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碳汇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胡松琴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全国两会,她提交了关于有序推动二氧化碳海底地质封存,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提案。 7 z* \6 |) N5 d: F5 J$ w: x
海底地质碳封存潜力巨大 ) U0 W% R9 H; `8 x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简称“碳封存”)已成为我国及全世界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性技术。胡松琴介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初步预测,我国海域碳封存潜力巨大,可达2.58万亿吨。同时,与陆地封存相比,海底封存具有不占用土地、对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影响风险小等优势,将是我国实现碳中和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4 M3 @( e* M1 M; t/ }; a胡松琴调研发现,海底地质碳封存在推进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 T& v: {2 i3 g. J( J' r
首先,发展方向尚不明确。胡松琴说,海底地质碳封存工程实施所需的成本高、投入大,且与当前碳交易价格相比没有价格优势,因此难以完全依赖市场机制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
0 @! Q5 p7 O. I其次,示范工程仍需进一步加快推进。截至目前,我国仅于2022年由中海油集团启动了首个海底地质碳封存项目,预计年封存量约30万吨,总封存量约164万吨。目前该项目还未真正实施。我国示范工程仍在起步阶段,与国际现状及我国减排需求均存在较大差距。 ! I* W8 [9 g9 z5 T& N
最后,全流程监管制度体系尚未建立。胡松琴注意到,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和行业对海底地质碳封存工程示范实践已有规划,但系统全面的海底地质碳封存许可、监管、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等全流程监管制度体系尚未建立,海底地质碳封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未得到全面保障。
0 y3 `! p3 A, V5 v# z, P c全面评估加快推进超前部署 " h% W% |0 r5 W& w( k, F) H# T
针对上述现实困境,胡松琴建议,对我国相关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超前部署。
% `3 c2 t! I8 m* s8 ^一是示范先行,加快推动系列海底地质碳封存示范工程实施。据介绍,海底地质碳封存项目总体分为“海碳封存”(海上单个项目排放的二氧化碳封存)和“岸碳封存”(岸上某个区域排放的二氧化碳集中封存)两类。前者一般规模较小,因此总体投入少且实施容易;后者则一般规模较大,因此总体投入高、实施难,但规模效应突出,单价低。
9 @/ D I( ]" V5 V9 Y: n4 v“针对这两类工程的不同特点,建议分别以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为实施主体,加快推动示范工程建设,形成一系列先进、成熟、经济的工艺技术体系,以及政企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为全国沿海区域实现海底地质碳封存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胡松琴说。 + [- Q4 n9 |$ o! }
二是研究制定海底地质碳封存行业发展规划,推动沿海区域产业与碳封存减排协同高效发展。胡松琴建议,尽快摸清重点排放行业及地区的减排和封存需求,以及我国海底地质碳封存的潜力和适宜区域,评估源-汇匹配状况,并结合前期示范经验,进一步明确在“碳达峰碳中和”框架下,我国海底地质碳封存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推动将其纳入产业和技术发展目录。 3 A- s: g% g( B/ y! l" N5 B; d
三是建立健全全流程监管制度体系,保障相关项目安全开展。胡松琴建议,借鉴各国及国际公约的管理体系,研究并推动出台专项管理办法,完善我国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以海底地质碳封存许可制为核心,封存前二氧化碳流检验与评价、封存中封存区域跟踪监测等为主干的全流程监管制度,并启动研究制定一系列配套的技术标准体系,保障相关项目稳妥、有序、安全开展。
9 U; ^' X: @2 [: D& b四是深化国际合作,加快技术创新并降低技术成本。海底地质碳封存工程项目实施成本高、难度大,研发安全、经济的捕集封存技术较为关键。“建议深化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在海底地质碳封存方面的合作交流,充分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加快技术创新,降低技术成本。”胡松琴说。 ) l a5 }# B* Q, M- A
# S3 @" D4 r( u) Z: n/ M* ?
8 c. ?2 {! p6 T# ?' }9 ]( d( G* i' a+ a1 m1 ` h* U
i0 L4 A' i+ l) W! s$ T7 G/ k' ?文章来源:原刊于“上海证券报” , W% {. o) r$ v1 d
作者:胡松琴,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