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2 ?6 _) k. s1 Q8 B : H# {, U; {( Z" X$ R3 r
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别较大,于是对八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经过自学,他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而且还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教师将这些习题有选择地按程度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联系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单元的教学任务。
3 v* T5 A3 n& [4 U6 C: G 5 p( }4 |) b/ t4 a- q
2 h* Y" H% ]4 t K- i8 L8 t+ e" D+ l
结合教育观,分析该案例。
( W- F" O6 F+ P* b
, P8 c. L" D6 j( h! |' n% T 0 f2 Q( I8 }! T' I& x8 x* ~& c* H- O+ K
案例反映了现代学习方式的两个特点: : s) |, s9 d- x9 z4 i |& H
2 c7 ^1 Y5 W% d( v: ^4 G
6 g8 U9 |8 d3 f# ~% _; s; x 主动性。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有直接或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 " E9 [3 G9 x! N8 f0 y5 J4 O3 Y
0 Q' O" K) g8 F) \7 u1 e0 w3 A
3 p3 v/ `5 F' ?2 U0 v, u% Z# L+ E3 w
6 p' u6 A. ]+ {" D: V6 ? * X$ A8 l; }, C+ C2 ]' S; N0 a
* q6 S$ `# T& D8 b 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习承担责任?教师当然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自己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真正的自我学习。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 d: ?; G' |; q. a# v( G) v
2 P, N. r _! P5 _) H2 Y+ K" K
% o. f3 t; \8 M ]$ O
- u; }9 r8 A% C& b3 r1 H8 U+ S 独立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的根本弊端。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 `, y3 x6 [+ m; F; D
6 f f3 Q3 Y' A. p" A: s+ y
( ~+ M2 z& F7 V3 e* B 值得强调的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真个教学过程是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对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有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 6 `- A- q3 [3 K' ]4 \: y
. g5 D/ J9 p$ G
) u$ ^% t V5 i" v* O! ^! ? 举报/反馈
- G* K& ^( L. g5 N6 Q ' V' q' i5 ~3 ]7 x: O. n7 P; \# f
) H* L- l; \* O. u+ ]
( I4 Y8 ~- s, Q. P8 D7 G/ u
7 \1 W8 O' X: x1 J7 f4 d, v. J9 t1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