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船的“探路”之旅

[复制链接]
* d* ]5 \4 I3 q ^2 v
& `: o* a( f- ]8 p$ b0 Y3 }

   10月31日,“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启航,正式开启了我国第39次南极考察之行。

& k6 O r0 G5 m6 u; u- I' K: {% m

   据悉,中国自1984年首次踏足南极起,用三十多年时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极地立体监测体系,科学探测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拓展。科学考察船作为海洋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升级发展中,中国海洋科学调查由近岸到大洋、由浅海到深海的历史性跨越。

& W& B$ {; v4 k

   逐“代”发展

& T1 S* `' L% X3 m

   回顾新中国海洋科考的发展,可以从科考船的发展入手。

' J* [9 Y& a1 t% T$ M

   新中国成立初期,科考船主要经由旧船改造而成。1958年至1960年开展了新中国首次大规模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摸清了我国海域家底。

0 g1 a! e# O! g- h1 M* ]

   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专门设计建造的科考船,第一艘2500吨级海洋实习调查船“东方红”号、3000吨级综合调查船“实践”号,以及分散到各海洋调查研究机构的首艘“向阳红”“远望”“科学”“实验”“探索”“曙光”“奋斗”“中国海监”系列的科考船。

) q4 o% f, v4 H: q/ A7 g3 o o

   20世纪90年代至2012之前,除自主研制的“东方红2”号、“远望3”号和“远望4”号等之外,仅有从国外购买并改装的“大洋一号”和“雪龙”号。这个时期的科考船为“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奠定了装备基础,成为我国第二代主力科考船。

- d$ c h+ y: X

   2012年开始,中国科考船进入“质”和“量”的高速发展期。以“科学”号综合考察船投入运行为里程碑,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和动力定位系统被逐步推广。据统计,2010-2021年中国新建海洋科考船的数量达30余艘,涌现出一大批世界先进水平的科考船。全世界第1艘六缆高精度、短道距地震电缆三维物探船“海洋地质八号”使中国站上国际海洋物探领域船型技术的制高点;全球首艘具备艏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成功首航南北两极……

# ], `, i. J$ d

   如今,我国逐渐发展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实验”“探索”“创新”系列、国家海洋局系统“向阳红”“大洋”“雪龙”系列、教育部高校“东方红”系列、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系列和卫星测控中心的“远望”系列为主要代表的海洋综合、专业和特种三大类的中国海洋科考船。

+ V7 j# r- E( Y* _ ^: F* s

   走向深海

3 B- O: I1 `- h( I/ v

   作为国际上公认的最先进的综合科学考察船之一,“科学”号使我国海洋科学研究从近海迈向远海,从浅海迈向深海,为我国开展远洋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乃至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强有力的能力支撑。

0 P$ u7 @. s4 O T8 d

   同时,随着科技创新的飞速发展,许多新型理念技术实现“质”的飞跃。

% Z) ]1 l2 ~: Z/ s1 b3 b

   近日,“探索二号”科考船携“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完成一系列海试任务,目前已返回三亚。海试期间,科研人员成功在海底布设大深度原位科学实验站,将实现深海长周期无人科考。

" x% \$ l, _; i% b8 S7 s

   据了解,原位科学实验站是近年来由我国提出的一种新型深海装备技术体系,它以深海/深渊基站为核心,可携带多种无人潜水器,并可接入化学/生物实验室等平台,在深海/深渊原位开展一系列科学探测和科学实验。

h# Y+ b1 h. \; C; E+ F3 j0 m

   “在海底布设原位科学实验站相当于把陆地实验室的测试、分析仪器整体搬到海底。”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陈俊介绍,与从海底取样后拿到陆地实验室检测的传统海洋调查方式相比,在深海原位进行科学实验,可以避免因环境变化导致的样本数据损坏或缺失。

. a |8 Y3 ]* h9 C& q5 s/ |$ [$ X

   且此次布设的原位科学实验站配置了兆瓦时级锂电能源系统,在能量密度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该能源系统可储存1000度电,支撑原位科学实验站在海底连续工作半年以上。

! d- C+ A& R# }+ T+ \/ F+ U; h

   后续,该原位科学实验站还将接入更多智能化无人实验、探测及信息传输系统,实现深海长周期无人科考。

7 e T0 m: o5 O6 P9 ]1 d

   极地探险

1 u3 r3 u( Q* v5 S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极为特殊的两个地方,特别是南极的高寒荒漠,一直有着“生命禁区”之称。从1984年中国开启第一次南极科学考察到今年已经是第39次了。

! C; D3 ]; k8 [; W8 H# k* A

   几十年间,中国共有四艘极地科考船搭载过一批批南极科学考察队。目前,新一代科考船“雪龙2”号已经连续3年参加南极科学考察。据悉,该船总长约122米,宽约22米,设计排水量近1.4万吨,续航力达到2万海里的“雪龙2”号是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也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

* C# W4 H2 l" `

   从“雪龙”号到“雪龙2”号,“双龙探极”的背后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跃升。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2”号船长赵炎平回忆,以前的雪龙号是单向破冰,在固定冰区域掉个头要花十几个小时,但“雪龙2”号能双向破冰,在中山站外围固定冰区的掉头时间可缩短到1小时以内。同时,由于“雪龙2”号拥有智能船体和智能机舱系统,破冰时“用多快的速度去撞冰”不再仅仅靠驾驶员的经验和直觉,大大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船体结构损坏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 u8 ^3 }8 K( m9 q6 N

   此次“双龙探极”的考察模式,在考察队人员构成、航线规划以及任务配置等方面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有效增强了我国南极考察的综合能力。如今第39次南极考察,中国正谱写第三次“双龙探极”新篇章,“双龙探极”也将为国际极地科学发展和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新的贡献。(本文综合自光明日报、中国青年网、新华社、中国水运网等媒体报道)

! R, r- u0 f# T {4 n, V 1 N- i, y; J1 r$ }% Q5 e 3 P$ W) X% `$ |. V0 w - ~2 G+ J1 }1 j+ @- _( h4 {( l: `* ?8 z% H9 T# ?2 o) ^ 8 u c1 ?9 f4 f) W: _" T- R! L, ]' Q% S+ @ 8 q8 D. w* K U' Y# X4 a3 q # w" W* v- O/ O" R# ?8 x : D* T( z M/ N! [4 G" ? & V, {# ~) a9 U% A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穷矮挫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