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之谜】寻找海底宝藏,“小黄鱼”潜龙二号帮了大忙

[复制链接]

  ]8 s! M! M- T6 G7 N4 O$ G  [0 q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T* U2 w* v1 F& l 徜徉西南印度洋
* b  p  Y7 a  H6 t8 t+ x
- l4 ?! R& U& t  L! \9 z  当地时间3月24日晚8点30分左右,西南印度洋海面上夜色低垂,一条黄色的大鱼闪着红色信号灯浮出水面。在科考队员的遥控操作下,它缓缓向“向阳红10”船游来:“潜龙二号”回来了!( ]5 E8 A& W$ J& ^5 y$ H

7 j8 S" M/ }/ K0 E" J  经过大约30个小时的海底遨游,“潜龙二号”水下自主机器人(AUV)在中国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顺利完成首次下潜任务,这也是它的第47次下潜。0 c- A. Z5 L( g/ `0 o+ t. ^

& R  h6 z# t' ~. b0 y: O3 |$ `  hold住洋中脊地形' I9 A( o# g0 [+ N
& u5 S+ j% X: N3 }: P2 A
  不下水时,“潜龙二号”静静地停在“向阳红10”科考船的后甲板上。因通身鲜黄,外形酷似一条萌萌的鱼,科考队员们喜欢把它唤作“小黄鱼”或“哎呦喂(AUV)”。
0 D) @1 O6 B5 {; x" i6 ?0 p' P
: x# m5 E- b- O  D- g  这次下潜,无论是出水还是入水,“小黄鱼”都悠哉游哉,姿态稳定。不仅在水面上,在地形复杂的深海之底,“小黄鱼”也能应对自如。
: t# n' R) ^& B; a
5 l+ I, H- c3 c% U; ]. o  “‘潜龙二号’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制的4500米级深海资源自主勘查系统,是专门针对复杂海底地形的资源勘查而设计的。”“潜龙二号”装备负责人徐春晖告诉记者,本次是由中国大洋协会组织的大洋49航次科考所进行的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查,虽然勘查地点位于地形陡峭的西南印度洋洋中脊区域,但“小黄鱼”完全可以hold住。
3 E, J, x% I; [8 X- [9 W* x( ~& Z 8 i$ w, U( |1 H3 U  ^3 C- s
  在“向阳红10”船上,“小黄鱼”是毫无争议的颜值最高的勘查设备。它的高颜值绝非“花拳绣腿”。7 v. m5 k9 _0 |2 S

7 G2 L! l/ z4 o& A6 a( A$ z  徐春晖介绍,“潜龙二号”采用非回转体立扁鱼形设计,看起来像条扁扁的鱼。这样的外形,使“小黄鱼”在入水时,水下垂直方向阻力较小,活动灵活。而水平方向阻力较大,所以不易摇晃,游动起来比较稳定。3 g9 ~7 H& e4 l4 ?2 |/ K- v

) W5 }" p! n$ M: b) o- y' N1 N( Y  另外,“小黄鱼”的“鱼鳍”位置安装了4个可旋转舵推进器,舵往不同角度旋转可让“小黄鱼”根据海底环境随时刹车、悬停。“也就是说,‘小黄鱼’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变形。”徐春晖说。8 O) d. _5 D) d0 o6 \$ G
/ W" }; Y' T, a: l3 r. k
  勘查能力一个顶俩
; z+ k3 ?* j8 u% X : t1 Y8 |- V, C: U8 Y3 v' j
  作为无人无缆水下机器人,“小黄鱼”不需要任何光缆拖着,便可自主在海底执行任务。$ h2 J1 f# l- a) W; v  D
8 l2 y2 }" j1 `* x5 [
  下水之前,AUV组科考队员提前把勘查任务在计算机上制作成“使命”输入“小黄鱼”。这样它在下水后就以完成“使命”为己任。勘查过程中遇到的小麻烦,“小黄鱼”会自主进行处理,比如紧急避碰。5 @" ^9 k. X4 s$ H& n

2 U9 ?5 w1 k! o0 B( j! J' Q, P  徐春晖介绍,“小黄鱼”的嘴部安装了一个前视声呐避碰系统,再辅以高度计等装置,可以对前方复杂的地形环境以图像形式进行感知。另外它还搭载了可以探测海水温度、盐度、浊度、甲烷含量、磁场等指标的传感器,以及一部海底照相机。
0 ~# v8 x6 }- M/ w4 N- } & v) U/ S! f' z5 `. b" P& |
  所以,“小黄鱼”同时兼备热液异常探测、高精度微地形地貌探测、高精度近底磁力探测和海底照相功能。跟探测功能相对简单的勘查设备相比,“小黄鱼”可谓一个顶俩。
; K7 h) L: }/ G! P( o* R + A/ U) m) [# X( J( c3 t
  对于“小黄鱼”给大洋科考带来的方便,中国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首席科学家邓显明感受深刻。
8 X& `' c2 @: c 5 o# |/ Y4 A$ C8 i+ h" P
  “无论使用海底摄像拖体还是温盐深剖面仪等,都需要科考船通过一条几千米长的光缆拖着跑。”邓显明告诉记者,这些设备到达海底后,会有洋流等多种因素影响其探测轨迹,有时可能与原计划测线偏离几百米之远。而“小黄鱼”基本不存在这类问题。/ v  r( ^# o, n) o7 ]

( j0 N4 G4 m* U* }8 K3 m  另外,由于必须被科考船拖着跑,其他海底勘查设备一般一次下水只能勘查一条测线,而“小黄鱼”每次下水后的勘查都可以覆盖一个面。9 M: E4 G4 q: j, H, x
0 a, C9 l: `* S, [' u7 D& L" N) l
  “‘小黄鱼’勘查完毕后,整个区域精细的微地形地貌、海水异常等数据就有了,这对后续的勘查、采样工作非常有帮助,也会大大提升海底勘查的效率。”邓显明介绍,本航段“小黄鱼”预计共下潜7次,海底勘查总面积将达到220平方公里。......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滕3269
活跃在2021-8-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