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际海洋调查史
. O1 F+ b6 _# j; b
' X$ j# i+ _ b% ~/ t# b- v$ n我国海洋调查历史
3 @' w/ Y- X/ \% m, h' d. C
1958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海洋调查;20世纪60-70年代,我国陆续开展了近海海洋环境专项调查和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并开始制定和实施“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战略,其间,国家海洋局在1976-1980年对太平洋中部特定海区进行了综合调查,在1978-1979年联合组织了第一次全球大气试验,对中太平洋西部进行调查,为我国远海大洋调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7 S% ?" {* u- U, w" D# e
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海洋科学调查得到进一步发展,相继开展了一些大规模海洋科学调查活动,如1980年开展为期6年的“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后期又实施了“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围绕政治、经济、权益、军事利益,相继组织实施一系列重大海洋专项调查。继大洋多金属结核矿区调查研究之后,我国又相继开展了富钴结壳和海底热液硫化物矿产资源的调查研究;在继续加强南极科学考察的同时,1999年后我国政府多次组织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远赴极地进行科学考察。2004年我国开展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近海环境综合调查“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字海洋的建设工作。2011年以后,还组织开展了海岛二调、海域地名、滨海湿地类型等专业性调查。
: k) F# x$ [& m6 y. C" y+ E( _
0 `/ j) I3 v% e# y/ t2 e6 ~: N* V3 M/ |) D
2 O9 O5 S! j+ s* F
国际各国海洋调查发展情况对比
1 标准化组织机构
' _) f1 B0 ]6 i7 ^; t L6 c, N9 H1 B( ]
. R) i \8 l+ {6 u- W
2 E$ o2 S- m. W( N5 Y1 G' p
. D; R8 v n7 T8 p d( i- n/ U9 s4 E9 _5 \( {" J$ V3 U' V# ^
8 A/ a/ u, P% N0 r9 Y% L' P
$ P2 t( f h5 M, F; B3 r- \
0 T9 @) |# l& Y# w' o1 Y+ C2 K0 V
$ y5 P) d' `6 q$ z9 S0 e
; z8 P8 ^2 K: G- J+ L, ~ D) \' c- P* f" R; O) p# ?
中国:2012年,全国海洋标准化委员会海洋调查技术与方法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3/SC4)成立,分委会积极推动海洋环境综合调查、专项调查、资源调查、数据处理技术方法等领域的国家标准修订工作;201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海洋技术分委会(ISO/TC8/SC13)首届主席和秘书处落户中国,分委会多方面开展工作,有效推动了海洋技术国际标准在我国的起步与发展。 美国:拥有众多治理运行机制健全、标准制订流程高效的行业标准协会,以民间自由竞争为主。通过市场运作建立自下而上的自愿性标准体系,政府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积极引用自愿性标准。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是实质上的国家标准化活动中心,是其标准体系的管理者和协调者,负责标准制定者的资格认定和国家标准的审核批准。 欧盟: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负责除电工、电信以外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其高效的组织结构和精准的标准政策为推进欧洲标准与国际标准良好衔接做出了积极贡献。 2 技术标准
4 R7 }, Y. A5 p; y& J" R
# y" j# W9 J' v+ o
! y# U( l! G1 E" Y0 t2 Q) q8 s) @* G- K5 X/ c
* }' A! Z% d) y8 J# i7 M- G: {. u
4 L& x- g9 h# g* p+ ~; O9 D- ~
5 G- z4 R- o: Y7 U# c5 F [$ R6 N1 A7 l
; J. o& C. t4 ~* u$ f: S
. a, U7 `: `/ N
' z3 f0 |- V0 s9 r7 z; g中国:我国已建立了较完善的海洋调查体系,发布、实施了《海洋调查规范》等系列国家标准和《海洋调查标准体系》等海洋行业标准。从具体技术标准的层面来看,我国海洋调查技术领域已实施国家标准48项、行业标准35项。其中,国家标准的内容覆盖了海洋调查基础通用标准、海洋环境调查基础通用标准、海洋水文观测标准、海洋气象观测标准、海洋化学要素调查标准、海洋声学要素调查标准、海洋光学要素调查标准、海洋生物调查标准、海洋地质调查标准、海洋地球物理调查标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标准、海洋工程地质调查标准、海岛海·88·海洋学研究38卷1期岸带调查标准、海洋资源调查基础通用标准、海洋矿产资源调查标准、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标准、海洋可再生能源要素调查标准、海洋调查船装备应用基础通用标准、海洋调查资料和样品管理基础通用标准、海洋调查资料整编处理标准、海洋调查数据制图标准等领域。这些标准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海洋调查技术的发展和成果转化,指导海洋调查工作的开展,规范工作程序,满足我国海洋调查事业对标准的需求,为我国海洋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美国:在海洋领域主导或参与的国际标准多集中在传统的船舶制造业,而在新兴的海洋技术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以国际标准化组织为例,与海洋技术标准关系最为密切的委员会是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ISO/TC8),ANSI在该委员会的工作非常活跃,承担了其中3个分委会的秘书处和2个分委会的主席,但其主导的标准多集中在海事安全、与船舶运行相关的海洋环境保护、船舶管道和机器、船舶设计等领域,目前还没有在海洋调查技术领域主导提出ISO标准提案。 欧盟:欧盟国家在水质标准领域十分活跃,制定了系列欧盟标准,内容覆盖从淡水到海水水质的生态评估、水文地貌评估、生物定量调查等领域。同时,欧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工作,在水质国际标准的制定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 3 海洋调查船发展
3 M1 q/ P8 ?. O( {0 }* m2 L/ i% Q
# Z& {% A& r# g: C; Y% v% y6 a# B: C* [, T# h7 h
9 D9 f [4 A# W! _: z9 r: g
5 z. S0 n% e8 |3 {, x
3 N3 V/ w/ X' K9 ^# H& u# B% m, |4 t0 G( Q" E: ?& P
* _& e$ p0 A7 ]" U6 q" N
! p( ]( F# j( E9 h3 v1 J. z* e2 f Y/ y7 e
中国:我国已建立了较完善的海洋调查体系,发布、实施了《海洋调查规范》等系列国家标准和《海洋调查标准体系》等海洋行业标准。从具体技术标准的层面来看,我国海洋调查技术领域已实施国家标准48项、行业标准35项。其中,国家标准的内容覆盖了海洋调查基础通用标准、海洋环境调查基础通用标准、海洋水文观测标准、海洋气象观测标准、海洋化学要素调查标准、海洋声学要素调查标准、海洋光学要素调查标准、海洋生物调查标准、海洋地质调查标准、海洋地球物理调查标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标准、海洋工程地质调查标准、海岛海·88·海洋学研究38卷1期岸带调查标准、海洋资源调查基础通用标准、海洋矿产资源调查标准、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标准、海洋可再生能源要素调查标准、海洋调查船装备应用基础通用标准、海洋调查资料和样品管理基础通用标准、海洋调查资料整编处理标准、海洋调查数据制图标准等领域。这些标准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海洋调查技术的发展和成果转化,指导海洋调查工作的开展,规范工作程序,满足我国海洋调查事业对标准的需求,为我国海洋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美国:在海洋领域主导或参与的国际标准多集中在传统的船舶制造业,而在新兴的海洋技术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以国际标准化组织为例,与海洋技术标准关系最为密切的委员会是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ISO/TC8),ANSI在该委员会的工作非常活跃,承担了其中3个分委会的秘书处和2个分委会的主席,但其主导的标准多集中在海事安全、与船舶运行相关的海洋环境保护、船舶管道和机器、船舶设计等领域,目前还没有在海洋调查技术领域主导提出ISO标准提案。 欧盟:欧盟国家在水质标准领域十分活跃,制定了系列欧盟标准,内容覆盖从淡水到海水水质的生态评估、水文地貌评估、生物定量调查等领域。同时,欧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工作,在水质国际标准的制定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 2 重要海洋调查计划 & Z: z, U L- i. m3 `& G
/ a6 i/ p. G% L U# H
5 |) F& Z2 @+ l中国重要海洋调查 1981年,中美长江口 1985年,中美加黄河口调查 1986-1990年,中美西太海气相互作用联合调查(TOGA) 1986-1992年,中日黑潮合作调查 1991-1995年,WOCE计划西太平洋综合调查 1992-1993年,TOGA-COARE西太暖池区强化观测 1996年,中韩黄海水循坏动力学合作调查 1988年,南沙科学考察 1984年,南极科学考察 29次 长城、中山、昆仑 1999年,北极科学考察 5次 黄河站 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 4 B2 v ~2 D- F8 E
. Y- i: H$ z6 b9 Y5 _
2 g7 m! M8 v! K- w国际海洋调查计划 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计划(TOGA-COARE) 世界大洋环流实验(WOCE)
- R- k# s6 Q4 ~9 u! [. ^ 极地计划
; A5 G3 k! b1 u+ N8 Z 联合全球海洋通量研究(JGOFS)
' A" ?9 m: a. n2 Z/ } C 全球能量和水循环实验(GEWEX), i: x. n6 o" @% q- i9 [
以下为一些著名著名海洋调查计划的具体说明: ; v- }0 e: i% U! m4 _
- b0 O6 s" ?& m) g+ Q; p1 I4 B深海钻探计划
9 L5 ^$ |6 T- E0 w; d2 Q% E' G
深海钻探计划(Deep Sea Drilling Program,DSDP)是1968年至1983年期间实施的一项海洋钻探计划,是指在大洋和深海区进行钻探,通过获得的海底岩心样品和井下测量资料来研究大洋地壳的组成、结构、成因、历史及其与大陆关系的一项海底地球科学研究计划。其目的是在世界大洋打大量不太深的钻井,采集沉积岩心,取得洋底地壳上层的资料。从1968年8月 11日开始至1983年11月计划结束,“格洛玛·挑战者”号船完成了96个航次,钻探站位624个,实际钻井逾千口,航程超过 60万公里,回收岩心 9.5万多米。除冰雪覆盖的北冰洋以外,钻井遍及世界各大洋。深海钻探的原始资料与成果按每个航次一卷汇编成《深海钻探计划初步报告》(Initial Reportsof the Deep Sea Drilling Project),至1985年已出版80余卷。深海钻探取得的大批资料弥补了近代地质学在深海地质方面的空白,验证了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的基本论点,提供了中生代(2亿年)以来古海洋学的第一手资料,极大地推动了海洋地质学的发展,对近代地质理论和实践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u K( P) a4 a6 e, L1 W$ b# D9 x
大洋钻探计划 / Q2 G& R5 ]6 ]
"大洋钻探计划(Ocean Drilling Program,ODP)是1985年至2003年实施的,通过钻探取得的岩心来研究大洋地壳的组成、结构以及形成演化历史的国际科学合作钻探计划。这是一项通过在大洋底部钻探以进入地球内部采集洋底沉积物和岩石样本进行基础研究的国际合作项目,是深海钻探计划(DSDP)的延伸。1 985年,随着钻探船“乔迪斯·决心号”的试航,该项目正式开始运作。1 985—2003年间,大洋钻探计划共实施了1 1 1个航次的调查,行程35578 1海里,足迹遍布全球各大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2004年该计划发展成为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
) \, P( \/ S4 `6 A3 t: o' l
+ R8 `: |4 s6 y0 E3 G4 m" K综合大洋钻探计划
' f1 i8 u$ l" _7 I& V, z- m1 P在IODP计划之前,世界上已经历过两个大洋钻探计划:深海钻探计划(Deep-Sea Drilling Program , DSDP,1968-1983)和大洋钻探计划(Ocean Drilling Program , ODP,1983-2003)。这是迄今为止历时最长、成效最大的国际科学合作计划。当2003年10月ODP计划结束时,一个规模更加宏大、科学目标更具挑战性的新的科学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 (IODP)即开始实施。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将以多个钻探平台为主,除了类似于“决心”号这样的非立管钻探船以外,加盟IODP计划的钻探船将包括日本斥资5亿美元正在建造的五、六万吨级的主管钻探船。一些能在海冰区和浅海区钻探的钻探平台也将加入IODP。此外,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在考察重新建造一艘类似于“决心号”,但功能更完备的新的考察船。IODP的航次将进入过去ODP计划所无法进入的地区,如大陆架及极地海冰覆盖区;它的钻探深度则由于主管钻探技术的采用而大大提高,深达上千米。IODP也因此将在古环境、海底资源(包括气体水合物)、地震机制、大洋岩石圈、海平面变化以及深部生物圈等领域里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1 ^( J, O! ^" C8 @8 H
+ l: m+ X( q* J; F国际大洋发现计划
+ S. c6 e8 W+ y7 {8 u# R1 v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2013-2023)及其前身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2003-2013)、大洋钻探计划(ODP,1985-2003)和深海钻探计划(DSDP,1968-1983),是地球科学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导致了地球科学一次又一次重大突破。IODP新十年科学计划的四大科学目标是:理解海洋和大气的演变,探索海底下面的生物圈,揭示地球表层与地球内部的连接,研究导致灾害的海底过程。目前,IODP共有26个国家参与,包括美国、日本、欧洲18国、中国、巴西、印度、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共设有3个岩芯库,美国得克萨斯农机大学的海湾岩芯库、德国不来梅大学的不来梅岩芯库和日本高知大学的高知岩芯中心。 该计划共有3个钻探平台,美国“决心”号大洋钻探船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日本“地球”号大洋钻探船,以及由独立钻井平台和船舶组成的欧洲“特定任务平台”。 中国参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突出的贡献在于组织领导国际科学家团队在南海成功实施的三个IODP航次,即2014年1~3月执行的IODP 349航次和2017年2-6月执行的IODP 367、368航次。三个航次在南海北部海域钻探12个站位,总进尺近12000多米,总取芯4100余米,获得大量珍贵的沉积物和玄武岩岩芯样品。其中在南海3800米水深最深站位,成功向海底以下钻进1500多米,是大洋钻探历史上第八深站位。% h( K/ p' P7 B& Y* f+ K
参考文献
( a! g- q: z9 W
. G. p9 c ^ W, M: X$ Y
3 F. i( c' j! L1 Q& H
9 D3 ~/ d, `, l: e' _! l( ~+ y0 a$ q1 s; P) N( i2 Q3 P4 @
6 H1 X0 l/ f1 g2 C, F
1 B5 b5 K2 l2 U" E# u9 j' r3 b, n6 Y6 `1 I6 h4 N7 C; \6 x
% ^3 F' c+ N0 j$ \% Y/ p7 ~
* {5 F0 u F% l# `3 h
[1]刘大海,董通,李彦平,孙浩,陈小英,叶属峰,王春娟.关于海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的思考[J].测绘科学,2022,47(08):36-44+78.DOI:10.16251/j.cnki.1009-2307.2022.08.005. [2]马乐天,冯旭文,吕小飞,吴春芳,李家彪.国际背景下的海洋调查技术标准化发展路径研究[J].海洋学研究,2020,38(01):87-94. [3]孟庆龙,杨维维,孙雅哲,李尉尉.国外海洋调查船发展历史和趋势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33(11):63-67.DOI:10.20016/j.cnki.hykfygl.2016.1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