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8 s2 i! d1 `, @2 K) Z1 _, g, Q5 k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荣获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 ]- ~0 y9 H; `/ _2 f: X- n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荣获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在全国第38个教师节前夕,记者来到了哈工程水声学院,聆听这位耄耋老人讲述这一辈与大海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是他的一生,还是水声科研团队的一辈子事业,更是海洋国防永恒的课题。
1 B0 J0 M* K1 ]0 c开创中国水声教育 全国2/3水声人才是他的学生0 d, x# b3 x, n$ z9 M/ y
1 X2 D$ D5 }! n& `% B2 N0 @# \* l; p水声学,简单说就是对水下声学特性的研究。在水中,光波、电磁波等都望而却步,只有声波可远距离传播,由此研制出的声纳设备更是各国海军舰船的必备之物。
& D: A' k& q$ ~/ P+ ~作为中国水声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杨士莪早年求学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奉调哈军工任教。此后,他扎根哈尔滨,于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用人生的七十余年倾听大海的声音,融入祖国的水声科研和教学事业。0 z$ _ s" X2 B# Z
上世纪50年代,水声在国内属于空白学科,军事需求迫切,所以要采取紧急措施发展,国家决定选派四人到苏联进修,作为海军派遣的进修生,杨士莪对于国防科技研究格外关注。他发现苏联科学院声学所有个奇怪的现象:声呐设计和舰船噪声这两个研究室的门对外是紧紧关闭的。这给杨士莪留下了一个深刻而强烈的印象——再好的国际关系,在国防技术关键领域,始终都要自力更生。
v% q, ~" S& w" w4 P0 |先学会世界上水声领域的科学成就,再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是杨士莪为自己设计的科研之路。重返哈军工讲台后的杨士莪,拓宽原有声呐专业领域,编著了《水下噪声学》等一批中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声理论著作,参与培养了第一批专业骨干和年轻教师队伍,别开生面地创建了中国首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专业,开创了中国水声教育的新格局。1987年,水声专业成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93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此建立。; m1 x3 o- } ~3 w* O; j& C
: w, \3 {% \8 H0 K; s4 i: U
20世纪80年代末,杨士莪在重力式水洞实验室的工作照。(资料图)7 P0 ?* }6 q0 L7 ^" E& ]" A r
. @8 O9 V* V8 q作为战略科学家,人们钦佩他对学科发展方向、研究方向的前瞻性判断。他提出的一些开拓性的研究,往往总是在若干年后,才显示出其分量。
& |1 E, u8 o# b8 H# x5 S' I1970年,中国开展了第一颗洲际导弹的研制,杨士莪作为水声测量系统的负责人,领导完成了“落点水声测量系统”的研制,不但为中国首次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取得成功做出贡献,也为国家海洋工程技术提供了经验,填补国内空白,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21世纪,“蛟龙”号、“科学”号所用的国产高精度超短基线定位系统,追根溯源都可上溯到这一项目的研制。( O- z4 F+ o; N" V' }9 D) k- @: x+ c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在杨士莪的带领下,杨德森率团队在国内开辟矢量传感器技术这一水声科研新领域,使声呐的探测水平得到跨越式提高。中国成为继俄、美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矢量传感器技术的国家。随后,杨士莪和团队将科研目光投向了新的发展方向——矢量传感器成阵技术。
' [- e2 S2 u& s# C2 z* o“先生就像是一座山,有问题他给我们支撑,迷茫时他会为我们指明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德森这样说。杨士莪院士正如浩瀚大海中的一盏灯,指引了无数水声行业的学子。
- o! g1 N: x# [% H作为中国最大的水声人才培养基地和专家库,而今,从这里走出的人才占据水声科研界的大半壁江山,中国工程院水声领域的3位院士、水声行业70%以上的高级专家、6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出自这里。8 e b2 ]5 w! i
他胸怀国家 教书育人只为一个“海洋强国梦”: r! J. E$ c! e; ?! ~ J3 \6 K
杨士莪院士从不坐着给学生上课,也因此被称为“一站到底”的院士。学生们心疼他,在上课前为他搬把椅子,但每次他都把椅子挪开,微笑着说:“从我开始做教员起,就习惯站着讲课了。”他就这样站着讲一个下午,整整齐齐地写板书,一下午的课要写好几块黑板。耄耋之年的杨士莪至今还担任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课程教学工作。数十年来,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的讲台上,杨士莪讲第一门专业课《声与振动基础》的绪论已经成了传统,课堂中,杨士莪将海洋情结传递给了更多学生。
0 Z$ L: H' U# |2 A哈工程水声学院教授李秀坤也是杨士莪院士的学生,回忆起当年院士的课堂,仍让她记忆犹新,院士会问:“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是多少吗?”学生们的回答总是:“960万平方公里。”院士就说:“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呢。”李秀坤说,那是杨士莪院士给我上的第一堂课,如今,我也成为水声专业的一名教师,我也把这样的海洋情结递给走进校园的每一个学生,传给了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们。# M# S3 W' g, _/ A- S/ h
* } i l# c+ q/ g. A
2008年,杨士莪(左二)在海洋试验中与研究生们在一起。
; I o: e- c* v3 }1 N
* n, f% r' ]0 s; u4 C/ C/ ]" S杨士莪院士常对学生们说:“要读历史,知道来处,才能更好的定位国家需要什么,个人的定位是什么。”从杨士莪院士身上,李秀坤教授也总结着教书育人的“法宝”,她说:“做比说有力量,轻说比重说有效果,交流比说教有成效,院士正是在教学、科研、实验、生活的各方面,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也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水声人。”( ] x/ z0 q! E$ i p* f
“教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在采访中,杨士莪院士说,希望学生们能看到国家的需要,看到新的前景,并不断占领新的领域,希望新的技术在国家海洋开发和海疆保卫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是为师者的幸福,杨士莪院士倾尽一生心血,在这个远离大海的城市里从事着关于海洋科学的研究。大海的澎湃从来传不到这里,却时刻能传进他心里,涛声如魅,成就了他一生的事业,成就了他大格局、大气度的人生。
8 m \+ S- B" }1 O; ~8 i4 ?9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9 J6 I& R! z% A0 L" |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