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 D" b9 Q2 k1 _4 U" P 新快报讯 记者王娟 通讯员李建平 吴立坚 肖遥报道 11月21日15时许,珠海高栏港烽火海洋码头,蓝白色船体的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下简称“中山大学”号)顺利入泊母港,意味着我国排水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可以正式投入使用,执行科考任务,成为我国海洋科考“国之重器”的新成员。下周,她将开启首次科考任务。
H( D0 m# p; [3 W+ O0 a
% O9 B' U% G$ m3 _& {0 z 历时65个月 “中山大学”号入泊母港
- t' {! H3 f6 E/ w& H 为迎接这艘承载了历代中大人深蓝梦想的大船,中山大学在码头举行了简洁而庄重的入泊母港欢迎仪式。中山大学校长高松院士在仪式上激动地说道:“我们全体师生翘首等候、热盼许久的‘中山大学’号完成建造,终于在今天回家啦!” 2 `4 Z# k( s# a$ Q- o) e
0 o" s: q' p6 N* v! Q0 T" x. w
“中山大学”号,是中山大学扎实推进“三大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近年来,中山大学坚持“四个面向”,以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着力建设高水平海洋学科群,打造高水平海洋科研平台,积极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 ; R" H8 [* J, ^6 ~
高松说:“这艘世界一流的科考船,既是面向全球海域的‘海上移动科研平台’,也是我们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海上移动育人基地’,还是下一步开展国际海洋科学合作的开放平台。对学校而言,她是当之无愧的战略发展重器,是提升中大海洋学科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当然也承载着历代中大人向海图强的宏大梦想。”
' p' B) ^& c8 K% Y s2 w! J 据介绍,“中山大学”号于2016年6月获教育部批复立项,2019年10月在江南造船开工建造,2020年8月命名下水,2021年6月交付使用。2021年11月18日9时正式从江南造船港口出发,经过三天的全速航行,终于21日9时入泊珠海母港。自批复立项至今,历时65个月,中山大学“乘大船、去深海、做大事”的愿景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4 r# ` C. Z6 Q t ?4 l) l
1 e2 }5 A; V) k, }8 {1 L; {: Y
这艘科考实习船 在国内拥有多个“首次”
. p' D( s' @- k" Y “中山大学”号,总长114.3米,型宽19.4米,排水量6880吨,续航能力15000海里,定员100人,拥有约720平米室内实验室和610平米甲板作业面积,是目前我国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创新设计亮点最多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 6 [# M7 A k0 n* X
中山大学科考船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孙冬柏教授说:“这艘科考船将成为中山大学移动的海上校园,是大海洋学科群移动的海上实验室和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海上基地,将为中山大学实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加快发展海洋学科和培养海洋创新人才提供坚强的保障。” 2 E1 |5 r$ x4 Q$ m% W
“‘中山大学’号在优异船舶性能基础上,装备了先进的科考调查仪器,具备从万米高空到万米海底开展多学科、多要素观测和采样能力。”中山大学科考船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陈敬德介绍,“中山大学”号还在船底布置了先进的声学探测设备,实现对海底地形地貌的精确探测和全海深剖面水体信息,并具备水下高精度定位能力,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实验室和移动课堂。
1 l) F F* H) y& Q }/ G$ T T* H “中山大学”号作为科考实习船,在国内拥有多个“首次”:首次搭载全回转永磁低噪声推进器,具有安全、灵活的船舶操纵性;首次搭载永磁轮缘侧推和隧道式侧推封盖,双曲面设计精准匹配船体线型,有效降低气泡对水下测量不利影响;首次搭载直流母排、储能蓄电池、变转速发电机的组合设计,实现了超静音科考作业;首次搭载全航速主动式减摇鳍,实现从零航速到机动航速下多种海况的适应性。 ; g% L! u8 S, L0 k+ f% f
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教授在仪式现场对中山大学前任校长罗俊院士和建设指挥部全体同事们为“中山大学”号的建造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辛勤努力表示感谢。 7 g% ?" ~1 e! {$ `
高松校长说:“学校在海洋科学研究方面已经有一支承前启后的年轻力量,传承着中大的蓝色梦想。我们希望,这股力量能继续不断地壮大,未来有更多的师生能投入到海洋科学研究当中,登上‘中山大学’号,走向深海远洋。”
% M8 @$ A) ^" \% l9 u7 ~3 g
q4 J% a' x, Z* q/ ? 计划首航南海 “中山大学”号下周将启程
" ]/ @# ?$ ], }6 z 作为一所南海之滨的大学,中山大学自建校之初便与辽阔的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与海洋相关的科学研究历史悠久,特色突出。早在上世纪20年代建校之初,中山大学即开展南海渔业资源调查研究,开创了我国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新阶段;1928年,中山大学完成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对西沙群岛的科学考察。 ; v2 P8 @6 y* T B' G2 n8 B
从开工建造,到交付使用,两年时间内,“中山大学”号完成了从正式建造到交付使用的壮举,期间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种种困难。 , _$ r5 | g: o% E2 Q D( [/ `, U
据介绍,为推进海洋学科发展和涉海人才培养,中山大学成立了海洋科学考察中心,依托大气科学学院管理,将充分利用“中山大学”号等海洋科考支撑平台,深入推进海洋科技发展,建设移动课堂,打造国家级教学示范基地。 ! v1 i) k8 W4 |) t5 M; Z
“中山大学”号计划首航南海,开展大气、海洋、生物三大领域科学考察,为认识、保护和开发南海提供科技支撑。
1 q3 V3 @. g# U1 R: z _+ s. @3 r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说:“近百年来,中山大学一直梦想有一艘真正属于自己的大船。今天‘中山大学’号顺利就位,实现了中大人百年的梦想,未来学校将以大船为新起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指示精神,继续大力发展海洋学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海洋强国梦贡献中大力量!”
' Q( n3 a& \6 o" O: b7 c; Q) ]4 x! x1 W7 N m2 j0 o6 e; C
L S0 s9 T9 y
% K8 B3 Z' w) m; {! N7 W) S( C1 c ~5 r, b5 k! \$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