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可院士:不做海洋科研“旁观者”

[复制链接]

6 o/ p" x- I6 k( 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8 i, c4 C4 Y( a& f; q: M: |
探索未知的海洋,需要几代人的接力,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陈大可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书香门第,从小热爱书里海洋的浪漫和神秘。大学毕业时,他报考了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专业研究生,并拜在苏纪兰院士“门下”攻读物理海洋学。研究生三年,陈大可对海洋科学有了深入了解,也坚定了深耕海洋的决心。1985年,陈大可研究生毕业并赴美留学。1989年,陈大可获纽约州立石溪大学博士学位,并先后就职于罗德岛大学和美国宇航局。1995年,陈大可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LDEO研究所,2006年回国担任海洋二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实验室主任。从三湘大地,到西子湖畔;从大洋彼岸,回到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家国是根,海洋是魂,65岁的陈大可还是“当初的少年”,不断探寻着这颗“蓝色星球”。回溯150年内的“厄尔尼诺”事件,准确预报厄尔尼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项名为“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的国际计划已接近尾声,但在“提高厄尔尼诺预测水平”这个主要目标上,遇到了瓶颈。此时,还在美国做研究的陈大可,才刚开始介入厄尔尼诺研究,他考虑到问题可能出在用于模式初始化的观测资料与模式不匹配,从而造成预测误差。在过去几十年里,监测和预测厄尔尼诺,一直是海洋与大气科学研究的焦点。1998年,我国发生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洪涝灾害,陈大可将其视为重要研究对象。“祖国的事情都是大事,我当时就觉得这场洪涝灾害的原因正是厄尔尼诺现象”。此后的研究,证明了他的判断。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LDEO研究所做研究期间,陈大可就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和海洋混合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并先后发表于《Science》《Nature》等顶尖期刊,在国际海洋与气候研究领域蜚声海外。在《Science》期刊的一篇论文中,陈大可首次提出了海气耦合的数据同化和初始化概念,并主持开发了4代厄尔尼诺预测系统。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席McPhaden认为,“这些工作将厄尔尼诺预测提前量增加了6个月以上”。陈大可教授主导的LDEO模式,可对过去150年内发生的所有主要“厄尔尼诺”事件进行成功的回溯性预报,将预报时效提前到了两年。如此一来,厄尔尼诺现象再不是无法预报的“幽灵”。目前,LDEO模式依然是国际上预报"厄尔尼诺"最成功的模型之一。领衔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不做海洋科研的“旁观者”2006年,海洋二所筹建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实验室,苏纪兰院士一通越洋电话,将陈大可召唤回国并担任实验室主任。“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中国的海洋科学方兴未艾,我不愿意做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旁观者。”这是陈大可回国的主要原因。陈大可的预判没错。回国后,他将目光聚焦到了全球大洋环流和气候系统中的关键区域——南北两极,并于2019年初参与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并担任此次科考的首席科学家,在南大洋海域现场指挥布放了我国首个西风带环境监测浮标。西风带又称“魔鬼西风带”,因环境恶劣,其观测数据资料长期空白。据此,陈大可提出南大洋“大圆环”计划,环绕西风带投放浮标,为建立新的大洋环流模型、评估极地水团对全球气候影响提供基础资料。据了解,陈大可曾两度担任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多次主持重大、重点国家基金项目,并任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主导和参与撰写了多份国家层面的战略研究报告。他的团队牵头完成的研究成果“海洋与台风的相互作用机理”,获得2020年海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在海洋二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大可建立了大洋研究课题组,并代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声。数据显示,2010-2014年,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实验室共承担科研任务245项,国家重大任务4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480篇。培养海洋人才梯队,为祖国海洋事业劈波斩浪在陈大可看来,数据和论文不是衡量科研的唯一标准。探索蓝色星球需要走进大海深处,需要更多专业人才。他说:“希望我的学生不要为发论文而做论文,一定要志存高远,多出原创成果。”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台风灾害的影响越来越大。“海洋与台风的多尺度相互作用是当前国际海洋与大气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但新的综合观测技术、新的耦合预报系统及新的海气相互作用理论仍然亟须发展。探索海洋的未知领域,恐怕我们这代人无法完全解决,有待年轻一代接力。”地球表面有70%被海洋覆盖。有专家估计,在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大背景下,对海洋人才的总需求量将超过300万人。陈大可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做出贡献。“物理海洋学仍有大量未解之谜,每一个谜团的破解往往都能引发人类对海洋、对地球的重新认知……”繁忙的陈大可,并不拒绝与年轻大学生们的交流。近年来,他在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学校开设《物理海洋学漫谈》等科普讲座,其深入浅出的演讲在学生中广受欢迎。“希望通过这些科普讲座,能够吸引一批真正对海洋科学感兴趣的青少年加入我们的行列,有更多的人了解海洋,热爱海洋,保护海洋。我希望年轻人能够带着兴趣做研究,这样他们的科研之路才能走得更远。”陈大可说。院士名片陈大可,湖南长沙人,物理海洋学家。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1985年获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硕士学位,1989年获纽约州立石溪大学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长期从事物理海洋学基础研究,在近海、大洋和气候研究领域都有深厚造诣和重要建树,他以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和海洋混合这两个显著影响学科发展并极具应用价值的焦点问题为主线,取得了系统性原创成果,推动了物理海洋学基础研究的发展;系统阐释了海洋混合的物理机制,创建了一个新颖有效的垂向混合模型,为攻克湍流混合这一物理海洋学重大难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发表论著和技术报告200余篇,曾两度担任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多次主持国家重大、重点基金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 G5 O5 B; z& s$ j3 A# D/ A3 s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8 [& x8 V- A" {8 A, i7 q: t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靶诘主
活跃在2021-7-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