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p- p" C% [/ z' l* L& J 新黄河记者:李震
& H$ ?' ~9 P, F r5 J b# L+ g% N 对于经常与大海打交道的人来说,浮标并不是陌生事物。面对变幻莫测的海洋,这些大小不一漂浮在海洋上的浮标,是认识、开发、利用海洋的重要工具。我国在位业务化运行的海洋环境监测浮标,有90%以上来自一个人所领导的团队。他,就是党的二十大代表,海洋浮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成。
; `" _) @; E, }; B2 [ t- \" a! D * ?8 E6 G, u. D( s: t" W4 ?( s
王军成与岸边的大型海洋浮标 通讯员供图 $ k- `' s( q4 V/ m
“人在陆上根在海里”
" x" s! u* l* e% i* R _! p 王军成出生于1952年,197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海洋技术科学学部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 p$ j# I9 \# G( z7 Q; \* [
1978年,王军成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分配到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工作。“那时候国家对海洋的重视日渐增强,但国内对海洋监测浮标的研究非常薄弱,曾从英国引进几套浮标,但数量太少,能发挥的作用也有限。”面对发达国家已建立起业务化海洋浮标网的巨大差距,王军成毅然把科研重点放到海洋浮标研发上。
9 a, U: \% n9 K* q% T' f 20世纪90年代,我国浮标技术还不成熟,在实验室里运行正常的设备,放到环境恶劣的大海上不时发生故障,经常需要工作人员出海检修。进到浮标设备舱里,空间封闭狭小,污浊的空气混合着铅酸蓄电池的气味总能引起人的呕吐感。等上浮标检修前,大家会自觉地带上塑料桶,边工作边吐。几个小时后肚子里的食物和水吐空了,黄胆水都会吐出来。 % b* D6 d& K$ a2 X# p
, C2 ]9 @2 I. S4 k$ H7 {& \1 ~4 g 王军成院士乘船到海上开展海洋浮标研究 通讯员供图 1 m" s y. ]- }5 h+ k
有一次王军成与团队成员乘船去检修浮标。那天风大,海浪高达2米。他们趁着风浪较小的时候,从船的舷梯跳上浮标,开始紧急维修!王军成和同事勉强作业4个小时,设备修理好了,按照往常,完成工作后,他们要从浮标爬到船上。当时风浪越来越大,浮标起伏摇晃得厉害,一旦与船靠近就发生猛烈碰撞!王军成等人无法直接回到船上,只能让同事从船上扔过来绳子,系在腰上,再套上救生圈,跳入海中,把他们拖到船上。
& Q: c" Q, v5 C+ \! ~ 在王军成团队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四十多年间,再大的风浪,再艰难的环境,都没有消磨掉王军成对浮标事业的热爱。“我这辈子,人在陆上,根在海里”,是王军成经常说的一句话。 5 l) a8 D6 V" t7 X
为大海装上明亮的“眼睛”
, t1 [) P1 D2 x' B! `. ?$ c9 J& Q “中国要成为海洋强国,海洋技术必须先行。”从走上海洋浮标研究这条路开始,王军成始终胸怀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 ( Y- \7 ^8 ]3 K: H9 c% b2 X
20世纪90年代,基于无数次的海上实验,王军成带领团队攻克了浮标系统在恶劣海洋环境下运行以及获取气象水文基本监测数据的技术难点,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业务化大型海洋浮标系统,通过卫星可靠传输、数据准确测量等技术突破,实现了业务化海洋浮标的自主研发与应用,彻底扭转了我国海洋监测浮标可靠性差从而依靠进口的困境。 % e7 X Y8 j- D8 Q8 F
0 Z H7 P1 }6 Q% r! q/ s8 r2 a/ L 王军成院士和团队成员在15米海洋浮标舱工作 通讯员供图 ! z3 |' X1 g9 y3 m, _# P2 |0 g3 K% \
在此后几十年的时间里,王军成和他的团队逐一攻破了海洋监测浮标系列关键技术难题,构建起我国海洋资料浮标设计理论与技术体系,实现了国产海洋浮标的系列化、产品化。他们研制的浮标,组建起国家业务化海洋环境浮标监测网,每天向国家海洋局(2018年相关职责整合至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和中国气象局提供约3万组气象水文数据,为我国海洋环境预报与保护、防灾减灾、资源开发和海洋权益维护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 t* I7 S8 g c, C% r; X/ d
2008年,青岛承办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海洋环境条件是帆船比赛能否顺利进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需要布放浮标实时监测奥运帆船比赛海域海洋水文、气象和水质参数,为科学合理安排帆船比赛提供服务,确保2008年奥运帆船比赛的顺利进行。赛前,一同竞标的名气较大的国外海洋装备企业中标,然而半年的试运行期间内,设备就坏了两次。关键时刻,王军成的研究团队脱颖而出,两个月内研制出的3套浮标,在青岛海域平稳运行两年半,精准传回各项数据,保障了比赛的顺利进行。 % U) p; e$ c- o% Y* G
2 k, F+ y( u4 N! l1 _- A5 O9 `( a
王军成院士和团队成员合照 通讯员供图
0 S0 A0 r: T' B8 W" f [7 M 北极区域内的北欧海是“北极涛动核心区”,不仅影响全球海洋循环,更深刻影响我国的气候变化。随着北极科考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北极海洋数据收集和积累的需求也愈发迫切。这项任务,又落到了王军成团队肩上。围绕北欧海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和气候变化过程监测需要,王军成带领团队开始了艰难的攻关,先后采取传感器低温保护、传感和采集通信系统双机并行、太阳能和风力互补发电等一系列技术,终于解决了在该海区布放和运行作业浮标的世界级难题。2012年,王军成团队研制的浮标顺利布放,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北欧海成功布放大型海洋观测浮标,也是我国首个极地大型海洋观测浮标,中国浮标开始源源不断地为全球海洋和大气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 8 d% t" s; q5 b9 D1 z0 X. |; `
* p- Y* K& z, i& R: }+ M& q) z5 t+ V1 G
王军成院士安装调试海洋浮标数据采集器 通讯员供图 3 F s3 z, B4 G& [
在祖国辽阔的海域里,王军成团队研制的浮标就像是守护蓝色国土的忠诚“卫士”,为大海装上了明亮的“眼睛”。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保荣的评价,王军成和他的团队“实现了我国业务化大浮标从无到有的突破”。
* P2 J q3 \- H0 m. e6 t 建功海洋矢志报国 $ P- S: o1 y+ o2 R8 K j& I% J9 I" ~- f
在与大海对话的时间里,科技强国的坚定信念,开拓创新的钻研精神,坚韧不拔的执着品质,迎难而上的豪迈胆识始终伴随着这位永不服输的海洋科技专家。
- z* _' P1 e/ ~; e0 Q; |, g- n 从渤海、黄海,到东海、南海,数百万平方公里的海面上,王军成研制的浮标锚定在不同站位上,星星点点;不同海域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浮标监测系统,实现长期、定点、连续、实时监测。无论是北京奥运会的帆船赛场监测浮标、格陵兰海的北极海气耦合监测浮标,还是中海油的南海深水区油气田监测浮标、中科院海洋所的近海环境研究监测浮标……这些满足了多元化、特殊化海洋监测需求的浮标都来自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王军成的团队,这些浮标已成为我国海洋监测体系的支柱。
- m: N' t0 U r% o7 w
# x) w: w5 e% H3 N 王军成院士在实验室开展水槽实验 通讯员供图
. T& r8 N. J. I: U- J 而今,虽已年近七旬,但王军成攀登科学高峰的步伐仍未停歇。近海业务化浮标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基本成熟后,王军成将目标转向四五千米的深远海浮标以及综合智能浮标的研究。
7 ]; ~8 R5 ]' w: y, V: B& n% Q8 Z 当下,他正带领团队开展自主可控的浮标智能化前沿技术攻关研究,重点攻克浮标的智能感测、智能感知、自主驱动、主动应对、异构组网等关键技术,推动实现我国浮标监测网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的升级换代。
5 S' O0 C3 p6 m" g) {
0 t, f$ O: w7 W- ^ 王军成在实验室进行传感器测试 通讯员供图
3 p7 R9 }) l1 v* z+ ~6 J" _ “面向国家前沿战略需求,我将老骥伏枥再出发,攻克智能浮标核心技术,让新一代浮标拥有智慧‘大脑’,精准感测,智能感知。”谈到浮标,两鬓斑白的王军成总是掩饰不住胸中的豪情壮志:“建功海洋,矢志报国,此生无畏、无怨、无悔。”
* T$ z( K1 X7 Z( i) W4 [6 H 编辑:周末 + G8 q9 }& P7 s; {
4 j! [" Z2 ]3 ^( q$ ]
( ?# h* R1 d2 t9 ^) N
, l6 C ~) }7 k. r
5 d3 ?3 p7 M* v* q; e2 J' O3 v5 g2 i
" J1 y# u* @& L* g; R! m9 F/ R' Y& c0 |' i+ y8 r: l+ N1 E" s
3 R& Y; R9 n5 E( Q% c' L;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