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博会|大湾区海洋经济前景如何?专家:城市群协同与国际合作是关键

[复制链接]
7 N2 q; f" a/ ~
3 O- p3 J; R; x% r, p% C2 }$ r
; Q1 H& j9 D5 x' M( n
' r/ a9 }! G- ~3 Z) t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实习生李璇 广州报道

8 H% y K! M: y2 |, j7 |

“近年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势头确实非常好,聚焦智慧海洋、海洋新能源等方向,逐步形成无人船、海上风电等特色产业链。”第二次参加海博会的广州诺丹顿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诺丹顿”)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随着产业链不断丰富、市场持续扩大,我们的业务主体正逐步由新加坡转移到中国。”

# D8 Q- n6 g8 G1 n

11月24日-26日,2022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简称“海博会”)在深圳举行。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海洋经济展会,海博会期间共举行20余场海洋经济高端论坛,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前景等相关议题,成为关注焦点。

5 U8 _4 l' l, ] X7 c

蓝色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底色之一。《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广东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99万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2.1%,连续27年位居全国第一。其中,珠三角核心区海洋经济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已形成广州、深圳、珠海和中山等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基地,拥有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广州港、深圳港等重要港口。

% \" |) z; W/ [: S. N( J

中国欧盟商会全国副会长、华南董事会主席高志豪直言,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挑战,也存在机遇,“大湾区的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成本正在提高,但优越的营商环境、成熟的基础设施以及由创新驱动的产业转型升级趋势等仍为湾区提供了增长潜力与动能。”

R" o: ]! e! `$ p

挑战与机遇并存

9 r& M( r. |4 m( i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海博会配套举办的2022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论坛(简称“论坛”)上,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促进会高级顾问于亚表示,海洋产业正逐步由强周期性市场趋向总体均衡发展,“深海、生态、数字化等新趋势涌现,给我们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机遇。”

; X2 m9 o+ e& S" z

《2022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显示,2021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已突破9万亿元大关,2016年-2021年沿海地区人均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4.7%。“在空间布局上,中国已铸就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潘新春表示。其中,毗邻南海的粤港澳大湾区无疑撑起了南部海洋经济圈的“半边天”。

( j) E5 P5 O F& w# i

《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达35518亿元。广州、深圳两市海洋生产总值均突破3000亿元,形成由广州南沙港、深圳盐田港、香港维多利亚港等组成的世界级港口群,并依托中集集团、广船国际等头部企业建立珠三角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

: g8 A4 s0 `* h" t

“看到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数据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也在2021年初正式组建中国团队,深耕中国市场。”诺丹顿企业负责人表示,诺丹顿主营业务包括船舶系统性风险评估分析、船舶网络安全保障软件开发以及智能船舶管理系统开发等,覆盖船舶设计、制造、运维全生命周期。

( @" C6 w2 @* c* q$ ?

“目前诺丹顿的船舶风险评估业务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50%以上。”该负责人表示,“虽然受疫情影响,中国公司成立以来业绩还没有实现爆发式增长,但总体客户量一直保持稳定增长。”

# ]0 P y* Y6 V- y! k

然而随着海洋经济发展持续加速,多位与会嘉宾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将面临成本上涨、人才缺口、科技创新等发展瓶颈。

" @, {; ?5 u7 ^; o U! ^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都在上升。”根据商会对成员企业开展的商业调查,高志豪发现,“同时,还存在一定的人才缺口。部分成员企业选择与大学合作开展人才培养项目,以确保能够招募到具备所需工作技能的大学毕业生。”

; S( B' r7 g$ G" w# Y3 \

于亚也表示,面对海洋综合开发带来的广阔市场,粤港澳大湾区在海洋能源开发、转化,海洋牧场建设等新兴领域还需要克服许多科技难题,“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面对新出现的、快速增长的市场,我们如何通过需求驱动产业从规模化增长转变到高质量发展,从技术追赶发展到技术并跑和引领,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

9 u1 H* B" m0 e1 l9 y

值得注意的是,高志豪表示,近年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已渐成趋势,“我们观察到大湾区很多企业越来越注重高端生产和研发,有成员企业选择在华南地区设立研发团队,在大湾区开发新产品给全中国市场或者是全球市场使用,这是一个积极的趋势。”

1 d7 v" p' B& C ?' g3 N- L* m

于亚建议,未来大湾区应进一步发挥海洋工程装备龙头企业的链长带动作用,拉动海洋产业链整体提升。同时,围绕南海发展需求及未来场景,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在创新发展上创造更多的大湾区范例。

5 M7 k! k) f7 N) e' n; ?

国际合作是关键

- z+ i1 N( F. a6 L5 l3 [1 v# p

在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面前,多位与会嘉宾表示,合作是突围的关键。

+ l9 x4 x" Z% o! l" m5 b: O

“粤港澳大湾区存在相互衔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基础,包括但不限于在法律及文化上的相通性。”礼德齐伯礼律师行合伙人、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跨境商事调解中心特邀调解员李连君表示,法律制度间的发展与融合,将为粤港澳大湾区蓝色经济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 q/ ]* A6 ^% f! g! N6 l+ r2 W

《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2)》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横琴实有澳资企业4761户,前海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19万家,其中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以上的港企累计近3000家,已逐步建成海洋经济开放合作的示范样板和前沿阵地。

0 H1 |( w" C" R( e& Y5 E$ L( g- l

欧洲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林间也表示,目前广州、深圳等单个城市的海洋经济影响力在全球仍“排不上号”,只有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整体,协同发展产生的规模效应才可与新加坡等一线海洋城市“一较高下”,“比如在航运方面,深圳、香港等地航运业务就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7 I' ^3 @! Y- c. G! c( S

除了推动内部城市群协同发展外,粤港澳大湾区还是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重要载体和关键节点。

% L4 h3 J6 ^8 v1 I- C, I$ X/ @

“许多海洋产业话题都是全球性的。”于亚表示,“‘双循环’战略也是一个国际合作的新机遇和新阶段,我们应该在高层次、高水平起点上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

! {9 l5 c) F6 K3 w/ i9 p

广州诺丹顿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就是由新加坡诺丹顿与中国技术团队共同成立的企业。“早期我们的技术团队都在新加坡和德国,主要以新加坡为中心,承接韩国、日本及中国等亚洲国家业务。”诺丹顿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 f- z4 c: w, P2 f4 V

“近几年随着中国市场不断扩大,我们也在广州南沙建立了中国公司,业务主体正逐步由新加坡转移到中国。目前船舶风险评估业务的技术支持已经基本以中国团队为主,未来我们计划以广州公司为总部,进一步加大中国市场布局,目前已经在上海、厦门、烟台等地设立分公司。”该负责人表示。

: ~7 |) z, X. F R9 D

中国瑞士商会主席马丁·穆勒也表示,商会已推动中国瑞士创新中心在中国多个城市落地,接下来商会将进一步完善中国和瑞士之间的创新合作机制,“我相信那样的国际合作将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 Z3 e4 a) {# O' S# \0 f5 c
5 f: B1 A: j/ X# z0 d6 n3 D6 {
. x2 G t" D; l1 w6 t s
# n% s, l8 g: J8 J, T: t1 } " C8 L I9 P* U$ @8 d( d+ C9 |* k3 A3 X$ J7 u 1 z8 q$ i4 G, r 5 y% u$ b0 Y( [) m" ~$ m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莱发包装
活跃在2025-1-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