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产业各区布局:“双核”引领,湾区联动

[复制链接]

- q3 [6 e+ G! f& o7 o: I# _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 z5 u$ ]! ~4 L; g" j7 u( K海洋是青岛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所在,海洋发展铺就了青岛的城市底色,与海洋相关的教育、科研、项目、产业在各个区市、功能区既相互渗透,又特色鲜明地打造着自己的专属标签。
/ d6 x1 v1 B3 _7 M7 `: A# L' T8 I1 k7 `( u
6 ~; h; m; z( A3 M7 O) }$ m8 X. G6 T
俯瞰这座蓝色城市,西海岸新区和蓝谷是海洋经济发展主引擎;胶州湾、崂山湾-鳌山湾附近区市积极布局海洋特色产业,青岛已经基本形成了双核引领、湾区联动的海洋版图。
/ A- h) z' u/ S6 H9 b: G& C! R+ `3 t

) W( ~' p2 Y+ l2 U- h" Y1 e% [" X% q* n7 C$ ^( C2 L/ U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我国海洋发展相对突出的城市,其海洋布局往往强调“双核”驱动。上海突出临港新片区和长兴岛;天津重点布局“津城”(天津中心城区)和“滨城”(天津滨海新区);深圳以前海、大鹏为核心,加快构建“两翼齐飞”的格局;青岛也是如此,西海岸新区和蓝谷已然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c# a4 p5 b# r( Y4 |% W
01西海岸新区贡献了青岛40%的海洋GDP
1 T# s, q+ ^: z8 L+ k$ L' Q4 O3 q/ {: n. c8 I# Y
作为青岛海洋发展的“双核”,西海岸新区和蓝谷实至名归。先从西海岸新区说起,这是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承载着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战略使命。据西海岸新区统计,“十三五”时期,西海岸新区海洋生产总值由2016年的86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395亿元,年均增长14.1%。2021年,西海岸新区海洋生产总值1681.7亿元,占青岛海洋生产总值40%。
) L! O! V6 }5 R8 O" ^& r1 i9 ?6 Q) b/ {9 j) s
3 {. ^- z* f( C
/ Z3 ]; f$ ^) m' T
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如此迅猛,海洋产业突破引领是主要原因,这也可以看作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最鲜明的一个属性。国务院批复《青岛西海岸新区总体方案》时,就将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区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提出要“依靠科技创新,大力提升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新兴产业,壮大发展港口航运、海洋文化旅游、涉海金融三大海洋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和现代海洋渔业”。经过多年发展,西海岸新区加快构建以船舶海工、海洋生物医药为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2020年,新区船舶海工产业、航运贸易金融、临港加工业、海洋冷链、海洋科教服务业等六大海洋优势产业增加值达945.8亿元,占地区海洋生产总值比重67.8%;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国十分之一。1 i7 x+ N7 B# _$ f2 V7 W* Y

0 l. k3 _% J& z- W2 a
  a  ~% S# R) R# K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海藻加工基地和国内唯一的国家级海洋药物中试基地在此建成,全球最大40万吨新型矿砂船、世界最大吨位“海上石油工厂”P70等世界顶级海工装备在这里建成交付……当提及西海岸新区的海洋发展,也不得不提及以华大基因、明月海藻、正大制药、北海造船、海油工程(青岛)等为代表的涉海企业,以及企业近年来取得的一批标志性海洋成果。在这里,涉海企业与这个海洋特色浓厚的国家级新区相互成就,一同向上发展。
' v' ^$ K& n. t! f
( Q, _. x8 Z- E2 z9 b0 j9 ~' z& ^
! C" y, [2 y0 w  ?2 h/ y纵观西海岸新区全域,以青岛古镇口科教创新园为核心,新区加快建设青岛国家海洋科学城;发挥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以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建设为契机,新区加快在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等方面深化国际合作。
1 `$ }+ u+ Z% Z# m4 ^# e( K& }) I' w0 K6 `: e5 e/ \& \
; z. X6 L( \+ y' r. _, {4 A& @9 L5 g
如今,西海岸新区董家口港口岸已经开放启用,走在更加对外开放的前沿。面向未来,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底气更足,力争到2025年,海洋经济年均增长15%,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2%,占青岛海洋生产总值比重持续保持40%以上,打造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核心区、山东海洋强省先行示范区和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0 ]1 z" }1 U& u& x, n& R

( R4 g  f3 J0 r8 I' V+ |$ I7 O& y) c6 \
02蓝谷推动海洋科创优势向新兴产业布局
; x- f# f# J# [/ x* Z& w8 x4 L& q, E2 K% v- L% k4 J* k
海洋科研实力是经略海洋的核心竞争力,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如果说西海岸新区在海洋产业上特别突出,是青岛海洋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那么,作为“双核”之一的蓝谷,则在海洋科技上特色鲜明,是青岛乃至国内的海洋创新高地。
: A" B  N9 M' @/ w+ |$ _0 n1 e6 I6 V, G% b/ x3 m3 X
, E$ j) k# T) O
蓝谷位于青岛即墨区。近年来,即墨区围绕把蓝谷打造成“海洋科技新城、海洋科研高地”,全力推动涉海优质科研项目落户,累计汇聚了国家深海基地、山大青岛校区、北航科教新城等“国字号”科研机构、高校院所50余家,各类科技创新平台70余个,在蓝谷形成了科研“大脑”聚集、科技“效应”叠加的良好发展态势。环顾国内城市、地区,涉海资源高度集聚,蓝谷可谓独一无二。$ k9 W, y  Y+ N

: K5 [3 e1 Y- o( P9 G% Y% _6 p9 o" `* b& |5 ]. ?
当然,海洋科技特色鲜明,并不意味着没有海洋产业。从区级层面来看,近年来,即墨区着重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产业”,提升集装箱船、海底电缆、智能船舶、水下滑翔机产能,打造全国一流的“蓝色种都”、面向远海的“蓝色粮仓”、高附加值的“蓝色工厂”。其中,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占全区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75.96%,已发展成为即墨区海洋经济支柱型产业。据即墨区统计,“十三五”期间,即墨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3.2%以上。2021年,实现海洋经济生产总值517.28亿元,在青岛各区市海洋经济中位列第二。. S2 l+ ^3 ]$ v: C( ^
; q; L1 k$ q9 P9 E/ f
% _* A; Y' z* ~
世界最大自主航行的集装箱商船“智飞”号和国内首艘无人驾驶自主航行系统实验船“智腾”号成功下水;自主研发的“海燕”水下滑翔机刷新世界纪录;建成全球最大的区域海洋观测网“两洋一海”定点观测系统并迈入实时化时代;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等“国字号”平台落地建设……这是即墨区海洋发展的一些代表性成果,而它们的主阵地就在蓝谷。换句话说,当我们谈论即墨区海洋发展时,很大程度上指向蓝谷,蓝谷是即墨区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8 g0 b& V/ s5 n: u1 _5 s; l9 }- W
. T2 r" `, h( {: ~/ a* |

  x7 g! |/ ~: B1 u( s9 Z- g! Q如今,蓝谷结合自身发展基础,加快推动海洋科创优势向新兴产业布局,确定了海洋高技术服务、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3个新兴产业和海洋文旅、涉海总部经济2个特色产业的“3+2”产业体系,对应布局建设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鳌山卫片区、温泉片区)、海洋信息四大千亩产业园区,加大海洋领域项目招商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海洋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 u: |2 `6 M, L+ s; h. R
# }- z" n' p# c
4 S& t. u8 L1 J7 I$ D
布局的效果正在逐渐显现。以华录山东总部基地等项目为龙头,打造国内领先的海洋大数据与信息产业集群;以威刚生物、华赛伯曼医学细胞生物有限公司等为依托,打造海洋生物产业集群;以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200万千瓦海上风电融合示范风场等创新平台为牵引,打造海洋技术装备产业集群。如今,一批科研人员在蓝谷开展创新创业,如“国内波浪滑翔机第一人”孙秀军创办海舟科技,完成200余套波浪滑翔机试生产,年营业收入超千万元;一批成熟成果在蓝谷实现产业化落地,如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V型10MW级垂直轴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引进大小官岛,已经开展先行示范。
5 F; }! K1 K# R1 Y% V6 q2 C  x  @7 @! L
" I! `5 J1 L; D
科创引领,产业集聚,蓝谷作为支撑青岛海洋发展的“双核”之一,毫无疑问,未来在海洋领域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 O. B; q0 h$ F
& N& W; z( F& r9 y  j4 g/ o4 M0 Y+ |9 f# U6 j$ k
03胶州湾、崂山湾-鳌山湾畔海洋发展各有亮点
, Y$ I# I8 t$ q# S% o% f" b* {6 R! @" v1 K
在西海岸新区和蓝谷“双核”之外,青岛胶州湾、崂山湾-鳌山湾辐射区域也积极布局发展海洋特色产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亮点。
. s! {! ?" y  L0 ~9 b! v, m% k& l; X. i! s3 y
# x8 I# B. \5 Y6 ^
在胶州湾东岸,市南区、市北区和李沧区的海洋发展与区位优势密切结合。总体来看,市南区全力打造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主要发展现代金融、数字经济、高端商务、时尚消费、航运物流、文化旅游六大主导产业。在海洋领域,航运贸易是市南区的特色。据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统计数据显示,市南区聚集了地中海航运、中外运等50余家国内外知名航运企业区域总部,拥有航运服务企业3000余家,约占青岛70%。作为青岛航运、贸易、金融的总部集聚区,市南区海洋经济增加值一度占地区GDP比重30%以上。
  c: L7 T, X. _0 x! n
/ k( _5 U2 f) z1 h" w8 e8 c0 K; m$ ?. q/ x
8 j6 w- C5 L- f: @7 \9 K1 t与市南区相比,市北区拥有常年不淤不冻的深水良港青岛港,山东省内唯一的专业邮轮码头青岛国际邮轮母港,以及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第一的山东省港口集团总部,在航运贸易金融领域同样具有发展特色。近年来,市北区提出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在海洋领域发展新航运、新贸易、新金融,通过全面推进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建设,蓝色增长极正在崛起。  C' Z( |# ?- _* `% g9 ]/ d
# f: X7 i: n' M; K

- O' }# H, y0 i1 z! T3 N李沧区则在海水淡化等海洋产业方面彰显特色。目前,李沧区正在建设的以青岛国际院士港产业核心区试验区智能制造项目为代表的涉海项目,旨在推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制造、海洋生物医药发展。同时,青岛百发海水淡化有限公司开展的百发海水淡化厂扩建工程预计今年投用,日产能将达到20万立方米,成为国内最大的膜法海水淡化项目和国内最大的市政供水示范项目,进一步推动青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
/ @, t! N. s2 @/ a% E) d# q# n5 j/ Z- @2 n. g# D4 o

/ h- C8 V5 x( |; \在胶州湾西岸,除西海岸新区外,还有胶州市以及位于胶州市的上合示范区。在海洋领域,胶州市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风电装备制造、船用锅炉及集装箱制造、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优势凸显,目前正依托天能重工、东方铁塔等风电装备企业,阿法拉伐、青岛船用锅炉厂等船用锅炉企业,中集、新华昌等集装箱制造企业,以及上海电气风电装备产业园、中鲁海洋创新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打造全国知名风电装备产业基地、亚洲最大船用锅炉及集装箱生产基地和国家级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等三大优势基地。据胶州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胶州着力发展涉海设备制造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等五大海洋产业。2022年上半年,胶州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47.4亿元,同比增长10.1%,占青岛市海洋生产总值6.3%。到2025年,五大海洋产业产值力争年均增长10%以上。. W1 h* `2 }) `
6 R1 T5 S. _* N9 g

; M  [  q  R6 V8 _1 O" Q. A8 n在上合示范区,海洋领域国际合作是一个亮点。目前,上合示范区海洋科学与技术国际创新中心已投入运营,建成“中国-白俄罗斯海洋新型光电技术创新中心”“中国-乌克兰海洋声学国际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德国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中国-俄罗斯海洋与极地环境监测技术创新中心”等4个国际合作中心,与上合组织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海洋交流合作不断迈向新台阶。8 X6 \; R* n( h: `2 A5 Z
& K( b0 W6 |7 i8 q( k" s1 z
4 n/ a1 \/ Q9 i% R( w
在胶州湾北岸的城阳区以及位于城阳区的高新区同样有海洋发展“支点”。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城阳区海洋经济年均增速14.5%。2020年,城阳区(不含青岛高新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77.37亿元,同比增长6.3%,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52%。总体来看,城阳区在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功能食品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在“十四五”规划中,城阳区将重点建设“三区一中心”,即环胶州湾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中日韩海洋高端产业对接先行区、海洋健康产业集聚区、滨海文旅深度融合特色休闲旅游度假中心,突出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优先、绿色发展。$ N* W; X6 N# s* g
4 N( [' t' g  A2 v
" B: s5 U; m8 Q0 v
高新区正在加快构建以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为核心、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1+2+1”现代产业体系,虽然海洋发展并非该功能区的重点,但辖区里的青岛迪玛尔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远佐敦船舶涂料(青岛)有限公司、青岛海大生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家涉海企业值得一提。这三家企业研发的脐带缆等海洋工程装备、船舶涂料等海洋材料以及利用浒苔等藻类制备的新型海洋生物肥料,在国内都占有一席之地。
1 N4 x  k6 E: f3 q# F, y  d: H3 Y/ `, \9 ]& Q! _4 [
. q% N) X$ Q. @8 Z% e
在崂山湾-鳌山湾西岸,崂山区的海洋发展可圈可点。崂山区目前形成了现代金融、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旅游、医药健康四大主导产业,在海洋领域,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文化相对突出。崂山区拥有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等知名院所,以及集聚了蔚蓝生物、博益特生物等多家知名企业的崂山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业特色显著。例如,位于崂山区的博智汇力生产的海洋寡糖标准品已成为世界最大试剂公司美国Sigma的全球唯一供应商。而在海洋旅游方面,崂山区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崂山风景区获评国家蓝色旅游示范基地。目前,崂山区正在规划建设石老人滨海公园等系列文旅项目,滨海旅游、医养健康等产业快速发展。( i& S9 ^5 F( I6 {

1 a( A8 s, b! C: m) Z, E
4 S5 ^5 x# U" g# ^' o在青岛十区市中,只有平度和莱西不靠海湾、不临海洋,根据布局规划,其海洋发展并非重点。但像高新区一样,辖区内有几家海洋企业较具代表性。在平度,青岛红蝶新材料有限公司作为青岛新河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基地内的企业之一,制备的“钡盐”“锶盐”等产品在行业内领先,可应用于油漆涂料等产业领域;在莱西,飞马滨(青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研发水下机器人等无人系统装备为特色,在今年上半年,其研发的水下智能清洗机器人参加了2022年高端装备企业创新产品机器人专场发布对接会。. C* C7 S' q6 u) ?7 s. Y4 D' i' r' |
9 F" k8 H; j% O! X% |2 q

, r. g: r9 N+ j9 X5 b整体来看,海洋在青岛各区市都有布局,但发展程度、发展方向不一。青岛将西海岸新区和蓝谷作为海洋发展的“双核”,缘于其长期的海洋发展基础和绝对性优势。“双核”之外,青岛还在致力于湾区联动,其规划背景就在于海洋产业在各区市、功能区的特异性发展,像海上风电等产业在不同区市中已经形成了特色,具有差异发展、互补发展的基础。
2 ]7 f' G5 }: L9 {: x. D) v6 a2 z, Z; Y! g- f3 z" `, w  F
9 ]6 q' n7 m- A+ O% S5 C4 v# _( F/ L0 N
当前,青岛正处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和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开启阶段,充分发挥“双核”引领作用,并围绕海工装备制造、海洋三产融合、海洋生物医药、水产品加工、海上风电、海水淡化等领域在全市的布局发展,推动串联成珠、集聚成势,打造一批百亿级、千亿级海洋产业集聚区,以此实现双核引领、湾区联动、集聚发展、区域协同的发展格局,青岛迈向未来的蓝色动能将更加澎湃激荡。
- ]1 W8 P' m. X& s! x( @3 p0 p: x/ |, d( E: Y$ @* {# u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W' g2 C8 M- H5 K4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靶诘主
活跃在2021-7-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