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0 h5 ?8 P; D$ m. S! U+ ]5 v6 T0 r
1994年12月19日深夜,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2号”正行驶在被称为“海洋黑洞”的马里亚纳海域。突然,狂风骤起,海浪翻涌,面对风暴和寒潮的双重夹击,远望号测量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 C [5 k6 p1 v- {7 k6 M% ?- j 生死一瞬,“远望人”沉着冷静,抵御住狂风、寒潮和巨浪的暴虐,成就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海上传奇......
" |9 A9 L5 p# N6 ^5 w. M( m
“远望号”是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的总称,中国拥有七艘远洋测量船,它们是中国航天测控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 S6 S& [/ q2 d$ Y/ J2 Q, ?! p, O
4 z1 X; q, s! a! |+ J
航天测控网,就是对火箭、卫星等航天器进行跟踪、测量和控制的网络系统,一般由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和若干测控站等系统组成。
$ |, q/ B6 b: R/ C9 }/ ]
以卫星发射任务为例,当指挥中心发布点火指令、运载火箭带着卫星升空后,由于中国国土面积有限,国内的地面测控站不能实现对卫星的全程跟踪和控制,这就需要在海洋上设立可移动的测控点。于是,远望号测量船队应运而生,弥补了海上测控点的空白。
" |- p; r8 b9 ?$ x% s/ c7 \
# w: T) V' j$ z5 A% y1 `1 q4 K 1994年12月19日,远望2号测量船航行在太平洋上。按照计划,再有几天测量船就可以回到祖国。然而船员们的脸上,却看不到即将回家的喜悦。就在20天前,远望2号测量船出海执行中国当时最先进的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卫星发射的测控任务,然而这颗卫星却命运多舛。
/ y- }! a* ?" R! f; l 1994年11月30日,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远望2号测量船也在远洋上严阵以待。
5 J+ I, A) J: I# K: ?
U& c) F2 `0 `* Q/ ?/ T" U 发射前期,卫星状态一切正常,但到了点火后第50个小时,就在卫星即将入轨的时候,卫星突然出现了燃油泄漏故障。远在10000海里外的远望2号测量船接到指示,要求他们立即对卫星进行抢救。
" {, G8 [9 y" T8 V$ l 在“远望2号”的帮助下,科研人员连续发送了31条指令,艰难地控制住了卫星。经过三次变轨,这颗中国科学家研制了8年的卫星终于被送入地球同步轨道。
* _1 S3 k3 z8 q+ I# |' Z
/ Q& ]/ [) a# }- V* P7 H 然而,就在“东方红三号”即将完成定点的时候,由于燃料耗尽卫星失去动力,定点失败。发射任务最终宣告失利。
0 z! I$ U+ d. l# x. G6 m& p 10000多海里的漂泊,几十个日夜的高强度奋战,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远望2号”测量船的船员们带着惋惜和遗憾,踏上了归程。 然而船员们并不知道,任务失利仅仅是一个开始,一场更为严峻的考验,正在那片“魔鬼海域”等待着他们。
! p3 S" c9 Y6 ?" d1 N# m
: y# n+ ^0 `6 p) Y0 o! z; x; \ 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最深的区域,已知最深处达到了11000多米,被人们称为“海洋黑洞”。这里的海况也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险恶的地方之一。
6 S& R8 ~$ q6 n5 }
1994年12月19日,远望2号测量船正行驶在这里。深夜,“远望2号”的船长吴正松睡下不久,就被一阵强烈的晃动惊醒。经验丰富的吴正松意识到,船舶遭遇了险情。
% ?+ {8 C- ~/ v- L
6 A9 ~2 @0 m: O B6 m! e; R
▲我办公室桌子上的东西已经摔到地板上了,办公桌上的玻璃也摔得粉碎。
$ X9 D p2 ^. }- `/ a {0 ~- d: A* F
吴正松急忙跑向驾驶室,但仅仅二三十米的路程,却让他走得格外艰难。当吴正松踉踉跄跄地走进驾驶室,发现海上浪高已经达到了7至8米,这样的大浪让吴正松心里一紧。
: y7 l* b! @! [/ Z& c “远望2号”遇到的是冬季台风和寒潮的双重夹击。而此刻,台风的威力仍在不断增大,“远望2号”在风暴中剧烈地摇晃。
! ~9 D' H6 D) Y' k! J! {$ J% O
; l6 s( C* @5 \) Z8 K6 T ▲出海十多年,第一次遇到这么大的风浪。那时候晃到23度,船斜得非常厉害。一般到了45度以后,船就要翻了。
1 e; X; P$ T& _) q$ ~1 ] 尽管“远望2号”的满载排水量达到了22000多吨,理论上7至8米的涌浪,属于可承受范围。但经过一个航次的航行,油料、淡水和食物的消耗,让船身重量大幅减轻。此时,原本的庞然大物就像一叶扁舟,随着涌浪上下浮沉,情况十分危急。
( L8 F' e6 S" z, {3 @) F " \$ Z) g; q$ z! d) J" `; Y0 L& @! T
作为船长,吴正松顶着巨大的压力。一边与航海部门会商航行方案,一边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保持冷静。同时,尽最大可能将这份沉着的态度和冲破风浪的信念传递给船员们。
# U- U" H |+ X5 g 天色渐渐亮了起来,按照连夜制订的计划,“远望2号”将以12海里的速度尽快冲出风浪区。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船员们准备全力以赴的时候,驾驶室接到了一个电话。就是这个电话,让吴正松的心再也无法保持冷静了。
4 b) n$ h& j% d- x
# S, Z* y; U! N4 c: B" v9 \( h1 H2 Q
▲锅炉出现问题了,我心里咯噔一下。这相当于人的心脏一样,动力停了,船就死掉了。失去动力了,跑不起来,风浪再大你跑不了啊。
: p/ u/ U0 [1 O2 b
作为中国第一代远洋测量船,远望1号和远望2号测量船都采用了蒸汽动力系统。锅炉突然出现问题,意味着船舶动力有大麻烦了,这对于风浪中行进的船舶而言,是致命的威胁。
) f2 z$ j6 G3 W
惊出一身冷汗的吴正松,紧急在电话里询问锅炉的受损情况。电话那一端,轮机长告诉吴正松,两台互为备份的锅炉同时出现故障。
0 O7 L6 t3 z7 b- o
% Z* L' w$ j* F( O1 A: T 幸运的是,锅炉故障并没有导致“远望2号”直接“停船”。但测量船不得不放弃以12海里航速冲出风暴的原定计划。只能以6海里的速度,艰难又缓慢地向前移动。有时甚至想要保持与风浪的安全夹角都非常困难。
+ Q; j! Z& m+ U* I/ ? [' y 1980年,“远望号”第一次远征大洋执行远程运载火箭测量任务的时候,由于担心战事爆发,船员们曾在船上准备了20多条裹尸袋,那是“远望号”第一次经历生死。此刻,在风雨交加的太平洋上,他们再次面临生死的考验。一些船员甚至在摇晃的船舱里,写下了遗书。
. W5 _6 W5 w/ s. z L# W 2 s+ U" K( l- C; F u/ j% o
风浪已经持续了十几个小时,午餐时间,广播员几乎是哭着通知大家到餐厅吃饭,然而偌大的饭厅却空无一人。因为晕船、呕吐,绝大多数船员都已经无法起身,他们已经被这场从未遇过的大风浪折磨得精疲力尽。更可怕的是,没有人知道,他们还要在这片“魔鬼海域”抗争多久。
5 \% N0 L% x5 B: o 1 K3 @6 p) \' w0 r0 k3 W5 @
终于,随着两台锅炉先后抢修完毕,以蒸汽动力系统提供全部动力的远望2号测量船,得以恢复到12海里的航速。吴正松意识到,生死一线的时候到了。如果抓住这个机会,沿着正确的方向航行,也许还能闯出一条生路。
. b# D2 m$ ^3 u" N( U 在大风浪里转向,是个极为危险的动作。如果航向的转向角度过大,船只容易侧翻沉没;而角度太小,这么大的风浪,船只很可能转向无效。到底要用多大的角度呢?
( S6 d. Z; r! k. i- Y7 y 7 A* @% f8 c2 L& u* v
吴正松凭借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反复思考着转向角度。时间就是生命,吴正松最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向左15度。利用两个大风浪的间隙,平稳地把船转过来。
1 u4 {% r2 s+ B8 w
4 E) s% q' ~! m( a; A u+ s 成功调整完航向的“远望2号”,保持着航向与风浪30度的安全角度,全速前进。历经36个小时的殊死搏斗,远望2号测量船终于闯出了台风和巨浪的包围,驶入祖国的东海。在那里迎接他们的,是被朝霞染红的地平线。
' Z& R, d& l* E& q- N 1 d& u$ _0 \+ u+ u: u/ h
这次生死历险,是“远望号”家族迄今为止最惊心动魄的一次海上征途。而这份特殊的记忆,也为其他“远望”成员在特殊海域航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 M1 L* f: o& b 敬请收看今晚(4月29日)20:00
6 K6 W) o( |3 t" u# [4 N1 ^( K
CCTV-4《国家记忆》
! E: D) x2 z6 y: E 《远望号 生死一瞬》
; C/ F7 w9 ~2 |6 O, `; q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