和采样、自动化及人工智能 等新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 海洋研究的方式,朝着碳中和的方向发展也将改变 科考船的设计方向。未来新建造的科考船将具备更 多功能,配备更强大的科学仪器和设备,数据处理 和数据传输能力更高,水下噪声特征降低,大型仪 器的部署和回收能力增强。相应的海洋科考船总体 设计技术、作业保障技术(动力定位技术、高精度 航行控制技术、数据处理和通信技术等)、极端环 境(如极地) 作业技术等方向需要重点发展。" n! a! T" F# N- _5 ~
2. 潜水器
& d: Q h/ b0 [; X9 j) ]4 h我国已初步建立全海深和谱系化的不同类型深 海潜水科考装备。随着观测深度和广度以及功能的 拓展,潜水器装备和技术将不断革新。当前载人潜 水器能够搭载人员较少,水下作业时间较短,未来 将向多舱多人的大型化、延长生存作业能力等方向 发展,如可供科研人员长期停驻的深海空间站。无 人潜水器将从专业化、模块化、集群化、智能化等 方面进一步发展。此外,为便于投放和布置,轻量 化设计对于潜水器的运输方式以及工作方式可能产 生变革性影响。从核心关键技术看,大深度水密连 接器技术、潜水器轻量化设计与材料技术、多人多 舱技术、载人无人潜水器协同作业技术、高速水声 通信技术、极端环境下通信和精确导航技术、深海 驻留技术、复杂环境智能感知技术等将是未来发展 的前沿方向。* j& ^* P0 i( Y: r) ?/ x- l+ o! S G
3. 浮标潜标
4 q2 ], H3 k: j( |5 a R% o我国虽在近海建设了国家业务化海洋环境浮标 监测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布网密度相对较低, 且在智能化、网络化、全球化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 距。目前Argo 浮标阵列只能对浅于2000m 的海洋 进行观测,在极区还不具有智能探测海冰的能力, 无法实现在非冰区上浮并与卫星的通信。面向深海 和极地,迫切需要智能化、精细化的新一代海洋潜 浮标装备,未来潜浮标技术将朝着生存能力更强、 测量参数更多、智能化水平更高等方向发展,能源 供给和数据传输能力需要跟进,包括海洋综合信息 的智能传感测量技术、海洋环境智能感知技术、浮 标的自主驱动智能应用技术、多源互补大功率供电 技术、数据实时传输技术、自主组网与协同观测技 术、深海大型浮标系留技术、数据压缩处理与加密技术等。" D( W6 @- {4 f2 e7 z g
4. 传感器
) X( ?: l+ x1 A# G当前国际上海洋传感器已经近二十年没有更新 换代,但是在过去二十年,材料技术、信息技术、 集成电路技术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可预想海洋 传感器的重大突破将要来临。未来海洋传感器将向 多参数化、小型化、模块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研发的传感器在部件级已取得较大突破, 国产率不断上升,但用到的元器件依然大量依赖进 口,并且在精度和稳定性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其 对应的重要技术有传感器长期稳定性技术、传感器 材料及加工技术、传感器防污涂料涂层技术、高耐 久度敏感材料制备技术、高集成度芯片级传感技 术、光学多参数传感技术、传感器原始输出数据在 线质量控制技术等。+ l* x! B! v! c3 h% W' j2 F
5. 海洋观测系统
6 k" {% u0 T- R海洋观测系统是现代海洋技术的集大成者,未 来我国海洋观测系统将包括天基观测网,全球海气 界面观测网,深远海水体观测网和海底观测网四个 层次, 形成对全球及核心海区海洋环境信息的实 时、立体、高分辨率、多要素获取能力。这需要在 能源、通信和材料等方面给予可靠保障。具体在新 型海洋观测集成技术、海面移动和定点平台互连观 测与探测技术、海底接驳盒技术、海底高效率高压 高频电能变换技术、海底高稳定高压广域直流输电 技术、海底工程布设技术、海底广域实时信息传输 与精确时间同步技术、水下可插拔连接器应用技术 等方面给予重点关注。; s* H% u/ v" S* d. u& x/ c
六、我国海洋科考装备技术发展建议+ ^: S; L3 |" }7 Z- m
党的二十大要求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 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 心技术攻坚战。当前我国海洋科考装备发展面临的 技术问题众多,应当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统筹 资源配置,走中国式海洋科考装备关键技术突破道 路。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和 组织形式, 明确海洋科考装备总体和各分类装备的 关键技术优先级,基于不断健全的新型举国体制, 集合高校、研究院所、企业等创新力量,加大经费 投入,着重培养海洋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 以国家 重大工程与专项开展系统性攻关。+ I) L& p1 X" J3 z) T* W- {
(一) 梳理短板技术,重点突破关键问题
2 s7 R$ |- T; M0 d( d4 Q& B( d针对深海和极地等极端科考环境,应当定期对 各科考装备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卡脖子”或发展瓶 颈技术进行摸底,找出制约海洋装备发展的关键核 心技术问题, 同时关注相应的配套技术能否满足要 求,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项目和企业自主 研发项目,整体推进海洋科考装备技术水平。5 l$ H. w# w7 q9 ]/ G2 u) z0 u
(二) 加强统筹协同,提高基础保障能力5 B7 T5 i U+ b3 f4 C
在国家层面,加强各海洋科考装备发展的顶层 设计,对装备需求组织常态化调研,加强标准规范 的制定,对装备产业链上、中、下游中的薄弱环节 给与重点支持。在基础保障方面,建立国家级的海 上试验场,强化国家海洋数据中心职能和海洋大数 据管理,加强科考装备的基地建设。
; A% D% d2 N+ [! ]- s, c. ?6 ]0 M(三) 完善创新机制,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 l* C& `5 `. \) k. A' |1 S$ M: |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海洋科考装备方面已逐 渐从模仿追赶转向自主发展,应当继续鼓励创新, 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海洋科考装备的开发是一项系 统工程,未来构造更加复杂的海洋观测系统需要更 多领域的技术支撑,加强绿色、智能、无人、大数 据、通信、网络、核能、遥控、材料、工艺等各种 新技术融合。& }+ y1 Q+ t a: H/ x$ U3 {+ c
(四) 强化市场思维,以产品和服务为导向
/ u# w/ r9 t& s! Q/ z1 m: |0 f鼓励高校、研究院所与企业之间开展切实的 “产学研”合作, 以开发产品为目标,注重高效成 果转换,将技术研发落实为稳定可靠的海洋科考装 备, 不以论文论, 而以产品论。以市场需求为导 向,探索多种商业模式,前期加强推广,做好售后 与服务,积累装备使用的反馈,优化装备性能,促 进科考装备的良性循环发展。
* p& I7 e# ?# O$ E1 s/ A" L(五) 依托先进科考平台,拓展国际合作8 p% ]& C6 ]8 k% ?: c, o
当前我国已拥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先进科考船队 和深海载人潜水器,可集中优势,依托先进装备开 展面向全球开放的海洋科考项目,拓展与国际间的 合作。在合作中了解国际海洋科考的最新需求,交 流海洋科考装备的发展趋势。通过在国际上引领重 大海洋科学问题的研究 , 实现海洋科学的信息 共享。
5 h3 p/ U7 v9 g) h4 y$ u R" i 6 s) Q- S3 L' A! N
" G* `: M9 p% M9 ]) T/ `7 S
- V M. d* K# r) C# u
信息来源:中国工程科学. 2023,25(03) 原题:海洋科考装备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略,请查看原文。
_( ?: u! \ w* w7 q1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