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_$ _! R m7 F+ V5 J
原标题:青年人才成长故事 | 于小龙:探究海洋亚中尺度动力过程
/ e1 t' L" z) N g B D/ C) G5 `
- S! q+ E: u3 ?$ M 导语
5 M# Y5 U$ r) e$ F( }- D& F 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4年获批成立,是南海海洋行业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目前依托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管理和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工程中心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行业服务等方面成绩显著,2018-2020年期间,工程中心承担科研项目任务342项,其中国家科技项目189项,国家委托任务经费40111.07万元,国家(国际组织)认证实验室1个。中心技术性收入达17322.02万元,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达3400万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26387.32万元。中心先后获得省部级各类成果奖项10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299件,其中4项技术成果在工程咨询、设计、施工中得到应用,1项形成国家和行业标准。中心成立至今,积极扩展创新领域,完善平台建设,凝聚核心竞争力,以“集聚一流人才、研究一流技术、开发一流装备、产出一流成果”为目标,近三年在南海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等技术方面解决了大量应用难题,已成为南海海洋技术研发高地和海洋高端人才聚集地。目前工程中心研发人员、实验及管理人员共360余人,仪器设备总值约1.5亿元,办公及科研实验室面积近3万平米。现特别推出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年人才系列专题报道 4 r% a( I4 J7 o" @
人才介绍
; T7 n- y5 E. m$ _4 I 于小龙,山东临沂人,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百人计划”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上,他重点关注海洋亚中尺度动力过程(空间尺度0.1-10公里),利用现场观测和高分辨率数值模型来探究海洋亚中尺度过程在海洋混合层演变、物质输运、能量级串和跨尺度相互作用中的角色和物理机制,致力于更好地理解海洋亚中尺度过程在海洋环流和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和影响。 * k$ X" r5 Z1 m
与海结缘,以梦为马越千山
. p' r' y$ X/ @+ W8 o; @# ^ 2006年,于小龙考入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学专业,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对海洋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也与日俱增。在频繁受台风侵袭的福建省的学习和生活,于小龙切身体会到了极端天气对海洋和沿岸经济的灾害性影响,这也驱使他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相关研究,并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了自己第一篇科研论文。2010年免试保送本校研究生后,他继续开展了台风对海洋影响方向的研究,并选择“台湾海峡风暴潮过程中波流相互作用数值分析”为硕士研究课题。 . ~: G6 a. L$ k2 c! e) t3 A9 f
2013年硕士毕业后,于小龙前往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英国国家海洋中心攻读博士,师从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NERC)会士、英国南极调查局荣誉会士、国际知名物理海洋学家Alberto Naveira Garabato教授。在读博期间,他的研究方向转向国际前沿问题—— 海洋亚中尺度过程,并参与了英国-美国联合的海洋混合与亚中尺度过程项目(OSMOSIS),与来自牛津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和雷丁大学等国际知名海洋科学家一起工作,利用海洋观测资料开展大西洋中纬度海域亚中尺度过程在上边界层的效应和机制研究。期间,于小龙还参与了英国南极调查局组织的历时两个月的南极科考航次,并访问了英国Rothera南极科考站和美国Palmer南极科考站。 / R+ N( ]8 H: r1 U7 [& S5 f
2018年初博士毕业前夕,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开阔的学科视野使于小龙顺利地拿到了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Ifremer)的博士后职位,师从Aurélien Ponte研究员。在三年半的博士后工作期间,他参与了美国-法国联合提出的 “地表水与海洋地形”(SWOT)卫星计划,继续围绕亚中尺度过程开展研究,并将研究区域从北大西洋扩展到全球海洋,主要基于高分辨率全球海洋数值模型输出和海洋漂流浮标观测,探究在全球范围内利用亚中尺度分辨率海表高度反演海流的可行性。 , B# b5 _! K. n* K7 M. J. J
在欧洲留学和工作的八年时间里,于小龙得到了充分的科研训练,并与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大量国际同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海洋观测、数值模型、卫星遥感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系统地掌握了海洋多尺度过程的动力特征和机制。
0 Q! H. V4 ]3 A 聚焦前沿,国际舞台露锋芒 + B0 R! ^, I t) L6 D
亚中尺度过程是全球海洋物质垂向输运、能量收支平衡和海洋混合过程的重要贡献者,然而当前绝大多数全球气候模型仍无法分辨海洋亚中尺度过程,其参数化也存在较大空白,这也是当前无法精确预测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近十几年来,更好地理解海洋亚中尺度动力过程成为了物理海洋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方向。 % [) P/ ^% e% ]5 B2 c7 @
从博士到博士后,于小龙的研究一直聚焦海洋亚中尺度动力过程,并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和前沿性的研究。例如,基于北大西洋中纬度OSMOSIS锚系阵列的现场观测数据,揭示了海洋亚中尺度过程对海洋再层化的关键效应;并首次提供了开阔大洋亚中尺度对称不稳定的观测证据,指出对称不稳定可能是世界大洋的普遍现象。他还研究了物理海洋学领域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海洋能量级串。利用观测数据和高精度数值模型结果,对跨尺度能量传递进行定量估算和机制分析,指出在开阔大洋跨尺度能量传递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以逆串级为主,春季以正串级为主。该发现从根本上挑战了目前大多数数值模型得到的跨尺度能量传递以逆串级为主导的结论,指出当今亚中尺度模型依然不能完全模拟出跨尺度间的能量传递。 / _- o5 E9 l' p- ^0 P4 G f5 _
于小龙关于亚中尺度过程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中一项发表在业内顶级期刊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的成果入选Web of Science高被引论文,三篇文章被纳入Elsevier 2022年出版的 Ocean Mixing 专业书籍。在欧洲期间,于小龙累计参加10余次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积极与来自全球各地的海洋学家进行学术交流。
1 x; i9 `$ d' q6 F 掌握最新的技术手段是推进科研进展的有力保证。随着现场观测水平的发展以及数值模型精度的提升,海洋数据呈指数级增长,海洋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早在入职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时,于小龙就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他抢抓机遇,开始自主学习和应用Python开源型编程语言在超级计算机上的并行计算和数据分析,并在博后期间累计处理了20Tb的数据。 ! {& f# D$ O/ Z: a* Z+ c
扎实的海洋理论基础,丰富的海洋现场观测和大数据处理经验,为于小龙长期的科研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 W; m' x! w4 K1 E( Q+ X' f! q% O 情定中大,拥抱未来去深海
: N0 g5 U: D+ X) q F p 本科和硕士毕业于海洋科学双一流 A+的厦门大学,博士毕业于海洋学科排名世界前四的英国南安普顿大学 &英国国家海洋中心,博士后就职于世界六大顶级海洋研究机构之一的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这些经历让于小龙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洋科研科班出身。谈到海洋,他表示 : “从18岁开始,我就一直生活在海边,从事海洋科学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毫无疑问,海洋已经融入了我身体里的DNA。” + n7 ?5 n9 z' Q
2019年底,于小龙参加了第九届中山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海洋科学分论坛。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山大学,也正是这次经历使得于小龙对中山大学一见倾心。 2021年 12月,于小龙回国入职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加入龚文平教授领衔的海洋环流与物质输运研究团队,担任“百人计划”副教授,开展海洋中小尺度动力学研究。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中大, “除了开放自由的科研氛围、蓬勃发展的学校和学院、国内顶级的生源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最打动我的是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正着重开展的深海远洋海洋科考与我的科研背景和兴趣非常切合,中山大学肯定是我的最佳选择。真的极其荣幸,中山大学也选择了我”,于小龙说。
7 G% Q% m! B+ h8 K/ G- s 入职半年来,在学院的支持下,于小龙深度参与了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以及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的建设,担任“深海远洋多尺度动力过程”创新团队的子课题负责人之一。此外还积极参与中山大学极地研究中心的相关工作,为实现“中山大学极地号”的北极科考首航做准备,主要负责物理海洋相关的观测。同时,于小龙也活跃于国际学术会议。 2022年 3月举行的海洋科学领域最高水平国际会议“ Ocean Sciences Meeting”中,他作为召集人之一组织和主持了主题为 “Inter-scale connections and transfers in mesoscale, submesoscale, and boundary layer turbulence”的分会议。此外,在团队的支持下,于小龙还共同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各 1人。 ! f( y( v/ |# ~7 w) U
谈到未来的研究规划,于小龙表示 : “海洋观测一直是我的研究基石和核心。海洋科考是一种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和挑战性的高强度活动,尤其是极地科考,既艰难又充满未知。中山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飞速发展的基础上,不仅立足于具有地缘优势的两洋一海,还放眼全球气候变化的前沿阵地极地海洋,给我们青年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希望自己能秉承家国情怀,不忘初心,不断追求卓越。"
$ m/ J+ Y; W) B
9 }! b# \" i3 J r% w/ S 2014年在英国Rothera南极科考站留影
* D0 \: M c1 ~- b
, ]$ I0 i, `1 ^* z; {$ W 于小龙博士与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8 R7 g" p3 w# U6 x8 K' m$ @ James Ledwell研究员交流并留影 $ Z4 R. `8 G) \8 x* a& U7 \2 P
. n; }- M6 ? G* s, i1 y p
于小龙博士在(左图)英国剑桥大学
. y1 u( p0 A4 d4 x7 m0 i 和(右图)比利时列日大学参加学术会议并做报告 + S+ C$ a: m$ p0 o# F9 ^
来源:海洋科学学院
' p% a5 I7 J) Y/ n' I 编辑:陈柏君 / t. q2 k V$ F2 q0 ~
初审:于小龙、曾瑛 9 l) p+ H, M- Z- h% w b
审核:胡湛、邹世春、廖喜扬
5 y/ f0 i8 Y* o2 y8 [9 v0 z$ u 审核发布:李春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 W8 D; k* v* `4 s0 u
" }# W& d% l4 E6 M! A+ \" e
责任编辑:
- {! S2 A" j. ~' Z% ~5 ~
% n A! y, Y7 q* Z+ j3 _2 ? t- ]0 P0 d
2 a9 i6 Q. Z4 X5 d* V3 N
5 a0 ]3 b+ o9 p8 F(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