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C' R/ v% j, v4 B; g
据中国海洋大学官网消息,著名物理海洋学家、我国海浪研究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山东海洋学院院长、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文圣常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3月20日15时37分在青岛逝世,享年101岁。 ' ^$ K# Z w! l# ]% q5 W3 n6 n
; ^ R- J6 @9 h$ v' x
文圣常是我国著名海洋学家、教育家,为我国海洋科教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谨以此文悼念文圣常院士!
0 D7 h# L* y% ~* q2 K8 \ 大海并不浪漫,海浪的能量这么大 . o u# |) R! |, _; @
文圣常,1921年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砖桥镇。1940年,考入武汉大学机械系,大学毕业后到成都航空委员会工作。
( t" @" X; |+ w: C' q( J3 J7 Q 1946年,文圣常获得出国进修资格,第一次坐上了赴美的轮船。回忆第一次见到大海的场景,文圣常说:“以前没见到海的时候,对海抱有一种浪漫的想法,想着大海是多么得引人入胜,但是真看到大海,发现原来它的面貌并不那么浪漫。”面对大海中的滚滚波涛,几千吨的轮船就像纸船一样在海浪的带动下来回颠簸。海浪?对啊,海浪的能量原来如此巨大,为什么不好好研究充分利用起来呢? q! F |8 b: _; Z; h" q4 {9 x- G' d3 g
就这样,文圣常率先扣开了中国海浪科学研究的大门,成为首批“冲浪者”。
& }! k" ]2 n0 O0 r8 `! w
4 `% l2 @% e) D% y- U 2006年文圣常在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查看实验数据
8 ~/ S! m. G: o& r$ D" } x # w8 ]5 i6 \/ N+ D
“海浪这个学科,主要是在二战后兴起的一种学科,因此是一种很不成熟的学科。”
% W @& f+ v3 x, d7 f 尽管如此,1947年回国之后,文圣常还是迅速投入到了海浪研究的试验当中。“在陆地上做一项实验工作比较简单,但是一旦到了海上,哪怕最简单的一项工作,都变得十分困难。”经过反复研究设计,文圣常成功制作出了一种海浪能量装置模型,反复改进后,相继在嘉陵江畔、北戴河海边、青岛汇泉湾进行试验。这是我国最早进行海浪能量利用的试验。 6 F0 X5 ~+ G( J0 W; G7 U
“当年,我研究波浪利用的念头的确是幼稚的,因为我并不理解海上残酷条件下工作难度的份量,这念头也的确是冒险的,因为我舍弃唾手可得的工程师职位,而去追寻一个可能成为笑柄的目标。但决心还是暗暗地下定了,并构想出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案……”文圣常在1998年发表的《我是怎样结识海洋的》一文中写道。
4 y5 Y. ]" r3 H3 j8 \ 用自己的海浪计算法,绘自己的海浪谱
4 Z. U# `2 l0 l' v0 R 20世纪50年代初,文圣常进入山东大学海洋系工作,从此一头扎进海浪学科的研究中,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海浪科研成果纷至沓来。
. ]4 \, m) C! b' r* A& D' V1 ` . Q: F5 {/ B: P2 O4 q
文圣常院士在办公室 2 K8 r, |/ C5 `* ?0 E6 |, T
1 ~' M$ I) F4 S- D# K
20世纪50年代中期,“能量平衡法”和“谱法”一直是国际上应用比较普遍的海浪研究方法,文圣常在深入研究思考后,撰写出了《普遍风浪谱及其应用》一文。文章导出了可用以描述风浪成长全过程的普遍风浪谱,在当年有关国际海洋科学进展评论中被列为重要研究成果。为避免国外盛行的纯经验方法,文圣常又采用解析的方法导出了风浪频谱和方向谱。这一成果也标志着我国的海浪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 c( I2 }& H, @/ N# e
5 m4 U0 `) }$ Z$ g7 y9 E- r
1984年侯国本(左一)与文圣常(右二)等人在考察黄河三角洲时合影 : _* w4 S& r1 D0 c3 o6 m! Z
2 p( B! D3 n! [. l 为将海浪理论成果有效运用到国民经济发展中,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圣常带领团队从我国海域实际情况和现实特点出发,提出了一种新型海浪计算方法,大大缩短了计算时间,提高了计算精度,随后在我国海洋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 Y- h% Z/ o2 p; N9 F l
1986-1995年,文圣常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的海浪数值预报方法研究课题,针对国外盛行方法存在的困难,他提出了一种新型混合型海浪数值预报模式,与同期国外方法相比,这是当时较精确、较简便的海浪数值预报模式。 # u# w+ s% ~6 [7 f, T% w
& V6 I+ \* \% _, @2 w 文圣常(右二)于1987年在悉尼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的茶歇期间与外国友人合影
+ H7 d, Z: {, |+ {3 }
' Y: E9 j3 T+ G& }
" |0 s e' y$ h. X! b 1990年,文圣常(左一)向到校考察的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严济慈(右二)汇报工作
T9 k2 k+ }6 ]& Q0 e: \( D . C. j$ u3 P. q4 B% [8 ], O1 H
20世纪末,文圣常在海洋灾害方面承担了相关课题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海浪谱研究方法,相关产品已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应用于风浪预报,并进入当时中央电视台灾害海浪预报,不仅在我国防灾减灾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也使得我国的海浪谱研究方法远远领先于世界同期海浪模式。 6 q. o' c3 j' M2 L
著书育人,带领莘莘海洋学子扬帆远航 ' r% v1 y7 A0 b- ~6 y; k: {
/ Y1 D' T+ V N6 u 文圣常(左)与博士生孙孚合影
! g9 C! a. j. u: Q8 L' j
0 t1 t/ @+ ~* y$ i4 m 文圣常不仅是中国海浪学科的开拓者,也是中国海洋教育事业的推动者。 b5 t7 l0 J$ S! ]
1962年,鉴于世界上还未有海浪学科系统性理论专著的现实情况,文圣常带领团队潜心研究,撰写出了《海浪原理》一书,成为国内外出版的第一部海浪理论著作。1984年,文圣常又和同事编著出版了《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一书,成为我国海洋学界广为引用的专著。这两本著作迄今为止仍然是国内外海浪学者开展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赢得了“世界五大海浪专著有其二”的美誉,为推动我国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发挥了重大作用。
' {9 P- R0 J$ {/ Z 文圣常不仅是一位海浪学研究学者,也是一位深耕海洋教育事业的领路人。他特别注重学科教材建设,先后编著了《海浪学》《液体波动原理》《图解与近似计算》《海洋近岸工程》等教材。谈起编写教材的过程,文圣常说:“当时可以利用的资料很少,我们就组成一个小组,大家分头去搜集资料,然后再一起进行讨论,最终把讨论结果汇总才做成了教材。” 0 X; U2 q2 d- y$ }, J
- m3 w) _2 Z$ Y1 { 行走在中国海洋大学校园里的文圣常
3 p( Y0 B( \3 X" T( A8 | / c5 g! A) e& Y* F: R
曾经,身着夹克或羽绒服,手拎黑色手提袋,缓缓行走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的“文院士”,一度成为“海大”校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那就是前往文苑楼的文圣常,一个鲐背之年仍奔走在学术一线的科研斗士。
4 w4 S5 n$ A6 D) ]
3 j/ N% y, I* m7 q% u1 s5 F+ r4 D 文圣常在审核《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待出版文章
, J9 ~- X* Z5 h8 e $ F! c; E% o7 v ^
在担任《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主编期间,文圣常更是把科研工作者的严谨与执着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每篇将出版的文章,他都逐字逐句进行审核修改,以保障文章的学术水平和科学严谨性。 6 @0 j( \% }# H9 T3 I
科学巨匠化身前行灯塔,为新一代海洋人继续照亮科研之路。
2 O- J2 C" V2 K- @8 K
) j" w' |4 z) w8 c6 q 文圣常为毕业生拨正流苏 % _9 W8 {. E$ X2 l+ i
4 r% c& c, u l- _5 N
2015年,在采集小组的采访中,文常圣说道:
: C1 w6 k( d+ X “回想这几十年,其实觉得有一些无奈,因为我所做出来的学术成果谈不上有什么实质性的价值,但我已经老了,不能够再‘二次创业’了,因此我感到有些遗憾。我希望年轻的同志、学生,能在将来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不是像我一样感到遗憾,而是因为自己做了很多工作感到满足,感到履行了自己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 , y% p) {. F7 e0 F2 i/ Q
2 V" C2 U [( G! E3 J
2009年5月27日时任青岛市委书记阎启俊为文圣常院士颁发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
/ f' q, T+ `) c5 R # g) y s& w: `5 o& T
4 w ]5 ]% |$ n/ z$ [
5 ]" @5 |+ y* |! P @0 j9 g
# h1 s, z: X! K2 d+ b( }* a8 k5 A" ?
# v2 R/ x- t: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