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U$ E) ~3 C/ e, K! X即将建成下水的“雪龙2”号船。 本报记者 于燕妮 摄 ( \4 z( L; q% D, `; s% U/ y0 H
3 E3 a% \% b9 G2 a; q2 k1 O
5 I" E# q- H" G D监造人员巡检“雪龙2”号船施工现场。 本报记者 于燕妮 摄 3 e8 H1 s1 v, ]- O3 R9 q, P& b7 i
$ h1 C( p# d- @2 k i
' [2 E9 A3 s. r& s* H3 ]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我国目前唯一专门从事极地科学考察的破冰船,自1994年首航南极以来,承担了我国南北极考察的后勤物资运输、人员输运和海洋科学考察任务。然而,“雪龙”船破冰能力先天不足,极大地限制了我国极地考察的时间和范围。新造一艘破冰能力强、科考手段丰富的破冰船,成为中国极地考察的迫切需求。( h( c5 f" C) [ f& p# p( C
近日,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即将建成下水。从2011年立项,到2016年入坞建造,直至今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始终陪伴守护着这个“大国重器”从无到有。日前,记者赶赴江南造船厂,倾听极地人监造新船的故事,感受他们的追求与情怀。 ——题记
8 c4 U& b. Z9 \3 R
% Z2 P" E4 n. w0 ]% a! b! M■ 本报记者 于燕妮
& G; K( ~4 }- s/ s& r& S3 o( p# h 走进江南造船厂,一架架船舶的钢筋铁骨整齐地码放在地面,各类运输车辆穿梭其间,头顶上是高高耸立的红色吊车,不远处一个巨大的船坞中,一艘刚刚合拢的钢铁巨轮在朝阳下展露新颜。
4 w$ i, C e4 N U 这,正是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 e* D9 k( i4 S" o9 Y# X+ f
近年来,随着我国南北极科考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南征北战20多年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外,再新造一艘破冰能力强、科考手段丰富的破冰船,成为中国极地考察的迫切需求。乘坐着中国人自主建造的破冰船挺进更深远与广阔的极地,也是我国极地人长期以来的梦想。
) S- {; u7 l) k5 z! @ 经过艰难的前期筹备与十几个月的入厂建造,目前新船船体的11个总段已经按照从艉向艏、从下往上的顺序成功合拢,整个配建工作进入下水前的紧张冲刺阶段。; ~* H o0 {# X$ ^, ?
焊花闪闪的船坞中,一些身着鲜红色工作服的忙碌身影格外显眼。他们就是来自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破冰船建造工程部的现场监造人员。近千个日日夜夜,他们在上海长兴岛上,为新船的建造倾注着智慧和心血。6 J7 s) _! O( R' K0 f" G9 n
4 Z# R [. v! \( f, y* d
“毛坯房”里的巡检日常! j. x- E$ t2 b- Y/ T) _# q9 v
来到新船脚下,甲板上工人们正在做最后的配建工序。抬头望去,每一层船体间交叉着五颜六色的通风管路,很是壮观,仿佛在告诉我们,这是一项声势浩大的工程。) ]3 ]- Z3 T3 r( M2 A
大国重器不容瑕疵,建造工艺须分毫不差。钢板平不平?焊接牢不牢?科考设备有没有受到损坏?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失误与隐患,都有可能给今后的极地科考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对建造质量和进度的监督和严格把控,正是监造人员的工作重点。# h: { ?* R. |, d' t
“如果我们监督、验收不到位,将来和新船一起面对航行安全的,也将是我们自己。”新船建造工程部轮机组成员祖成弟对记者说,每日至少两次,在迷宫般深邃昏暗的船舱内日常巡视,是他和同事们的例行工作之一。
8 M5 o: j8 V& a$ p. V e% M# C* K 经由甲板上一处狭小的洞口,记者跟随监造人员沿着直梯,去往“雪龙2”号的“心脏”——机舱内部。这里犹如一座巨大“毛坯房”,工人们正在打磨与焊接,闷热的舱室内电火花不时闪耀,机器轰鸣声中,充斥着各种燃料的味道。( @2 q( M# t* p$ g
祖成弟拿起脚边的一个盒状圆筒,里面插满了筷子粗细的金属焊条。“这些焊条的表皮材料特殊,不能受潮,因此需放在保温筒中保持干燥,这样焊接后才能达到强度要求。”祖成弟介绍。日常的巡视工作单靠眼睛是不够的,要像问诊的老中医一样,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摸温度、闻气味、看颜色……“望、闻、问、切”齐上阵,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杜绝隐患。
8 B8 C9 M4 [# t# o# |4 }' _ 由于机舱内部相对封闭、通风不畅、粉尘浓重,船厂在每个施工现场架设了通气管道。有时,上层管道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下层舱室内的空气质量。时间久了,富有经验的巡检员们凭鼓风的声音就能听出其中的异常。
! k+ M. Q% g9 }8 u 很快,厚实的连体工作服被汗水打湿,祖成弟顾不上这些,继续赶往下一个巡视点。“其实到现在为止,苦活、脏活、累活已经基本告一段落了,之前我们巡视减摇水舱和两个吊舱的时候,才真的是不容易。”祖成弟告诉记者,半人高的舱门只有60厘米宽,弯腰钻进去后基本靠爬着前进;圆形的吊舱内促狭复杂,档位又很密集,平均每80厘米就要钻一次;要反复确定气动阀及各种气动管件的位置与状态,每天五六次的钻舱巡检。这些无疑是对监造人员脑力与体力的双重考验。; i" ]; `+ r* ]* D7 f/ E. }, e
对于监造人员们来说,保证新船建造的安全与质量,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在每一颗螺丝、每一根管线、每一双手上。一个精品工程的背后,是无数人的辛劳汗水。& r$ n8 p" k( I8 }9 d- G$ \
不打无准备之仗4 p) O+ ]* A% f# C9 e- E" [# t. c
清晨的破冰船建造工程部办公室中,王建忠有条不紊地布置好当天的工作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这位曾任“雪龙”船船长的“老南极”,是此次新建破冰船项目的副总指挥。从立项、可研与初步设计批复、关键设备与建造船厂招标,到开工建造、整船合拢,他亲历了这艘破冰船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
% B4 v7 M2 E% i9 U/ z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作为新船的船东一方,需要监造人员参与图纸审核、工艺评定、设备采购与验收配合,要熟悉船舶建造计划,负责船载操控支撑设备、探测设备、实验设备以及船岸一体化网络系统等的安装与调试的监督和验收。与此同时,还要配合监理、船厂及船级社进行船舶建造工艺、工程质量和进度的监督,协调船舶试验、海上试航、船舶验收等。* d: ^& f r: Z# ?/ m
“新船项目来之不易,是中心30多年来承接的最大项目。”王建忠说,“面对一场硬仗,极地中心做了最大限度的前期准备。”早在项目前期阶段,新建极地破冰船工程部就建立了工程管理制度和“五方”联合协调机制,整理了几十个可能会遇到的难点及问题,与设计院、建造单位逐项分析、解决,以备万一。4 E% }& U2 \# s; x. j# ]
“新船采用双向破冰新技术,船艏、船艉均可破冰;设计了被动可控式减摇水舱,以提高船体的耐波性;安装有DP2动力定位系统,配备国际先进的极地海洋、大气、海冰综合环境调查等水面、水下、海底调查设备,将为我国的南北极科考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谈到“雪龙2”,王建忠如数家珍。作为国内顶尖的科考船舶,新建破冰船上的每一项设备都价值不菲,动辄上亿。在严把质量关的前提下,严控预算、严谨设计、严格按照项目计划执行各项设备的购置也是监造工作的重点。: Z) ~ n4 S: g; }" n* z
“这个项目时间跨度较长,期间面临着各项设备物价的涨浮,最终我们把支出金额严格控制在国家批复的预算范围内。”王建忠介绍,新船采用了燃用轻质柴油的全电力推进系统,仅两台电力推进设备的价值就高达数亿元人民币,吸引了国内外多家电力公司前来竞标。工程部所有人员凭借极地人良好的团队信誉、充分的前期调研,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多方斡旋,最终以优惠的价格达成认购合同,为项目节省了数千万元的经费。
4 A, U! k2 p2 k* C
5 f X! r2 ^- B. C" G- L* a3 |细节里面捉魔鬼1 c* Q0 }1 e; O, e- K. z
现场施工临近尾声,离新建破冰船正式下水的日子越来越近,报验检查工作也开启了高负荷运转模式。现场监造人员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要积极配合船厂,保证船舶建造质量和进度,对大量的分段制造、船厂报验进行核检。# M3 T7 O0 Q, O& L1 D
由于2019年的航次任务已经确定,“雪龙2”号必须按时出坞试航。每到周六、日,船厂工人克服高温加班,监造人员也值守在现场,配合船厂的报验进度,做到随时报验随时检验。“你看,周围的工地基本都停工了,工人们在休高温假,只有我们这个船坞还在热火朝天地干活。”“雪龙2”号的总工艺师黄嵘对记者说。
2 z: ]9 p" {1 z$ }1 b% }; v0 R 船舶的很多报验项目一般都是在半夜,如果是重要工序,则要连续十几天检验。一张张密密麻麻的报验单,成了他们的作息时间表。与此同时,还有很多设备外检调试、人员培训、参数设定等工作在同步进行。监造人员们秉持和发扬“南极精神”和“雪龙精神”两大光荣传统,坚守岗位。“新船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它一点点成长,一切都是值得的。”黄嵘说。, F4 M+ f- ~- W- Q, s2 }$ E( S1 P. l
“船舶的质量与安全永远是第一位,不能因为追求速度而丢了精度。”黄嵘说,“魔鬼藏在细节里,工程报检单上的每一个‘合格’意见,都来之不易。”
: `8 y* a& \* H6 P0 _( W3 K 监造人员们用自己的专业经验与敬业精神构筑防线,为确保打造出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也得到了船舶设计单位和造船厂的高度认同与赞扬。! E# L) d3 U- @$ n+ x
( S) Y+ ? p: x g
与“大国重器”共成长- }0 D8 d4 C* I+ y
极地科学考察,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探求发展空间的重要领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现已形成“一船五站二基地”陆海空立体保障的极地考察支撑体系。其中,“雪龙”船的单船运行在整个体系中稍显薄弱。自1994年首航南极以来,“雪龙”船“单兵作战”,承担了我国南北极考察的后勤物资运输、人员输运和海洋科学考察任务,在极地自然环境中和有限的工作时段内,一艘船要同时兼顾南北极多项任务,导致科考时间大量压缩和挤占。同时,由于“雪龙”破冰能力的先天不足,极大地限制了我国极地考察的能力和范围。
2 \8 h9 n6 \8 y& D$ h% n “雪龙2”号完工后,船上搭载的一系列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将实现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恰,打造我国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月池系统、全方位的声呐系统、物探设备和机器人等先进的科考、航海设备都是这艘极地科考船的亮点,带来新功能的同时也带来新挑战。
3 r3 w% Q' J+ w; P8 r) ~7 { “很多装备对我们来说也是新鲜而陌生的,因此现场监造不仅是监督检查,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期间,船员们得以熟知科考设备的使用规范,确保日后的操作安全。”曾在2014年、2016年间任“雪龙”船船长,现任新船工程部现场监造船体组组长的赵炎平对记者说,监造新船如同培养一个人的成才,需要从小陪伴,才能清楚地了解其优缺点,在以后的航行中充分发挥其优势,出现问题时更容易找到病灶。7 G# c A9 N+ X B5 d
“这艘船承载了我们极地人的‘中国梦’,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完成好船舶配建任务,为明年执行极地考察和极地破冰试航任务奠定坚实基础。”正是凭借这样的责任心与进取精神,从工程刚开始,就有监造人员告别了上海市里的万家灯火,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孩子搬到岛上,“船不交验不下岛”。
/ W) k2 v. Y3 Y% o “雪龙2”号建成后,将与“雪龙”船组成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队,以更强健的身姿挺进南北极,为推动我国极地考察事业迈上新台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历了夏日漫长的“烤”验后,监造人员用汗水与信念浇灌的果实,将在极寒环境中迎接新的淬炼。
$ Q5 Q* c5 V/ Y4 p" A2 ?
' p h `, e& s% x: F
& H8 B, X) o+ ?4 T查看原文:www.52ocean.cn9 V; G6 S/ B5 [7 q# o( x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