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忠明等:推动海洋治理体系转化为海洋治理效能

[复制链接]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事物发展的内生动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从制度体系建设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这给我们推进海洋治理体系和海洋强国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要求和提供了启迪。海洋强国的制度体系与海洋强国的治理能力相辅相成。前者的结构性变迁必然引起后者功能性转变。把海洋治理体系的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治理效能,需要从党的领导、海洋命运共同体和海洋文化等若干方面进行。

$ X# d' O( l0 \3 z, K6 y
加强党对海洋强国制度体系建设的领导

5 N" @& F$ ^/ D$ [5 q1、国家治理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在探讨国家治理的时候要求将“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法”与“术”都是治理国家的手段,而“势”则是“使众人服从的政治资本”。在建设海洋强国制度体系过程中,仍然需要从中国古代的治国经验中吸取有益成分。今天的“法”“术”“势”蕴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之内,建设海洋强国,必须首先从依靠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制度体系中入手。
# V0 w8 j% Y% c; h% e9 }0 `
2、建立和发展海洋强国制度体系是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建设海洋强国制度体系的“法”,民主集中制是建设海洋强国制度体系的“术”,而党的领导则是建设海洋强国制度体系的“势”。建立和健全海洋强国制度体系必须把“法”“术”“势”三者有机统一在一起,保证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科学谋划和精心组织。
. B4 A$ r# R+ w. w: N
3、加快推进海洋治理体系建设,必须把党的领导嵌入其中,或者说,要把海洋治理体系纳入到党的领导体系之中去思考和部署,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由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等构成的海洋治理主体,通过一系列涉海相关法律法规及部分非强制性契约,才能构建强有力的海洋治理体系。
  C# `! i5 M$ p  o( p5 d
把培养国民海洋文化纳入制度体系

1 j+ y5 b9 ], |3 L: W' ?2 a% J% r1、构建海洋文化,必须逐步培养国民的海洋意识。# _2 {  E6 a3 f; R* `9 ?

* g$ B0 a& b' W1 K% D0 k  F
据《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报告(2017)》显示,2017年,我国各省(区、市)平均得分为63.71,尽管不同省份民众的海洋意识存在一定差异,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得分偏低,仅仅达到及格水平。国民海洋意识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强国的软实力组成部分。人类内心的心理意识与外部的文化相比,是冰山下面的主体。古埃及人曾经把海视为神的王国,把船视为神的交通工具,把航海视为“模仿拉神在天空中的穿行”。航海是一项充满活力的神圣事业,海洋民族的内心深处铭刻着深刻的海洋意识。黑格尔批评亚洲国家被土地牢牢包围的困境,曾经带给我们深沉的思考。“超越土地限制,渡过大海的活动”,不仅西方人有,我们中华民族也能有。海不是“陆地的中断”,更不是“陆地的天限”,我们一定能和海发生“积极的联系”。国民的海洋意识是一种潜藏的“暗力量”,是最深的国家力量。海洋强国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增进国民海洋意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文化,以海洋文化的软实力运转海洋强国的硬实力,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海洋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

# R+ H9 C1 s% E0 L# U; X2、建设海洋文化,应注重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海洋因素。
8 b2 X; N' T/ ^/ T  S
# B5 K6 N! D: J! D( j7 g' G
只有找到了中国海洋文化的根,才能生长出中国海洋文化的参天大树。中国传统认知虽然受到农耕文明的局限,但依然有浓郁的“水文化”情节。孔子多次借助于海阐述治国之道、人生修行和生财之道。“道不行,乘桴游于海”“知者乐水”。“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鼉、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庄子借助于南海与北海阐明人生道理:“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大海中不仅蕴藏着力量,而且存在着人生自由。庄子主张借助四海将道深藏于内。鸦片战争后,海洋因素迅速进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内。《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作为介绍西方海洋文化的书籍受到朝野重视。“土之外皆海也”“东西南三面皆大洋,北面两内海界隔”。从此,全球一体的概念进入中国文化,传统意义上的天下九州成为地球内的一小部分,洲、洋、海、球等概念变为中国文化中的革新因素,求富和求强的目标都要通过海洋途径才能实现。古代的海文化重点叙述道理和个人修身,民国时期的海文化已经上升到国家富强的高度,今天的海文化则必然成为中国走向世界和世界走进中国的桥梁。
5 r5 \5 T1 L/ t8 q
3、培养海洋文化,必须吸收全人类的文明成果。$ f+ m' B' K2 y0 M" g, ^# Y- a8 k" `

) E( ~$ ~' E' B9 w8 \
以农业文明为特质的黄色文明以海洋文明为底色的蓝色文明构成人类文明的两颗璀璨明珠。人类的文化发展史说明,纯粹单一的文化模式难以独存,它会适宜地选择与不同的文化模式结盟、解盟甚至再解盟。中国作为人类文明的贡献者,不仅有辉煌的过去,而且有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对自身文明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能力。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认识文化转换和发展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要保持不变极为困难,文化的差异、流变和断裂乃是常态,多元文化的对话、交流和融合构成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德不孤,必有邻。以宽容心态和包容精神进行跨文化交流,是中国建设海洋文化应该秉持的基本立场。当前,以数字海洋和智慧海洋为代表的海洋文化迎面而来,我们必须全面适应海洋数据化的发展趋势,尽快把数字海洋和智慧海洋纳入海洋文化之中,学会并善于使用数据来理解、设计、利用和保护海洋。

' h8 E8 x# O. R, m3 [
以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为契机构建全球海洋治理体系

* \3 P) P; Y: |8 K7 D  \! ~
1、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海洋进发,发现新大陆,开发新大陆,一直是近代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轨迹。从区域发展和资源利用的视角观察海洋强国,也是中国必然要作出的战略抉择。然而,一个海洋的强国并不仅仅是强于别国,它还需要更加持久和深入的世界认同。要进一步认识、发挥和利用海洋联系世界的舞台作用,把海洋打造成联系世界、互利共赢、开放合作的海洋命运共同体。

# h$ b4 ^" r  k7 S1 d$ I) I0 k
2、打造海洋命运共同体既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路径,也是海洋强国深入发展的重要目标。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一种远见卓识。它不仅渗透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情怀,而且体现着人类社会自古以来的共同追求;不仅是人类对未来的深邃思考,而且是解决现实矛盾的正确路径。富有远见、内涵深刻的海洋命运共同体传达了中国走向海洋强国的新智慧,能够为人们提供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解决方案。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应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推动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和新型国际关系,须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互相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 N# o, y$ V1 J& e# f
3、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应对百年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而作出的正确抉择。国际社会越来越相信,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著优势的集中体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在新发展阶段奉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行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致力于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正在给世界带来重大利好,展示出中国与世界一道分享发展机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大国担当。“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已经转变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基本立场。从足够大的太平洋容得下中美两国,到任何人阻碍不了世界大海大洋的相通,中国拥抱世界的决心和步伐坚定、从容而有力。在海洋成为地缘政治关键因素的时代条件下,中国作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不仅要做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反对者,而且要做世界公平正义与和平安全的维护者;不仅要在开放合作的历史潮流中做一个领航者,而且要在互利共赢的人心中做一个奉献者;不仅要有走向海洋的坚定决心,而且要有准确识变、科学求变和主动求变的中国智慧,善于把危机转化为先机,善于把变局转化为新局,努力开拓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新境界和新高度。
! y$ C3 C8 u; z0 U  a0 J5 y
文章来源:节选自《海洋治理体系与海洋治理效能的双向互动机制探讨》,原刊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

4 H# K% i1 h; e# Q
作者:许忠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政一,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kscg7a827t
活跃在2021-7-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