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万米级载人潜器研制工作将于2020年完成

[复制链接]
' A2 p( m1 t* ]2 D' m( D

原标题:中国万米级载人潜器研制工作将于2020年完成

: ]8 E: Z* k4 C! V ! \) V" M$ E) |# E: S3 }# K

明确深渊底部微生物与大生物群落结构的空间演替规律,揭示深渊底部生命演化与适应性机制。“蛟龙”家族助力走向深蓝 作为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高性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将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就设计下潜深度而言,既要发展约3000米左右的,又会发展少量面向深蓝比如万米深度的载人潜器。

2 K5 l. U5 b: a }

(原标题:中国万米级载人潜器研制工作将于2020年完成)

4 o" Q2 h' w1 @" \4 M, u8 f$ c+ e i0 ?- d% s) b

狮子鱼、红色巨型海参、球形状白色海绵、蛇尾、海星和玄武岩、近底的海水、失而复得的采水器……这些是我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从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深处刚刚获得的“战利品”。对于正奋战在那里的我国海洋科考团队来说,无论是蛟龙号捕获的深海精灵,还是取样的岩石和海水等都是那么珍贵、可爱。因为把它们从洋底带到甲板的过程,不仅凝聚着他们多年奋斗的心血和汗水,而且通过对这些样品的深入研究,将有望揭示更多未知的“深蓝”奥秘,为人类进一步深入大洋、探测和开发大洋奠定坚实基础。

% [) Y7 w" l% F0 [

马里亚纳海沟见证中国荣耀

, F8 i g% V/ q* f1 C* u# F

对中国人尤其是海洋科技工作者来说,地球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虽然遥远而神秘,却又是那样熟悉和温暖,因为这里近年来数度见证属于中国蓝色科技的新突破,让人们品味到成功的喜悦。

t% L/ R# {* A/ g T

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在这里举行,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68米,创造了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国深度”,也是世界上同类型潜水器的最深纪录。

) q, X! A6 Z9 B7 T5 Q4 v7 [

2016年4月,蛟龙号再次抵达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区域。这是进入试验应用阶段,正式“服役”科考后,蛟龙号第一次在这里作业,进行了密集的深潜,其中9次在6000米级,最大下潜深度几乎达到7000米。蛟龙号表现堪称优秀:多次实现长距离、大落差航行,水下航行距离最长达到5000米、水下作业爬升高差最大1100米、单潜次最大地质样品取样重量达124千克。创造了自下潜以来单潜次航行距离、作业高差及地质样品取样重量的最大纪录。

5 K- Z/ T" H4 V9 K) j

2016年12月27日,中国深渊科考队在马里亚纳海沟进行3台万米级全海深探测器(着陆器)海试,最大下潜深度达到10890米,并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考察作业,获得了宝贵的万米深渊的生物、微生物及海水样本和影像资料。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全海深无人深潜器技术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同时拥有无人深潜器和多台着陆器协同作业能力的国家,为全球科学家开展深渊海沟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 Z8 x: j7 p4 ^# q4 F G

4年实战磨砺优秀性能

- u/ g2 a' \+ c, g7 T

蛟龙号本次征战马里亚纳海沟是在执行中国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务。据悉,蛟龙号在此海域深潜,旨在获得该海域名为“挑战者”的深渊底层水体基本环境特征,揭示深渊水平环流结构及其时空变化和动力机制;掌握深渊沉积物、铁锰氧化物、岩石的矿物学与地球化学特征,阐明深渊底部物质来源与地质活动规律;明确深渊底部微生物与大生物群落结构的空间演替规律,揭示深渊底部生命演化与适应性机制。

i' B+ X& P9 O+ ]; L9 O+ V' f/ b

第三航段首席科学家陈新华表示,蛟龙号下潜作业获得的岩石等样品,对研究马里亚纳海沟的成因以及其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采集的生物样品对于促进深水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生物地理学等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当然,通过下潜和作业过程,下潜团队继续对潜水器的航行控制、均衡调节、机械手及作业工具等进行全面测试,进一步确认了潜水器技术状态。根据计划,本航段是蛟龙号试验性应用阶段的“收官之战”。在此前进行的本航次前两个航段中,蛟龙号分别出色完成了对西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区和南海南海珍贝海山区域的相关科考任务。

- O, @3 u" j" v+ Q: k! B1 U! p, R: ]4 C

从2013年开始,蛟龙号就从研制和海试阶段,转入试验性应用阶段。当年6月,蛟龙号启程赴南海,拉开了首个实验性应用航次的序幕。在该航次的首个航段中,蛟龙号的应用性能开始接受科考实战的首次检验,共完成10次下潜,验证了精准的精确定位系统,实现最长距离海底巡航等上佳表现。2014年底和2015年初,蛟龙号首次在印度洋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区执行科考任务,并对国产超短基线定位系统等进行了测试。2016年4月和5月,蛟龙号分别在太平洋维嘉海山的西北侧海域和雅浦海沟完成了科学应用下潜。

0 e- F N2 r. d" O+ A+ g

“蛟龙”家族助力走向深蓝

! ^" l! ^; g$ t' t& b

作为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高性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将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可以预期的是,它的性能将适应f科考需求继续改进,进入更加成熟稳定的收获期。

& F& i' I% S/ g

中船重工702所是蛟龙号牵头研制单位,该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主任胡震指出,蛟龙号虽然表现出色,但毕竟从设计距今差不多15年了,蛟龙号既面临部分装备升级的问题,又有提高科考效率、降低成本的需求。

/ Q8 o% M. m- p9 h/ m9 K

为适应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目标,进一步推动实现“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我国必须建造更多载人潜器,发展出阵容强大的“蛟龙”家族。就设计下潜深度而言,既要发展约3000米左右的,又会发展少量面向深蓝比如万米深度的载人潜器。就主要服务领域而言,这些载人潜器将面向科考、资源开发、救助打捞、深海探险、电影拍摄、观光旅游等多领域。实际上,我国万米级载人潜器研制工作已经启动,其总设计师正是曾担任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兼潜航员叶聪。今年3月,他曾向媒体透露说,万米级载人潜器研制工作将于2020年完成;而4500米载人潜器正在总装联调,即将进入下一阶段试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S! x3 U2 B8 b: m8 H # j4 l0 j7 ?2 ?4 }# E6 C' n

责任编辑:

* c6 ]% V* U3 Y6 X% V; w" _) O3 N / D4 m! W' \/ I6 G+ Y, O7 K }# n" h$ H3 M! B! | $ V: P) k( H4 G$ U2 L: K5 V3 e+ ~9 `% |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刘雨寂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