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 E1 b1 E ]& z. V
! h, p: g2 l0 J9 k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院长、教授林霄沛(右一)
- |8 J6 D5 a# Z7 _- b9 t2023年5月30日晚,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省科技厅、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2023年“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发布。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院长、教授林霄沛荣获2023年“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 O3 D& c3 z* N提升全球海洋治理中国话语权
l3 E) G) Y, c0 [2 K" c千米以下的海洋深层环流,时刻影响着我们的气候,如何对其进行观测、分析、研究,是世界性难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院长、教授林霄沛创新性地采用水下滑翔机这一最新科技手段,实现了对深海的大范围、长时序、低成本精细观测,不仅提升了我国在海洋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力,也提高了我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话语权。: r, ~6 w' j$ p& B5 [. m# t7 i
在连续观测的基础上,林霄沛带领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尺度海洋过程在大西洋经向翻转流热输送中的重要贡献,有助于我国短期气候预测能力的提升。作为首位担任气候变率及可预测性计划(CLIVAR)太平洋委员会联合主席的中国科学家,林霄沛还积极协调我国涉海科研力量深度参与国际海洋观测大科学计划,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解决方案。
0 A1 H+ z+ ]6 V6 i2 a( ]谋海济国勇攀登 问海求索为国强1 L; I/ C2 t6 e& f! \
海洋科学是一门以观测为基础的学科,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院长、教授林霄沛从事海洋科学教学和科研工作20余年以来,在大洋环流的观测技术和基础理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成果,培养了一批充满科研活力的创新青年人才。
! b9 p v4 m4 m* W1 c海洋经向输送的主动脉——太平洋的黑潮和大西洋的翻转流(AMOC)在全球物质和能量循环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是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林霄沛突破经典的大洋环流理论,以复杂地形和多尺度相互作用为突破口,领导了我国在北大西洋AMOC源地的首次长期连续观测,建立了上述大尺度环流多尺度相互作用的新理论,有助于我国短期气候预测能力的提升。
& ?1 E$ q$ R+ [5 Q1 {) M c# t ~借助于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林霄沛积极参加相关国际组织,2013 年入选气候变率及可预测性计划(CLIVAR)太平洋委员会并于2016-2018 年当选联合主席,成为首位担任该委员会联合主席的中国科学家。作为亚洲唯一入选者担任北大西洋亚极地海区翻转流观测计划(OSNAP)七人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林霄沛领导该计划在AMOC源区首次国际观测计划。
7 h0 h& w; G2 `: y! A上述国际海洋大科学计划通过推动多学科发展和跨学科交叉融合实现海洋可持续开发,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解决方案。# L% z9 R+ d8 B- q7 T4 x) {
( e4 ~9 Q& u6 R1 `: ]- b
- ^1 s/ A9 T4 E0 n5 m: H- l, {- t( y
信息来源:综合自山东省人民政府网;中国山东网 记者 张敏敏。( _0 z+ {& w! t7 N' z; d A) `9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