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m) M# B- c7 X$ a a
" ]2 G5 ?! A( _ 整装待发
# Y6 ~: J& T* \7 ~ 6 [$ g, q6 R% g1 B) F
, s' N1 |5 B" y2 v2 ~) z9 C$ i* l 劈波斩浪
& A! w& ]4 j3 a" Q/ o6 _ 3 g- N0 |% O- x" P% m1 \( L0 e
' }! a0 g% X9 D9 q3 @ 浮出水面
$ I) H. ~$ F+ ] ?4 q
- x% N% Q1 h) R2 o6 L: F9 M8 k 7 D5 }4 q/ F& W
第一代声呐:起步发展 ) Q' C d1 w+ D* e6 O8 F7 K' p
- s" y/ V$ y6 R C8 S
( [/ K3 V9 x! a/ E
9 u& h* d* d" u" a' w& B 各国在二战以前设计的潜艇大部分时间都在水面巡航,只有在必要时才潜入水下躲避敌袭或发起攻击。而到了二战末期,德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种完全以水下作战为目标设计的新式U-XXI型远洋潜艇,这也是现代潜艇的鼻祖。和以往的潜艇不同,U-XXI型采用了流线型设计,取消了甲板火炮,水下续航力提高了数倍,同时也搭载了大量的水听设备以适应水下作战环境。可惜的是,由于U-XXI型潜艇出现较晚,未能改变战局,但它的出现使得原有的很多反潜手段形同虚设。因此,美苏等国在战后瓜分了德国的潜艇技术,U-XXI型潜艇也成为了战后各国设计潜艇时参考的重要范本。
9 N( y7 o0 t4 [, H/ x- ~ " L, @+ K% F$ o7 l
! N; ?! _- Q2 H0 V7 s- J
而当时前苏联的水声和电子技术十分落后,水面舰艇和潜艇上大量使用的是战前设计的“塔米尔”系列声呐站、“龙-129”型声呐站和“火星”系列噪声测向站。通过对从战败的德国接收 的一系列U艇,特别是U-XXI型潜艇的研究,前苏联在自行设计的声呐站的基础上研发出了更先进的战后第一代潜艇专用声呐设备。 7 i9 I% o, V4 V4 r" p# c
3 z' h* |; H# r
: |6 m5 t! @! A1 O, Y; v
在斯特列穆特的领导下,位于列宁格勒的前苏联第3科学研究院(后获名海洋物理仪器中央科学研究院,2004年3月2日,该院根据总统令改组为俄罗斯海洋仪器集团)于1950年成功研制了“凤凰星座”型声呐站,并在缴获的德国XXI型潜艇B-29号(原U-3035号)上进行了测试。随后,该声呐装备到了战后前苏联第一代柴电潜艇611型(Z级)和613型(W级)上。 : S5 S5 T6 ]8 u d
" j) Q+ v: p/ t4 U
6 Z( J8 D8 h% b% { “凤凰星座”型声呐站是前苏联第一型采用圆形基阵罩和透声材料的声呐站,也是第一型使用相位法测定目标方位的声呐站,并成为日后前苏联研制所有潜艇声呐的基础。由于“凤凰星座”型声呐站采用高频,因此在回声测距状态下具有相当高的抗干扰性,能够在潜艇航速近15节时搜索到距离7千米、航速15-18节的驱逐舰级别目标;回声测向状态下的作用距离为2-2.5千米,在噪声测向状态下则能达到18千米。此外,“凤凰星座”声呐还可在2-3千米的距离下搜索到来袭鱼雷和可能遭遇的水雷。
" R4 W9 l+ R. ]" c
9 a7 Q% \/ P7 j5 ^/ G- A3 ?
' ]0 b: X/ e% I: H7 P 1960年,该院又在阿拉戴斯京的领导下研发了装备于前苏联第一代核潜艇和第二代柴电潜艇的MG-200“北极-M”型主/被动声呐站定型。但是受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北极-M”型声呐站的被动接收阵列与主动发射阵列采取分离布置,前者体积小,工作频段高(20千赫左右的中频)而作用距离有限,10-18千米;后者以机械回转式进行单波束扫描,扫描速度和信息更新率较慢,精度也较差,主动工况下只有5-8千米的作用距离。该型声呐站对于水声信号的处理也限于简单的滤波和放大,对目标的判断依赖于声呐操作人员的听觉、视觉和相关经验。另外,据前苏联第一代核潜艇艇员的回忆,由于潜艇本身的噪声太大,只能在航速低于20节的探测目标,因此前苏联第一代声呐的综合性能是很低的。
% h2 j; V/ _7 s6 Z6 X2 g% x" u
: A8 J6 E' B- ?% V9 ^
) k. T8 y! e9 V" } ?3 p 除了“北极-M”型声呐站外,第一代核潜艇和第二代柴电潜艇还普遍装有“钚”型高频探雷声呐、MG-13M“光-M”型侦察声呐、MG-10“科拉河”型噪声测向声呐以及MG-15“斯维亚加河”型通信声呐。在伟大卫国战争中水雷苦头的前苏联海军(德国人在狭小的芬兰湾布下了密集的攻势水雷阵,造成大量的前苏联潜艇触雷沉没)对用于搜索水雷和避障的探雷声呐十分重视。由于水雷的尺寸一般比较小,声照射时普通水雷的目标强度约为-12分贝,比探测潜艇要小得多,因此前苏联海军要求探雷避障声呐必须有较好的检测能力和探测视野。新研制的“钚”型探雷声呐同样由第3科学研究院设计的,总设计师为瓦西里耶夫斯基。 2 J) z, a3 B" k+ M
c0 a/ t# a! V2 k1 G' P' m( x: a
- [/ a7 Y5 ]- I 举报/反馈 " E! k- p- z/ K
4 k& [4 p) v5 c! ~9 ~3 W
* P) b9 p4 C; K6 p' p$ |: f
# X3 W2 Q, m" r" n5 J3 f
. ?$ Q: G' O( n4 Z
x/ i$ N1 Z6 L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