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60周年校庆活动暨2020年科技活动月——中国海洋大学林霄沛教授学术报告
0 N( _! f: F1 n; A2 P; R2020年05月21日 作者: 陆青 发布 : 陆青 % c' C* Q* p7 J+ x0 M
5 g( L% ^- b6 W7 @5 b 报告题目: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跷跷板效应
- }9 A0 Z0 L% p8 K+ z4 t1 H4 I报 告 人:林霄沛 教授( V3 }, V* y7 ?! ~ B* A
报告时间:5月27日(周三) 下午13:30-14:30
9 c$ @+ T% c$ |! F7 L主 持 人:董昌明 教授
" S/ l% F- b7 G% R$ }会议形式: 线上——腾讯云会议平台(会议号:303 466 981)
5 I5 {2 [# c1 h) |) ?6 g g- i 线下——文德楼S519
+ s' o* r& }( @" z" x7 D9 x( |. c+ V报告人简介:
7 N g% {# K. a* e
* m. y/ c' O6 `0 E! I4 l林霄沛,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5年至2004年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6年在中国海洋大学担任导师,2007年至2008年担任副教授职务。2007至2008年在美国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担任访问学者,现为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变化研究,以海洋经向输送的主动脉——太平洋的黑潮和大西洋的翻转流(AMOC)为研究对象,围绕复杂地形下中尺度涡旋对上述大尺度环流的调控机制(中尺度涡与环流相互作用)和AMOC对黑潮及其延伸体低频变化的影响机制(环流与环流相互作用)开展了系统研究。揭示无论对黑潮还是AMOC,中尺度涡旋与环流的相互作用是环流克服地形位涡屏障实现跨海盆输运的有效途径,而AMOC的变异则可以通过“大气桥”影响和调控黑潮区的低频变化。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相关论文100多篇,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973项目计划课题等十余项。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和2015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4年获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2年获青岛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3年入选CLIVAR太平洋委员会并于2016-2018年当选联合主席,成为首位担任该委员会联合主席的中国科学家,作为联合主席主持联合国海委会西太分委会(IOC-WESTPAC)的AIKEC国际计划,OSNAP国际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PICES中尺度-亚中尺度工作组委员。
# c$ R0 ]" T- ^, a# D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
3 C- W* s( Q! Y) i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 g# q5 Y, T" N8 s
海洋数值模拟与观测实验室 + K/ V* G7 l2 M: C4 I
2020年5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