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座城市瞄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一目标:深圳厦门筹建海洋大学强科创,青岛大连项目投资重仓优势产业……

[复制链接]

. Z5 o" V% ?$ |# [$ y$ h: `
& k4 u9 z- p" [5 o8 D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8 X9 S; f$ R8 G$ K' b* S3 Q

( |; ~3 V2 H* |7 k5 @作 者丨吴文汐
! v5 }; s& Q8 E" L  C. K3 z编 辑丨李   振
# |" o7 p9 F# P) j2 d/ R+ r8 S3 v图 源丨图   虫
1 E! z" s) L+ c+ y0 W- w& j8 P
+ k/ m7 r1 e2 y0 ^& R- D
( Y; d' |3 F6 M' R# @* u! o) ^$ I
瞄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一目标,多地正竞相发力。

( T: `/ @8 n# D$ R& [. j; H! t: [# z1 c3 c; p: }+ b# P' g& v" g" p
( S+ I: z. w) s. {
自2017年5月出台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后,截至目前,全国已有上海、深圳、青岛、广州、天津、大连、宁波、舟山、厦门9城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些城市覆盖了我国三大海洋经济圈。

# d. g) l/ r! l& B1 x- [& u* D$ u( Y0 C% m. C7 v9 Z
  M5 X' J1 F% j- |& Z- ~
进入2022年,或布局重大项目,或出台有力政策,这些城市大都动作频频。例如,近期青岛出台了《青岛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5条政策》(下称“青岛海洋15条”),这是青岛市出台的第一部精准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政策;厦门也公布了2022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主要内容,其中明确要“筹建厦门海洋工程大学(暂定名)”。

2 @3 ~. u! ?/ C8 ^3 q) Z0 n4 A/ H
0 U: ~) h7 K+ Z, v& E
( e  t0 ]% ]* |6 g  ]; g' L
这背后,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成为各地实施“海洋战略”的重点,强化海洋人才引育和集聚、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赋能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突破发展正成为各地加快奔赴“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标和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 Z+ S) Y7 K% u7 d0 F, B4 k

- _7 A/ O- d" e7 T! R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N6 @3 @4 w' }& Z# c
& n4 B5 Z/ z8 g% k* g9 I* V
深圳兴建海洋大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科技人才,服务于当地海洋产业的发展,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可以更好承接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落地。新华社

  i! R6 q! t. x1 x
  m  o5 ?9 J$ f7 |& p: l) j

: F# C) _5 m* l( o8 ?
多地筹建海洋大学
) l/ b0 V6 U! g' H

  b' K$ m! e, T( g+ V. C; @% b+ @6 Q! d5 ?$ t5 G1 B4 F

7 m0 a2 h% u4 X! }4 r9 k" Q8 e5 l$ d1 ?9 Z8 `8 B
1月25日,青岛正式推出“海洋15条”,其中提出强化海洋人才集聚与科技创新。

& v# _4 U+ @+ \! B2 F& O( x% C! c4 Q! s  {5 m% Z4 r; r4 h$ @

' `* x, d; E0 |4 P+ j
对比看,青岛海洋科研能力雄厚,汇聚了国内一流的海洋高校、科研院所及海洋高端人才等“顶流”资源。但是,青岛海洋经济发展的痛点也不可忽视。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青岛大部分海洋人才从事的是基础研究,其成果转化率较低,这也是青岛发布“海洋15条”想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 i( p0 c2 T% H+ U- M2 H3 n! X% t/ c6 j' J2 i! F! n8 E$ A; K
- X7 e1 C5 @' J/ ?8 [9 ]
此前,青岛曾召开会议“自曝短板”,剖析了自身在海洋发展领域存在的问题,包括海洋制造业规模不够大、创新能力不足,海洋经济工作推进不均衡、工作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海洋领域资源整合的效果还不明显等问题。

) o* S$ b, ]4 A/ e% G7 Z8 o, h6 j. R$ C# ^
  [1 G3 I  A# K: r" N& w/ ~, Z" {
针对这些问题,青岛此次从人才、科技、产业到市场主体提出相关扶持和支撑政策,提出推动海洋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以及涉海市场主体培育壮大等针对性举措,意欲借此打通科研到产业的中间环节,激活市场主体对于科研成果的承载作用,从而促使海洋科研领域的强劲实力真正向有增长潜力的领域扩展。

& k, c* q7 b) ]1 N2 ~5 V: I5 k- G
# B: j' I% s( M, A9 ?% j, A& F0 X1 u6 P; x' l- r6 q
深圳则是另一种情况。深圳历年大部分科研经费都强调市场导向,深圳市场主体的强大使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生产,推动科技创新带动当地海洋经济快速发展。2019年国务院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据悉,深圳海洋大学已选址深圳市大鹏新区坝光片区,有望在今年开工建设。
1 S' ^/ w3 F. V2 Y& _6 o. Z! z: D

* ~5 }! B' d4 M4 Q6 h1 q  z' G3 ^
2 u$ i5 M" n8 Y4 ~# k
这对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也意义重大。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安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深圳兴建海洋大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科技人才,服务于当地海洋产业的发展,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可以更好承接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落地。
' c4 b+ }6 c$ n& h  a. e1 g/ _0 |
0 t. B! }& X* {3 t; }0 l

2 {9 y- M! V1 C7 d+ Y
“深圳海洋大学的建设将有利于未来海洋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优势的发挥,同时,深圳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依托港澳能更好和国际海事法律和规则衔接,这也是建设深圳海洋大学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安然说。
. o( n$ y. D7 W( Z/ d  Y  Q! R

- M% z# h2 m3 t7 @; \8 x  P; f+ H: h, k' z( U: ^9 R2 Z
2月23日,厦门公布“筹建厦门海洋工程大学(暂定名)”的消息也引发关注。
. n% c, L/ l& o& d7 H$ j
6 a- U! ]3 f6 y% {% B# @
# s' ^) _2 b: s4 B- B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伍业锋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和厦门都提出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首先需要考虑的便是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平台和海洋科技创新成果的载体建设,建设海洋大学便是其中重要的载体之一。“海洋大学能够产生人才集聚和培育效应,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要素支撑。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起到了核心的基础作用。”

9 A+ C4 j9 p) R3 @9 B, ?+ N8 k$ Q$ ^. m. ?. g# ~
( ^9 i0 W: b0 v& |( o2 U; d3 r
对于海洋科创,其它城市也有布局。据宁波市发改委介绍,为进一步壮大海洋经济,近年宁波先后引进培育了西工大宁波研究院、北大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中电科(宁波)海洋电子研究院、宁波海洋研究院等一批涉海科研院所。

& U; D8 R" ?9 g2 ~6 P  g! B* K% S
; B3 q- P9 J  c9 U, x8 ?
( F; Q! a) m7 R" M. ^* M$ h
广州海洋实验室副主任周文能也透露,“十四五”期间广州海洋实验室将持续推进冷泉研究装置建设,广州海洋实验室将面向国家和广东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南海核心科学问题与相关科技难题,加快推进4个国家级海洋平台建设。

$ ~( H" ]$ W3 D& a* |$ R  U  O* _- W* n# G# Y$ k7 ]

; L# P; _4 a7 q4 x# a
在安然看来,单就基础科研能力,9座城市整体呈现北强南弱,但北方城市在科研成果应用上较弱,缺乏产业引导,这一点上广州、深圳等南方城市较为突出。总的看,各市在通过科创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上皆有突破可能。
) I! H# h4 p' c- {% a$ K7 r
# o; L' C9 {) [$ j4 m0 i
7 ?% e/ Z7 p6 l2 I! v( h
抓特色优势错位发展
+ I& ]& Z) B/ M7 k- N

3 R$ z& ~. Z$ h+ V3 H$ F, z1 n
/ {  X9 y& o( l. `1 o: `
6 y6 \0 U* `9 t7 T& |# @& x" j" @7 U/ _% s0 V( O, o7 p2 W
去年底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领头羊”上海又有大动作,中国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揭牌,由国务院国资委牵头组织中国船舶集团等10家央企与地方国企设立,定位为国家海工装备创新发展平台、我国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创新引领者。在受访专家看来,之所以在上海组建“国家队”,主要得益于上海在海洋经济领域已摸索出一套成熟且独特的“打法”。上海的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和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旅游业对当地海洋经济贡献很大,逐渐形成了“两核三带多点”的海洋产业布局。
2 R1 O, n* d! q

* B$ g8 l, m$ @) o& E2 J% b8 `# G( X* [2 T1 N
其中,临港、长兴岛海洋产业发展的驱动效应明显。临港逐步成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域,在特种船舶、海底观测探测设备等领域获得了领先的产品成果;长兴岛则是我国重要的船舶、海洋装备制造基地,包括江南造船、沪东中华等产业基地。安然认为,上海的“打法”突出集聚特点。
3 N# @8 t5 G" X/ _2 I+ V

9 p: \+ d4 z( f0 P5 a+ N. n# Q& z* x3 C& N4 `/ K
无论是通过“国家队”对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进行资源整合,还是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均能实现差异化“突围”。如此“打法”,一方面对未来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引导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是上海建设国际海洋中心城市的使命之一。

, G  b7 k) v; B, P) s( s* u& h) z( v
$ _" e" a$ v( C7 A3 J
其他城市在今年也开始聚焦发展特色海洋产业。青岛西海岸新区公布了2022年海洋及相关产业重点项目,共计101个项目,总投资2000亿元。这101个项目主要涉及涉海设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科研教育等领域。
: Y* B# I8 r# |& H5 L7 J* ~+ }

/ W, S0 \8 @# \8 @4 M: ~$ V- r( l, y" a& U
根据青岛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青岛将围绕船舶海工制造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海水淡化等产业打造海洋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同时激发远洋渔业等海洋传统产业发展新动能。船舶海工装备制造业是青岛市重点打造的优势特色产业,目前已形成了西海岸海西湾、西海岸古镇口融合区、即墨蓝谷三个各具产业特色的集聚区。而在海洋生物医药方面,青岛无疑位列国内第一梯队。国内上市的大部分海洋药物,如甘糖酯、降糖宁散、海麒舒肝等都来自青岛,青岛也明确将海洋生物医药列为“海洋产业转型跨越硬仗”中重点探索的领域。

# M4 f2 b/ A0 X7 q2 ?7 |  j! P& B

0 Q4 J' [( Q% H6 C! q5 i; G2 N
发展特色海洋产业,为青岛经济注入了强劲动能。2021年前三季度,青岛完成海洋生产总值3129.6亿元,同比增长20.7%,跑赢全市GDP增速10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也由2020年的28.9%提升至30.4%。

3 c& l- ~* j- _" O% m8 D. B& L& @; W2 X
" Y5 b3 M+ m2 ~! y+ I4 z- _( e
与青岛相隔不远的大连,滨海旅游业稳步发展,海工装备及造船业国内保持领先,海洋盐业化工等产业也是久负盛名。今年大连海洋经济突破重点也聚焦本地特色海洋产业,近日大连公布第一季度拟签约和开工项目,其中海域风电场及相关装备制造、海上旅游和海洋渔业、船舶制造业等围绕海洋产业建设项目33个,总投资466.6亿元。

6 O# W, o1 r6 N, u' U, e4 i7 C  @* e9 l$ {( c
7 E* a' v+ R6 r6 n9 {8 s
受访专家分析,各地均聚焦于传统特色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在本地优势特色产业上有所突破,推动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打造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但同时,根据自身优势禀赋和资源条件,各地在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的思路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 n  |/ u) M. ~* k& b
! d4 p+ y+ F7 o* f
/ Z. X' C( P& ~% }# f
伍业锋认为,每个地区在探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过程中要抓住自身条件和特色形成错位发展,切忌形成同质和重复,例如9市中宁波舟山港的港口物流特色十分突出,广州、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优势。“优势尽量发挥才能实现特色发展,呈现群星闪耀状态。”
& D+ E9 R0 {; F0 d* i' [: ]

* {$ A4 S; t" p4 a8 I5 c# g% R" x2 O; ^3 ^
数据显示,宁波舟山港2021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为3108万标准箱,仅次于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122405万吨,位居全国首位。

+ e& n4 O+ K4 c; s8 v# l- k$ U
2 D+ A) H1 k- I# j1 y' O) p4 T0 y# J! f. q; M5 O
安然认为,从宁波港到上海洋山港的跨海大桥建成,将会为舟山、宁波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带来新的契机,未来三城将会形成联动发展。
' j; X* ?) B, B' }3 u+ v) l% M

$ |  q. d7 e# u; ?% |/ t, `  p- I% _9 _9 P" t& z! `% t
“上海港叠加宁波舟山港,无疑将成为全球第一,成为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龙头。未来不仅可以发展港口物流,也将延伸发展出一些江海联运的服务业,带动三地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靠近。”安然说。

" Y# B2 k  [+ c& \' V* i* @1 }+ a' n" @! ]4 {' K, p- z4 l) d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 m* c2 L- p/ g3 o- H- W8 |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靶诘主
活跃在2021-7-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