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义 :大学理应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流砥柱

[复制链接]
% @: ]& b- }. {9 k

8 m0 n; n: ~5 [; y  d大学是人类进步的象征,她诞生于人类中世纪文明,发展了人类近现代文明,必然与人类未来文明共命运,这是大学成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流砥柱的前设条件。9 Q4 |$ l7 j8 n# H  b
  
0 O! M- E9 o  X8 ?/ T8 K
5 h) m" N! [7 P* T0 q

% [7 i# a) s3 B/ m9 A; B

- H2 k4 |$ F# R5 k2 @% g世界正在从崩溃中迅速地出现新的价值观和社会准则,出现新的技术、新的地理政治关系、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传播交往方式的冲突,需要崭新的思想和推理、新的分类方式和新的观念。我们不能把昨天的陈规惯例、沿袭的传统态度和保守的程式,硬塞到明天世界的胚胎中。  
$ W- ]+ T. p" G! Z著名未来社会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 20 世纪 80 年代对世界的预言,今天正在变成现实,那就是工业文明发展到最后阶段,必然推动国家突破地缘模式走向全球化这一进程,为扼制不断扩散的世界风险社会,也为从根本上消解加速恶化的由人口、资源、环境、气候、生物技术以及军备竞赛等因素整合生成的全球危机,整个世界迫切需要崭新的思想和推理、新的分类方式和新的观念,这要求彻底抛弃昨天的陈规惯例、沿袭的传统态度和保守的程式,揽观世界、把握全球、设计未来,创造重建人类共同体的认知指南和行动 方案。  4 b2 ]. A. _4 f0 ?, c4 P+ Y5 S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并绘制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蓝 图。尔后,习近平主席在国内外多个场合深刻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特别是 2015 9 月,在联合国成立 70 周年系列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全面阐述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涵——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N3 W1 r# y/ ^8 u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方位诠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要由人类共同精神、人类共同价值准则和人类共同利益愿景三部分构成。人类共同精神,是指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人类共同价值准则,即是国际社会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 ;人类共同利益愿景,被描绘为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根本上体现了世界各国人民走向未来的最大公约数,凝结着人类生命共性的核心密码 ;从根本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领袖的天下情怀,凝结着共产主义者不懈奋斗的使命文化 ;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凝结着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 ;从根本上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选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问题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世界问题即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相统一的政治智慧。这一主张为风云变幻的当代人类向新文明前行指明了正确方向,中国智慧再次耀眼世界。0 v: a; d( X+ O; K* u; o0 G: ^1 S
7 ]3 l; F2 h8 i  Q1 }
0 n0 v3 w, g) Q4 C% a3 k* S0 v
9 ?$ {$ [4 L8 ~: h, t
+ x0 k. E' ~  s

& |8 x/ t0 M; B8 p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要真正化为当代人类的壮丽日出,必须突破来自国家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纷争等方面的坚冰,化解国家间历史留下的各种恩怨,全面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国家治理能力和引领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共同治理与合作治理的能力。这需要大学明确责任、担当使命,以积聚强大的能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 o( ]& m+ C) G. ?5 C9 x3 x* ^
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流砥柱,不仅因为时代赋予她责任和使命,根本地在于大学的本性使然。
* T4 K  Q  @. y; Q  1 B2 v" |8 _5 D9 W! _5 k
其一,大学诞生赋予了她自身超越和普遍的精神气质,更赋予了她世界主义视野和愿景 :大学University 译来,其词根 Universus 普遍”“整个”“世界”“宇宙等本义,展示出 University 的超时空取向和普遍性诉求。所以,超越性和普遍主义,构成大学的内在精神气质 ;大学这一内在精神气质向外释放,必然生成世界性、全球性和国际性的人类视野和人类 愿景。
: @" F! J6 |3 [" i) {大学的世界性,是指大学虽然总是诞生于某一地域和国家,但它必须以世界性方式存在。这成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蔡元培语)的最终解释依据。大学的世界性存在方式,决定了她必须超越地域限制走向普遍主义获得全球性品质 ;大学的全球性品质,要求她必须超越民族、国家、文化的限制实践其普遍主义并提升其普遍主义,这就形成大学的国际性。大学国际性的实践方式,展示大学的成长和大学的功能发挥不受国籍的限制,形成学生与教师、教学和研究的跨国性,形成跨国游学”“游教游研的大学人类学风景。大学的三游方式,既从不止息地创造了大学的流动性、生成性和创造性,更是以日常之姿实现了大学的世界性、全球性和国际性,贯通了超越性和普遍主义。这是大学能成为肩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命,并担当其中流砥柱重任的内驱动力。
% I/ z! @& F9 W3 q$ v/ L    D# r- t% `, b
其二,无论东方的大学,还是西方的大学,其根本职能是培养人,并且其职能演变由早期单一的培养人向培养人和人才、科学研究并重再到培养人和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位一体方向展开。直到今天,大学肩负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职能更加强大,并且愈来愈受到世界各级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高度认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等构成世界大学的统一职能,成为大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现实条件。# p; G1 R/ H, \) [
  
4 g7 z1 C# I' y& o$ n8 y6 m其三,诞生于中世纪的大学,为大学设定了直到今天仍然贯彻其中的奠基性知识体系,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七科,史称文理七科,亦曰自由七艺,这是培养人站立为人(即绅士)的基本知识体系,也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奠基性知识内容。与此相对应,中国官学(亦包括书院)为培养社会精英(即君子),也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技艺系统,这就是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以及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这一知识-技艺系统可以概括为文史哲艺四科,它仍然贯穿于中国近现代大学教育之中。由此不难发现,无论是西方大学教育的奠基性知识体系,还是中国大学教育的奠基性知识-技艺系统,都分别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大学教育的基础主义和普遍主义。而这一基础主义和普遍主义恰恰是大学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流砥柱的知识土壤和认知基础。
( [& B4 F1 N9 p0 T: q' D/ \
% S) ?& ~; e- P/ z
) l4 p9 U7 |4 T9 J/ x
其四,无论西方的大学还是东方的大学,都经历了由小到大的过程。这一过程展开为由 J.H.C.Newman 所描述的居住僧侣的村庄式的大学,Abraham Flexner 所 描 述 城 镇 化 阶 段 的 大 学,Clark  Kerr 描述的多元化巨型大学即都市化大学,以及当今正处于发展进程之中的交互式(interversity)大学。并且,无论是西方的大学还是东方的大学,其发展都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再向普及教育的转换 :精英教育,使大学成为少数人享有的特权 ;大众教育,使大学成了多数人的福利 ;普及教育,使大学变成服务于每个公民使之成为世界公民的义务平台。正是如上的发展历程所形成的平台功能的演变,为当代大学能够中流砥柱方式践履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命创造了必需的社会条件。
) v9 L$ }/ P+ ]: S* z$ _  6 w* x- E' z* [  d2 Q0 z
其五,无论是西方的大学还是东方的大学,都具有共同的组织特征。具体地讲,其非营利性是大学组织的性质特征,利益相关者是大学组织的产权特征,模糊性是大学组织的目标特征,二元权力结构是大学组织的权力特征,教师的双重忠诚dual loyalties)是大学组织的人员特征,趋同性是大学组织的制度特征,连带性是大学组织的产品特征,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大学组织的管理特征,非进步性与成本最大化性是大学组织的技术特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是大学组织的文化特征。大学组织的如上特征及其功能诉求,促进大学始终超越实利的羁绊而将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为己责。
( Z) w8 H/ J9 E4 p. _  : D8 k. @. }* C5 y3 B, ?+ m" [
+ f1 w! o' h1 P

4 z7 X  u1 Z+ \. H5 [. D
& z# t6 P* ^8 }" t) \) q, i
客观地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大争之世的当代社会提供了平等互信、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共和愿景,这一愿景从根本上契合了大学的世界性和人类学本性,使大学肩负起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流砥柱重任成为可能。然而,可能并非等于实现,大学如何才可全方位地释放自身潜能,将其本性使然的可能化为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当下行动?这需要方向的导航。  
. }8 |/ v. F' y; {0 n  K2 c: M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今天的世界是各国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战胜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努力。教育应该顺此大势,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以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  
' V7 S$ e, Y* T+ y' I习近平总书记给清华大学苏世民项目启动仪式发的贺信,为大学如何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提供了明确坚定的方向指引
: E. H: i. t7 v! K" G' T) o  
8 t/ o( N' X4 @& s首先,大学应为人类共同愿景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根据大学世界性和人类性之自身要求,她必须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的建设而全面担当起自身的责任,并全面践履自身的使命:大学的不倦责任,就是发现、培养能够站在前人肩膀上开创更为善美的未来世界的人和人才;大学的永恒使命,是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地探索真理、创造知识。合论之,无论是西方的大学还是东方的大学,她们的共同责任和使命,是启迪智慧、培育新人;探求真知、追求真理;传承文明、引领社会。为此,大学必须坚守和发展以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为基本内涵的科学精神,必须坚守和发展以独立存在、自由生存、平等尊重、限度生存、博爱慈悲为基本内涵的人文精神,将培养人自由的心灵、自由的意志、自由的思考、自由的探索、自由的表达作为所有的大学人的共同的利益诉求。9 {$ u3 N. o0 e4 }1 g* m. g, F' f
  
  R- }: D5 U2 a, j+ g3 H, l3 _- z其次,大学应着力于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奠基教育。从大学教育的视角,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必须形成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这是人类共存在、同发展的奠基石。为奠定好这块认知和精神的基石,大学实施人类共同体价值观培养的基本任务有四# u% P$ t6 C% c1 A
/ C/ Y8 {0 b- L% j) @5 g$ s! `, f
" }5 n( |9 A$ q  g- v8 h2 H
第一,大学教育应使世界各国的一代一代青年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和平、发展是人类生存的价值观,是一切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因为没有和平,人类将丧失可持续生存的基础,更无法很好地生存下去。所以,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更是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 B9 ?1 s5 F  i% F3 }% E) d
第二,大学教育应使世界各国的一代一代青年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发展是人类社会要更好地生存的必然作为。人类要谋求无阻碍的发展,必须遵守其共同发展的价值观。人类谋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就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观,更是人与社会的和谐观和人与自然的共生观。  
  X0 X% I) ?# `, `* I9 D第三,大学教育应使世界各国的一代一代的青年人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很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须追求公平和正义,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也是世界各国在国际事务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这里的公平,是指在世界舞台上,国家无论大小,无论强弱,其主权必须一律平等,并且每个国家应当成为处理全球事务的参与者。这里的正义,是指国际正义,它构成处理国与国之间责权利的基本准则。  * C" [' X+ T2 J( X" ]
第四,大学教育应使世界各国的一代一代的青年人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实现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必然要追求民主和自由,这既是人类社会的政治价值观,又构成人类社会的最高追求。
% H) s. V$ J) ~1 `  
6 r) v$ s4 ~+ R& j5 a其三,大学应全面打造人类共同利益准则和全面培养人类共同利益精神。人类共同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人类共同的利益所在。当今世界,依然是一个不安宁的世界,面临和平、发展、治理、信誉四大赤字,其具体表现有五 :一是极端的国家权力观依然盛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还在世界范围横行 ;二是狭隘的国家利益观依然盛行,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势力开始抬头 ;三是西方文明中心论与文化多元的现实冲突激烈 ;四是片面的国家安全观依然盛行,以扩张谋求安全和以孤立逃避风险的心态依旧 ;五是功利的生态观依然盛行,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破坏、资源掠夺与生态危机输出未能得到有效遏制。& M" X5 s1 E! w! u; A( k8 E. ~
如上各方面的自发整合,必然生成如下世界性难题和挑战:一是在全球安全方面,最为突出的是地区冲突与战争、核武器的生产与扩散、国际恐怖主义、毒品泛滥;二是在国际经济方面,最为突出的是金融危机、南北贫富差距;三是在环境生态方面,最为突出的是水资源污染与浪费、能源资源短缺、全球温室效应、生态破坏;四是在跨国犯罪方面,最为突出的是走私、洗钱、非法移民;五是在基本人权方面,最为突出的是虐待妇女儿童、饥饿贫困、粮食安全;六是在新的领域的挑战,最为突出的是网络安全、外空探索、极地开发等。为有效解决这五个方面的世界性难题,真正消除世界范围内的四大赤字,世界各国的大学必须联合起来,对阻碍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如上难题展开协同攻关。世界各国大学一旦联合起来协同攻关,人类共同利益准则和共同利益精神就会在大学这个世界联盟里落地生根,世界各国也会因为大学联盟的如上努力而逐渐凝聚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同存在、共享发展、共建人类新文明。# Q4 _9 O# Z9 w: f) Z+ t
  + U* [1 ?8 H; M' u6 e. L2 I
总之,大学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被誉为人类智慧的花朵人类精神的家园。大学作为具有共同体的历史渊源又根植于本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组织,天然地具有推动人类社会沿着共同的目标前行的基础、条件和实力。所以世界各国的大学理应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漫漫征途中,当好开路先锋,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9 D5 J4 |3 H/ H! }$ q' Y' ]) Q
  & E/ h' H, w0 @! w# u) f
作者:汪明义  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教授8 l4 O) x' Y4 z: G# {
文章来源于:《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9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kscg7a827t
活跃在2021-7-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