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观点】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中的涉海内容

[复制链接]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对接自然资源事业发展需求,指导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创新活动,衔接国家科技计划部署,为全社会参与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参考。海洋网整理了当中的涉海内容,以供读者阅读。
0 r+ a7 Z: |( p1 e# W
《纲要》提出,将遵循坚持需求导向、坚持前瞻部署、坚持自主创新、坚持高效协同四项基本原则,实施以“一核两深三系”为主体的自然资源重大科技创新战略,构建地球系统科学核心理论支撑(“一核”),引领深地探测、深海探测国际科学前沿(“两深”),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优化管控、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体系(“三系”),全面增强对高质量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持续提高科技贡献率,推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使自然资源主要领域科技创新跻身先进国家行列。
" V, c4 h/ O" c1 }0 \, ]
《纲要》强调,

- C; ]& H4 J! d
到2020年,深地和深海等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自主创新技术优势继续增大,海洋动力要素观测仪器设备国产化率达到50%,长期在线海洋生物化学常规要素传感器和监测仪器国产化率达到30%,在深地探测、深海探测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等前沿领域的核心技术进入先进国家行列;
" A/ Y$ L! H  x7 x. J) p
到2025年,科技贡献率达到60%;

' ~  I6 A8 |- _' z4 U- r
到2035年,科技对自然资源管理业务链的贡献率达到70%,基本实现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y/ B3 j! u6 ^* M, j) T: V9 F5 q
《纲要》指出,当前的主要任务包括:
8 E2 F9 A" X& h& t& e
◆认知自然资源,夯实科学基础

' V& x/ M) K, ^& E# a
1.深化海洋科学认知,开展海洋动力过程研究,加强海洋灾害分布、机理及预测分析,深化陆海相互作用规律研究,提高海洋生态系统及其变化规律认知,加强海底科学理论创新,开展全球海底地球动力学和演化机制研究;
* X; ~* n0 o# d  @. F) q7 A
2.拓展极地科学认知,深化极区气-冰-海相互作用、极地生命演化与气候变化响应过程、地质演化规律等前沿科学问题探索,建立极地驱动全球气候变化的系统理论体系,及对我国天气和气候显著性影响机制,开展北极关键海域资源与环境研究,探索船舶极区航行的环境影响机理。
% Q; a* z, B) p6 g2 ]
◆突破两深前沿,拓展资源空间

3 v7 o* D% n. N2 B6 |8 o+ @* \( }+ i$ N
1.研发全海深资源调查观测装备,突破深海矿产成矿系统科学理论,揭示深海生命过程及极端环境适应机制,创新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方法理论;开展全海深潜水器研制及深海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海洋环境立体观测/监测/探测新技术研究与核心装备国产化研究及自主动力与生态环境预报技术研发。
, d/ W. Z9 R2 p4 b5 t. A
2.发展极地资源与环境调查监测技术,推进南极资源调查与保护区选划、北极重要通道安全保障和开发利用。开展极地资源利用潜力的调查评估、环境信息采集和技术储备,研究多方式组合的地形测绘与地表特征提取技术。开发无人值守远程控制技术、极地环境监测组网等技术。

& V8 C  f' b, h# ]0 y# ^
3.加强海域油气资源勘查评价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海洋油气资源调查关键技术。进一步完善南黄海高覆盖次数、富低频、强能量震源的“高富强”地震勘查技术体系。探索海域非常规油气调查评价及增产技术,自主创新深海钻探系统与关键技术。

( w5 x, }; y0 N, U* P7 U: ]. k! W
◆发展技术装备,支撑调查监测
9 H$ r# O3 [5 |# G  ?' d+ _
1. 拓展天空地海一体化立体监测遥感技术,发展多类型高端卫星,建立高分辨率迅捷对地观测无人机遥感网络体系,开展超精细地面移动测量城市自然资源采集以及物联网、传感网等泛在模式下的新型数据采集技术研究,开展海上及水下目标监视监测技术研究。
/ S7 I& N" K5 g* r4 t8 F& H, d
3. 研制系列化国产高端探测监测装备,加快遥感监测传感器及平台的研制升级与整装集成,发展海洋监测传感器及自主观测平台,研制全三维分布式电磁、地震探测技术装备。研制与硬件装备配套的高性能数据处理与服务系列软件。构建现代化仪器装备计量检测体系。

, F- C) V% f2 O9 W5 u$ t5 l
4. 开展全球自然资源信息动态感知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天空地一体化全球对地观测、全球统一空间基准动态维持、大范围无控定位、泛在资源信息深度萃取、北斗智慧导航、全球化学填图、岩溶环境监测、海洋与气候数值模拟、问题驱动时空信息知识服务等关键技术,研制自主可控的技术装备。

7 Y7 [, v  `  E1 ~8 I
5. 提高地质和海洋灾害动态监测与预警技术水平,研究地质灾害天空地一体化快速识别监测预警技术。开发海洋灾害和海洋环境质量综合监测平台,构建海洋环境监测数据预报系统和安全保障平台原型系统。
' Z% s: E' }% f' r
◆建立方法体系,优化空间管控

3 l: x" w+ N/ P+ ?) p) z8 B
1.研制全域用途管制规则与规划评估监管标准,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制定流程,研究覆盖全域国土空间的用途管制规则集,提出空间管制关键指标阈值确定方法,完善自然生态空间、地下空间以及海域海岛的管控方法,形成涵盖不同类型国土空间的监测技术标准。
8 |4 |2 ~2 v# A# C$ P  p( }
◆创新解决方案,助力生态修复

2 u" h0 M) U2 H
1.研发国土空间生态系统修复关键技术,建立修复工程监测与绩效评估技术方法和国土综合整治生态建设技术规范。研发典型生态脆弱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模式和保护修复关键技术。突破区域地下水污染防控理论与关键技术。
  w5 c& q) D& l$ |- Q/ n$ U% u& o
2.研究生态系统综合管控技术和方法,开展生态廊道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构建技术研究,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研发生态定量评价技术与方法,构建生态质量、价值、损害等评估技术标准体系。加强深海基因资源划区管理工具、环境影响评价等科学问题、规则和对策研究。
# |. D4 {; F# Y! Q5 F( l+ P
◆构建智慧平台,提升治理能力

3 u1 l! [" D0 k6 t, D
1.完善自然资源产品技术服务体系,研发重大地质与海洋灾害预警、调查和风险评估关键技术。建立陆海统一的高精度三维动态现代测绘基准。构建海洋权益维护技术体系和决策支持系统。提高地理信息安全监管和地理信息知识化服务水平。
" h( [% ~& ^! y5 {0 b6 p0 y1 I+ P; o
《纲要》指出,当前的重大科技工程包括:
' _3 g8 r1 e1 Y3 o3 \( G6 U
◆新型资源勘探与开发科技工程

$ G2 f1 w; L* J
加快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研发,实现核心装备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形成规模化开发利用示范。研发新型深海矿产和生物资源的勘探、评价和开采技术和装备体系,突破深海资源勘探和开采的理论、关键技术和工程化装备,提供潜在资源量和开发潜力,完成开采试验和环境影响评估。大力发展海水及苦咸水资源利用关键技术,形成规模化利用示范。

* O0 A; Z1 z( q; e
◆海岸带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利用科技工程
: ~4 i. Z! B3 H' x
突破河口区、极浅水区、滨海湿地等调查与监测关键技术,发展海洋动力与生态环境模拟分析、海岸带生态风险区划、监测评价预警与应急技术体系,构建围填海等主要开发活动动态监管、生态损害和生态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发展海岸带环境资源承载力评价、空间规划和集约节约利用技术。集成创新基于生态系统管理和陆海统筹的海岸带生态保护与修复共性关键技术和综合保护利用模式,提升海岸带综合治理能力,支撑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1 t, l/ d3 Z+ ]9 D) T! f" S
◆海洋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技工程

* c, h7 a; _5 q- L! l; ~
构建海洋与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技术体系。开展灾害调查、风险识别和预估,深入揭示重大灾害的致灾机理和时空规律。在立体观测网布局、组网、数据传输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与转化应用。研究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塌陷、风暴潮、巨浪、海啸、赤潮等灾害预警技术,研发智能网格预报技术,持续提高预警、预报准确率。研发新型防治和快速处置技术,研究灾害危险性分析、重点防御区选划等减灾技术,实现灾害观测、预警、减灾和防治综合服务技术业务化应用。
- B" J( l  n( h% R
《纲要》指出,当前的创新能力建设包括:

+ s! X5 N6 q3 }/ `( l. c
(一)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大格局

  N# Q- M! ~( a+ Y
1. 强化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h# U2 _! ]- X( h9 p
大力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积极参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建设,集中深海平台、基地及水合物科学试采工程资源,建强区域海洋动力与数值模拟、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积极筹建地球深部探测、深海探测、极地科学等国家实验室或国家研究中心。

. `; i4 J2 G7 L1 I. n
持续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建强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先在深海探测、深地动力学和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等方向和测绘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空白方向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不断培育其他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有所突破。
. M' u) E  r3 B. p, K$ j
培育和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强已有国家现代地质勘查、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测绘工程、海水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优先建设天然气水合物和土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资源勘查航空地球物理技术创新中心。培育深海、极地、全球自然资源信息获取等领域学科交叉融合的国家工程中心和其他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2 ?7 Z& z/ b: B, e1 u( D6 E
加快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家级科学观测台站、试验场、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等升级工作。积极推进地球深部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海洋、近岸调查船队建设,建强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深海数据中心等深海科技业务支撑平台,有效提升深海科技创新与业务保障能力。“十三五”期间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

' Y, s; N0 N6 M  }; S
2. 优化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V, t3 X" R9 N0 \
建强部级科学普及基地,强化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知识普及传播,引导公众理解、支持和参与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强化国家版图知识宣传,增强公民国家版图意识。强化国家海洋权益知识宣传,提升公民国家海洋权益意识。扩展传播渠道和形式,规范和强化科普活动,做精重大主题科普活动。引导和鼓励地方政府、社会资源参与自然资源领域科普宣传基地建设。

: j. k. L3 d% w+ b3 x, x1 s: ^( e+ y
3. 推进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Y7 g, W7 T) j* \# g2 ^$ K9 }
加快建设技术中试平台、仪器装备定型平台、海上试验场等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和集聚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加强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导航定位和地理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等建设,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技术创新和研发中心。建立地质灾害、海洋灾害高发区综合防治示范与高新技术研发试验基地,为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 {$ W( A. S, D0 A
4. 深化国际合作平台建设

" ~6 ?. d$ E9 U2 r
推进国际合作平台基地建设,加大力度支持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秘书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等国际组织建设运行,建强一批国际科学研究中心。深化“一带一路”地学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洋技术合作。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建设。争取重要测绘地理信息国际组织在我国设立总部或办事机构。

8 D2 E( _8 c: ?. C$ j% Z2 t$ _3 B+ z
大力推进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实施与合作。继续参与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等国际重大地学计划,牵头主导一批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发起和组织实施化学地球、全球岩溶、湿地生态、海洋预报与灾害预警、蓝碳、极地科研合作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
( L) l, I# i! k: t( S
《纲要》还对体制机制创新、科技人才激励、保障措施方面做了一系列的规定。

/ v% d; A* ]: F' {
文章来源:海洋网

# w  H' E+ L" C9 O

7 _; w1 B" e. ?* g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荆悦来
活跃在2021-7-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