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D* R. U) z2 ^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秘书长王小宁解读蓝皮书。中国科协供图
# {& N i- g3 ~; e 由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牵头组织编制的《生命科学领域技术研究成果》蓝皮书日前在京发布。蓝皮书聚焦我国生命科学领域关键技术和体制机制“卡脖子”困境,给出了研究分析和相关建议。
. t: ]9 y' [" @- @ k( ]8 K 蓝皮书指出,生命科学创新研究和医药产业化已成为我国重要软实力,在本次疫情防控和疫苗外援中为全球疫情控制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凸显出生命科学和产业在全民健康保障和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0 }8 `1 ~1 |6 R4 B9 g% j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秘书长王小宁介绍,我国是全球生命科学研究体系和从业人员最多、经费投入增速最大的国家,专利数量和论文数量都已处于世界第一。“我国的疫苗体系较为完善,在这次疫情中再次体现。我们在干细胞、生物治疗、基因编辑等很多前沿技术上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我们现在新药研发能力已经到了第二梯队,2019年国内新药获批数首次超过了美国当年审批的数量。”
( |4 H7 [* r* [: H 然而,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和产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和风险。蓝皮书指出,我国在“科学信息、实验动物、科学仪器设备和试剂耗材”等“生命科学研究四要素”的关键技术上高度依赖进口;尽管具有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制药工业体系,新药研发的能力日益增长,并逐步走向世界,但在高端设备和耗材方面高度依赖国外,连最基本的药剂西林瓶的管型也需进口,存在“卡脖子”的风险。 . P8 k) Q* @3 h3 N
此外,信息安全的问题必须予以重视。王小宁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始数据提供方,又是最大的数据购买方,在购买数据、下载原始文献上的费用巨大。“我们国家的科研经费主要用在耗材、实验动物和仪器设备上。如果国外现在下狠心把耗材、设备、信息卡住的话,疫苗就无法再规模化生产,我们的科学家的科研试验也将受到影响。”
0 n6 P* Z8 ]; j, g% V% Q# A5 a 蓝皮书还特别提出,我国在“卡脖子”问题上存在泛化的倾向。当下我国生命科学和产业创新与硬件创新分离的现状,主要源于不够完善的评价体系和部分工匠精神的缺乏,在体制层面存在一些“自己卡自己脖子”的困境。
" E3 d1 y6 |& K 对此,蓝皮书建议,要从源头改变应试教育的思维,从娃娃开始培养创新理念、工匠精神;尊重人才,提高人才待遇,但是不能让人才的“帽子”参与学科评价的权重;建立“白清单”机制,广泛征求各个领域急需解决的耗材、关键试剂等,为政府、企业、院校提供支持;要多鼓励中国科学家领衔大科学计划,加强源头创新和资源共享。
@" G1 d2 n% t$ ^ 蓝皮书由中国昆虫学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中关村药谷生物产业研究院、中关村玖泰药物临床试验技术创新联盟等多家单位联合编制,将在更广泛地征求意见和修改的基础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供政府和社会参考。同时将由课题主要承担单位在重新定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围绕上述“生命科学研究四要素”,动态收集整理清单目录,供政府、企业和院校参考。(记者温竞华) & S( R8 N5 q% r$ r2 b3 [+ O) Y1 t
3 U" u/ }8 t+ `* Q9 j+ r1 Q
4 d! w" c; l, ]4 h0 b/ ?+ E: M" n$ Q# w* X( s/ P4 ]5 j) z- l
4 z, ]7 F3 U- ]- A: o# L" ^1 q+ R V+ H
8 |. g* G1 t" Y% }, y2 s0 D" g( b$ S
a1 L' H# L3 ~. q: x
2 W8 r3 G& T; ?: g6 V- Z# @5 [* b9 G! u#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