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古代沿海港口的变迁

[复制链接]
: M& V. |1 F& ]
5 i5 X- V; v' S

文 | 张晓平

' F- n% v; I# K% e
3 n. t; V3 J& N8 c
1 ?: C1 m- x! F; d0 p5 [, W
+ d) s4 u. Q+ ?: Q5 I3 m0 `* s
) j- X( k6 B% D4 B" R" s( v* l
/ G' e& g. A- z

张晓平:1954年11月生,浙江嘉兴人。原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嘉兴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嘉兴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嘉兴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70年支边黑龙江大兴安岭,1973年调大庆油田工作,1979年起从事新闻工作。先后有《文明村日记》等获中国新闻奖,《秦山之光》等30多篇作品获省部级以上新闻奖。与人合作,先后出版长篇历史小说《雾海剑仇》和长篇纪实文学《洪合壮歌》,发表《早新闻》等中短篇小说及《蚕茧大战》等报告文学;参与《浙江文学志》《嘉兴市志》《嘉兴水利志》《大运河航运史(浙江篇)》等史志以及《历史名城嘉兴》《运河名城嘉兴》《话说杭州湾北岸》等书籍的编撰,并刊发专业论文及文史论述30余篇。

+ T- R* h- W5 c/ `1 d4 O! z& G8 t' J
3 Z, i7 }, I. S/ `9 i" n# X/ ~- i
1 A9 b7 D2 c, _9 P6 C+ i Z
2 \" t+ ^5 G! o3 [' J
/ M" i& O% _, n/ B: n' s8 E* s
7 u6 v) z3 s1 h$ r& N W% w6 F# @

▲东方大港——嘉兴港(嘉兴市委宣传部提供)

7 y' s g0 s/ A5 J" {6 ?
x. x* f' q$ d- p' P1 Q7 K. c5 {
; [3 z; B: g+ H# @

地处沿海的嘉兴自古通江达海,不仅河网纵横,四通八达,而且沿海港口发达,海运畅通,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都十分兴旺。

$ l4 `( g& Q) m2 ?0 U
1 u4 Y/ y' f3 w% T/ C6 U
7 {# |/ E) k3 H2 U) S* l

嘉兴沿海最早的港口——青龙港,始于东汉至三国时期。以吴大帝孙权曾在吴淞江的入海口造艨艟巨船——青龙舰用以航海而得名。

. {" v6 }! o1 p0 s5 y
& \) S+ u9 t) R" ]) R; _/ [! u9 |
6 s( S! O7 G8 J( N6 {0 @/ X! ^8 c

当时的青龙江是嘉兴沿海的一条重要航道,周围有大盈浦、白鹤江、艾祁塘、顾会浦等江河塘浦,而且“在宋以前,浩瀚无比”,北宋诗人梅尧臣这样描绘青龙江的水势:“百川倒蹙水欲立。”青龙江水势浩大,能容纳吃水较深的海船,因此形成了嘉兴沿海最早的港口——青龙港以及因港口而人口聚集的青龙镇。

9 [; n9 e5 U5 L$ V5 w
/ U, E$ v0 \) G2 D" `+ ]2 Y% T5 \
( P" J# r0 I" Q! ^" z' R

但青龙港宽广浩瀚,“与海相接,茫然无辨”,又无航标指示航向,“大风迅风直达海口,百无一二能入者,因此失势飘入深波石礁为,没舟陷入”,船工大多将此航道“视为畏途”。所以,起初青龙港往来的海船并不很多。

5 L2 T+ F2 ]/ f/ G8 y( e
- d4 P$ ?# b: J6 i. B7 x! Q
' m; N* t) f3 Q( \. G

直至唐长庆元年(821),青龙镇南报德寺建造了七级宝塔,客观上起到了航标的作用,海船望塔进止,怵心顿减,得以安全入港。

( N, H, r+ K1 s4 y# l4 K2 V
. G; }/ c/ r5 ~: e, c
6 a @4 G4 O$ H5 e* E

到北宋时,青龙港已成为“控江而淮浙辐辏,连海而闽楚交通”的航运枢纽,“海商辐辏”,日见繁荣,成为“岛夷(日本)闽粤交广之途所自出”,“富商巨贾豪宗右姓之所会”。

* t( r" _2 I2 M( f
) O: X/ [ f; _+ O# F, B1 E! I9 {! b
h; n0 N$ @5 S& b

唐天宝十年(751),虽然分嘉兴县东境五乡和海盐县北境及昆山县南境,置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从地域上讲,青龙港和初建于北宋淳化二年(991)的青龙镇都不再隶属嘉兴县及自五代吴越国时起设置的秀州,但直至宋代,青龙镇仍直属秀州,秀州市舶务(相当于海关)设于青龙港,官员由嘉兴县官吏兼任,“北宋庆历年间(1042~1049)解普为秀州嘉兴尉管青龙镇事”。

; ~+ d5 h- a% D1 c# l
: G, H# s& I. ] g) d. [. o+ t
5 o. G" x* X8 N$ H) F

宋熙宁十年(1077),青龙镇商税收入近16000贯,占秀州九个城镇商税总收入的24%,仅次于秀州州城。南宋初,青龙港对外贸易益加繁盛。绍兴二年(1132)两浙市舶司自杭州移至华亭,设分司于青龙镇。

# D/ i' P& Q: m7 {# c$ i7 j5 N
1 A9 z; h. p% m4 S& b
* ~$ t6 u% o" a2 `$ H: C- Y

当时的青龙镇有36个坊,商肆众多,“龙舟为天下之盛,佛阁为天下之雄”,“市廛杂夷夏之人,宝货富东南之物”,被称为小杭州。元代,吴淞江淤塞,海岸线外延,海口成为平陆,青龙港逐渐衰落,到明后期全部荒废,青龙镇也逐渐沦落,直至成为今上海市青浦区的一个小村落。

/ E1 g$ g& B' j+ D' _) G' U
6 p( h+ h5 o" D
R8 p) D( Y& j4 n0 S

继青龙港后,广陈港继起。“广陈与旧衙金山水陆交会,曩通海潮。”《嘉兴市志》云:“约在唐时,平湖独山东北有海湾,广陈濒海,故为商港”。由于海船广陈,贸易兴盛,北宋天圣元年(1023),置广陈榷场,管理贸易。

; o/ X6 X& T' E* D$ t: j
; V( v$ N3 J2 k7 y$ [3 K4 z
1 i$ m% q3 J- r5 M' [

元代,随着吴淞江淤塞,海岸线外延,青龙港逐渐衰落,大量海船纷纷转移至此,“元时番舶至,列肆于此,故曰广陈”。《当湖外志》也云:“广陈镇元时滨海,番舶所聚,商旅云集”。于是,在广陈港边形成了广陈镇。

" \/ ]; J2 I" L1 z" S
- `" Z5 }3 c7 J7 o+ U3 I
' i% @, Z" L! e9 A/ J

据当地人说,广陈古时街市、市河遗址现代曾发现过,规模不凡。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嘉兴沿海岸线的变迁,海湾淤为沙地,外舶遂不能至。“久之沙涌,海潮渐隔,输会不至,居人寥落矣”。元时,芦沥巡检司犹驻于广陈,明初始移至白沙湾城。广陈逐渐离开海岸,今距海已约10余千米。

) f! s0 m) v6 @
( t8 N. K7 A+ e* g: m0 E/ E
7 Y- i* z2 P4 j O2 P$ V5 V5 y; A

接着,澉浦港兴起。早在西晋时,澉浦已经开港。明代《续澉水志》转引旧志:“晋光熙(306)初,有毛人三集洲上,盖泛于风也。居民贸易,遂成聚落”,“人烟极盛,专通蕃舶”。古代阿拉伯文献中曾记载:唐后期外国船舶因黄巢起义移至中国中部海港地方交易,现代学者方豪疑此地即是澉浦。

- @" ~, {3 s$ i0 u0 F
. V3 ~+ B! M) ~6 c
. @* t( q5 _1 ^% ~9 ~3 S- [' Y

唐开元五年(717),经朝廷批准,澉浦设镇。南宋绍定三年(1230)编纂的《澉水志》载:“望夫石在永安湖(今南北湖)仰天坞之右,山巅有石磐,磐侧有立石。昔日有海商失期不返,其妻登磐望夫,泣殒化而为石,因名”。南宋时称此传说发生于“昔日”,则至晚必为唐或北宋时,据此可知,南宋之前澉浦已是出海港口。

( t. K5 [8 }. [7 h
2 p5 d- u! h$ d, ]1 O1 X( s/ t/ } ^
$ S. r8 e3 O4 G3 c( H3 b1 f

南宋绍熙(1190~1194)前,外商不能进入杭州港,乃以澉浦为临安市舶务的外港,接待部分来杭舶商。绍熙年间,临安市舶务暂罢,澉浦港全权接待来杭海舶,由于地近京师,商舶聚集甲于诸方,极为繁盛。

0 _, a/ W+ P, V: A3 J% Y; {
( U0 I" E2 o# m/ f- f% O" {
' }6 B7 b0 j7 H) G

开禧元年 (1205),置澉浦水军 ,且设造船场。淳祐六年(1246),在澉浦设市舶官。十年,置澉浦市舶场。当时,外船泊于龙眼潭码头,然后进入招宝闸,货物送至六里堰,搬入下河,运销内地。海路“东达泉潮,西通交广,南对会稽,北接江阴许浦”,“远彻化外”。

8 {+ @* C9 B* ^! X6 d$ m
/ L, ~5 F7 g' E* ^* ^$ l* n+ n% u
! C) Q$ u7 Z* S2 l( E

据《澉水志》记:镇人“好侈靡喜楼阁,惟招接海南诸货,贩运浙西诸邦”,时称“商旅阜通”,外贸已具相当规模。其机构和设施有市舶场、市场、造船场及税场等。

- g9 r9 e( e! w: p& W% F0 o
6 i4 a0 m% b" L& h/ D8 c
: T/ _8 K& ^7 p* B. O0 L; L

元代,澉浦“招商云集,不减前朝”,设市舶司,为全国七个市舶司之一。

+ F5 U9 V7 X. B: F C4 y# U
1 g/ a" V' I& ]8 o
3 \3 }$ i) m4 h5 `% b9 L

据《元史·食货志》载,由福建安抚使当地人杨发督理,杨发“每岁召集舶商于蕃邦博易珠翠香货,及次年回帆,依例抽解,然后听其货卖。” 至元十四年(1277),澉浦扩建码头,至正十九年(1359),输出粮食十一万石,二十三年又运出十三万石。

0 ?6 B; V2 |/ g N
! P# W8 M! j3 V n2 \( b' C8 M0 Y
. X' u; O A T% W; F2 Q& l

元朝廷把澉浦视为“远涉诸番,近通福广,商贾往来”的“冲要之地”,意大利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也记着:澉浦离杭州“二十五迈耳(海里)之远……,有极良的港口,有很多很大的船,从印度及别的地方装载巨量的宝贵货物来到这港,京师和这港口有一河相连,船舰可以上溯到这城和更远的地方。”

" f3 K- {6 S ]' k. D& F$ Z7 N# O
4 S. l/ M* Z4 T- I
8 ?3 I" V: U" A2 L( }

元皇庆时(1312~1313)“番舶皆萃于此”,成为我国东南部重要的海上交通和海上贸易的港口,时与沪渎(上海)、庆元(宁波)齐名。

" C4 \" c; G. ^7 B5 [( ~8 _$ w
" _% c& q/ M7 C. r( s
. d% C# ?. X* l

明代,倭寇骚扰,朝廷实行海禁,又因泥沙淤积,澉浦港衰落。清康熙二十三(1684),解除海禁,恢复港口,但已远不如宋元时期兴盛。宋元时期,乍浦港也逐渐兴起。宋淳祐六年(1246年),乍浦开埠,港埠随即形成。

. R' l% M( Y" b$ h* @
! P+ a, x! m: J% @7 o; M% R' M p
B" ]* p4 z2 z5 ]

当时的乍浦港口在唐家湾,即今陈山西侧唐家湾及汤山南麓山湾一带,有河通海。河宽约三十余米,海船可乘潮入内河,经圣塘关至广陈镇贸易。元代后期,乍浦港务渐盛,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番舶皆萃于此”。元至元《嘉禾志》称,澉浦“蕃舶萃焉”,“东北抵乍浦,商舶间至”。当时的澉浦和乍浦二港在同一县境,港区相连。元初澉浦建立市舶司时,乍浦随建立市舶务,贸易渐盛。

' z$ r3 x0 b& `4 G, k$ M; m
/ \9 o# u* y, G- F: F x
% ^5 M$ [. w' L& j7 Y
- O/ e" R- }: m7 W! N- F2 i% E2 H
) n/ }! `3 t, h, Q
3 O2 D( |, w/ U6 |

▲桥港相依(姚映杰 摄)

+ Z% t' ~) L1 \/ f+ F
4 S/ T) K2 O6 `0 g T
# E# [# S0 k4 p# u4 w

——本文摘自由嘉兴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张晓平撰稿的《话说杭州湾北岸》

7 d2 H1 r0 b w5 I/ k3 S2 u
/ }+ U* x; z5 K1 V3 W5 s# Y
5 r9 Z: T6 O b) h
# N! G# p: i/ B8 p; m8 V+ o
$ O2 k) ~6 [# s: j' f
e& |! w0 V; _, M9 F6 p+ B0 `1 E

▲《话说杭州湾北岸》图书

7 Y! S0 W& Y* K7 U
6 m6 j G/ o9 U, ^3 {3 `2 ]4 J( V& y' o
2 A, O/ x8 R. \) \: l

【来自嘉兴文史】

. ~8 e4 c- F: w
3 H; W7 L# r2 D H
5 |9 X& _/ \) W
举报/反馈
0 _1 r" y( @1 w. v. a- S7 ^% t- X) d% k
( H, g) G' y3 w4 c * \' k3 `* E$ \. v8 ~- z 1 {1 f+ ~# D* w) e ; B6 @1 c* [0 M& W' d6 p: i% |; D5 J: Z3 n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红袖舞墨
活跃在2025-1-2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