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较为负面的认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应对举措将对倡议的推进产生不可避免的冲击和影响。
/ F+ W. ~! \( e% c8 U& [) s% { j" A一、阻滞中国在南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u& A4 ?5 g! v, E9 S S8 f
印度采取的系列措施带来的最直观影响是阻滞倡议的建设进度。计划中由印度直接参与的项目现阶段已处于停滞状态。与“中巴经济走廊”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照,最初同样作为“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之一提出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至今未正式驱动。除此之外,对于其他南亚小国参与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项目,印度也试图阻断或制造困难。由于印度在南亚地区拥有显著的优势,能够对周边小国施加压力并左右其政策走向。因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南亚地区的建设遭遇一波三折,造成了中国经济战略利益受损。
^9 e/ S7 `; r$ n7 t4 ~' M印度通过影响邻国国内政局的方式迫使弱小的邻国在中印之间做出选择,使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港口建设进程停滞或减缓,从而影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整体建设规划。2015年,印度动用各种力量影响斯里兰卡大选,成功防止了所谓“亲华派”的拉贾帕克萨连任总统。斯里兰卡新政府随即以“缺乏相关审批手续”“重审环境评估”等为由叫停了中国承建的科伦坡港口城项目,直到2016年4月这一项目才得以重启。同时,印度还提出“债务陷阱论”不断抹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印度对外影射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政治目的,试图通过“债务陷阱”达到影响他国政策选择的目的。印度政府在回应中国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邀请时提出,“互联互通倡议必须建立在公认的国际准则、良好治理、法治、开放、透明和平等基础上。互联互通倡议必须遵循金融责任原则,避免项目给地区国家带来不可持续的债务负担。”该声明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印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看法,即认为其既不公开也不透明,从事的融资给地区国家造成债务负担。
; m* D& x; T) K g$ d3 M5 d3 ]1 |迫于印度的压力,大部分南亚小国在中印之间寻求平衡,一方面谨慎参与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另一方面也与印度合作进行项目建设。印度目前没有独立承担南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其大部分项目依托与日本的合作。2020年8月,孟加拉国叫停原计划由中国投资兴建的索纳迪亚深海港,同时与日本在马塔尔巴里开展深海港口建设项目。在科伦坡港口建设问题上,斯里兰卡把科伦坡港口城项目交给了中国公司,把东码头留给斯港口管理局独资经营,将西码头交与印度和日本企业进行合作开发。2021年3月,斯里兰卡宣布批准与印度和日本合资开发战略性科伦坡港西部集装箱码头的协议,为期35年。另外,印日“亚非增长走廊”还提出重视非洲肯尼亚蒙巴萨港、坦桑尼亚桑给巴尔港和吉布提,与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非洲的港口建设多有重合,未来可能呈现竞争态势。' d$ v, l/ m1 T9 [7 T: t- f
二、伤害中印脆弱的战略互信基础/ I8 j# A! G* d5 ^* d+ H8 n
印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过度解读与反应归根结底是中印战略互信基础薄弱的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的边境战争,到近年来中印不断在政治、军事、领土、核能等领域出现的分歧,都使印度在对华关系上十分敏感,因此中国在印度周边的任何举动都可能被印度解读出政治意味。反过来,印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解读和举措又对中印之间本就脆弱的战略互信基础造成进一步伤害。
3 v h" U0 m; p' M9 G其实在印度莫迪政府上台伊始,中印关系拥有良好的开局。但随着印度对中国对外政策的过度解读和系列措施的出台,中印近年来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信任被再次削弱,业已形成的高层互动频率也有显著下降。
' l/ m5 C; g/ A“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海上基础设施建设或经贸问题,还牵涉中印关系的基底与未来走势。印度本就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存在消极认知,近年来中国倡议实施过程中在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建设更是增强了印度的猜忌和疑虑。因此,美国抛出“印太战略”的橄榄枝后,印度经过短暂的犹豫,便选择了在政策上向美国及其盟友倾斜,“大力参与”美国“印太战略”。印度2017、2020年两次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挑衅也与其在南亚和印度洋的战略选择相辅相成。在美国的支持下,印度自视为有能力平衡中国的力量,希望在对其有利的机遇期力争在中印竞争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并攫取更多利益。这一思路必然扩大中印之间的信任裂痕,增加了重新审视中印关系的消极因素,对本就脆弱的中印战略互信基础造成伤害。
/ i+ \* v m8 L" Q6 P* s4 i% ~0 Q三、恶化中国周边地区安全环境
7 [" v: {( m4 \1 ~8 r0 y& L首先,印度与美国及其盟友加强联动,完善了美国在印太地区围堵中国的战略布局,对中国崛起的整体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随着中美战略竞争的加剧,美国把中国视作威胁自己的头号对手,同时认为印度是平衡中国的重要力量。印度则选择与美国及其盟友进行全面合作,尤其在安全方面,美印“2+2”战略对话的建立、美印系列军事协定的落地、四边安全对话全面重启、“马拉巴尔军演”的扩大化明确展现了美印安全关系的机制化趋势。这一系列操作可使印度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力量部署形成联动,而印太地区的这一战略趋势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使中国处于美国所精心构建的战略包围圈之中。
}5 H" Q! M% }) ^- b. l其次,印度在南海问题上采取更积极的表态与举措,可能导致南海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南海问题涉及我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核心利益,参与主体众多,斗争形势严峻。印度在拓展“东向行动政策”的同时,频繁在南海问题上发声,并使用了“航行和飞越自由”这一概念,这是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对立的当事国和其他介入国家的常用概念。而且,印度与东盟国家尤其是南海问题声索国互动频繁。印度作为一个域外大国,介入南海事务必然会给局势带来新的变数,从而导致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难度增加。
& v' q8 c/ g7 \/ `% f; f最后,与对“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反制措施相呼应,印度近年来在陆上边界的挑衅行为可能迫使中国在次要战略方向上投入更多的资源与精力。东北亚黄海方向、东海日本方向、台湾海峡方向、南海方向被认为构成了中国周边战略的主要方向,而中国在主要方向上应对的实际上是美国及其联盟体系的挑战。印度所处的西南方向是中国的次要战略方向,因此中国在此推行防御性战略,力求与印度保持稳定的双边关系,以有限投入确保边境领土安全。但是中国的善意与克制并没有得到印度相应的回报。2017年洞朗事件可被视为中印边界问题上的转折点,自1988年拉吉夫·甘地访华以来中印边界问题向好的趋势有所下降。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更是使印度的投机主义取向显露无疑。印度试图利用美国强力推行“印太战略”并拉拢印度的有利战略时机,在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中占得上风。这可能造成中国在次要战略方向投入更多资源,从而影响中国整体战略布局的平衡。& ?) p7 M: w( m' Z* ?; T! z7 o
印度对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产生了明显超出经贸和人文范畴的曲解,显著影响了印度对该倡议的认知。对此,中国的应对之策不能仅局限于探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地区合作问题,而是要置于中印关系的整体框架下进行思考,更不能忽视印太背景下的力量格局变化。在现行“印太框架”下,美印两国利益诉求虽然在短期内看似高度契合,但未来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从体系层面而言,美国与印度也被视作分属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的范畴,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缔造方面拥有不同的诉求。如果中印两国未来能够较好地解决双边问题并在地区层面达成共识,印度有可能重新回归新兴大国合作轨道,在中美之间采取更为平衡的战略。
! r$ }/ f" P2 W3 w
* u2 e5 w8 a2 R e
! G4 r. C; M$ ` w7 p文章来源:节选自《美国“印太战略”背景下印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认知、举措和影响》,原刊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6 M9 L1 H, g5 o+ f" U3 m
作者:成汉平,系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中心高级研究员、浙江工业大学·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基地主任;张静,系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