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应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发展,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程,着力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协调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好、实施好,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时代。
- S0 d ^- V/ S' H1 F, q5 D# i ], c( R1 推动绿色发展,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9 R! q8 u$ U P9 H" Q
推动生产方式、结构、布局的绿色化。随着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加严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能耗与排放标准,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艺和设备的力度;依据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产业和企业科学布局谋划,防止污染产业的梯度转移;加强“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推进企业进园区工作;重视国家级新区和重点产业园区的评估和治理,推动开展集群化治理和循环化改造;加强企业绿色化升级改造,推广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示范园区、绿色示范工厂的试点经验,打造绿色制造体系。 1 ^* d$ m2 ^/ ^/ s( C5 F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发展机遇,做大“环保红利”,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咨询、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等专业化节能环保企业,形成可与国外同类先进企业竞争的主导技术和产品;既要鼓励大型国企转型发展节能环保业务,又要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专业化民营企业,推动国企、民企相互促进和良性竞争,培育形成多家百亿、千亿级别的节能环保龙头企业;通过加大政府购买环保服务的力度,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第三方监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规模化运营,形成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环境保护服务市场。 ) U7 e: E1 H, R& A- ~0 y$ p7 w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健全绿色信贷指南、企业环境风险评级标准、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等标准和规范,构建绿色项目库,在信贷领域推广“绿色优先,一票否决”的管理原则,禁止向不符合绿色标准的项目发放贷款;建立包括绿色发展引导基金、绿色产业发展基金、绿色担保基金、气候基金等在内的多种形式的绿色基金,为绿色发展提供充足的融资手段支持;鼓励企业、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生态修复、污染治理、发展绿色产业等领域,出台支持绿色债券的财政激励政策,补贴绿债发行;加快对高环境风险企业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 t2 [9 d0 Z, u0 ~' `
2 促进区域协作,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区域发展战略
9 D J4 ]4 W: Q# K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为依托,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川渝黔滇推动区域协同治理,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
. y1 b/ u1 [6 ]1 q0 A# D$ j. I推动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改善。改善区域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功能布局,加强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要素流动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便利化程度,确保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持续高效运行,以冬奥会和雄安新区建设为契机,联合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健全横向生态补偿和转移支付机制。适时推动扩大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范围涵盖鲁、豫、晋、蒙等省区,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和发展水平协同提升。 ! o$ @6 `! g/ x9 h Z. ]/ s
深化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依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打通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抓住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这个“牛鼻子”,推动流域上中下游协同保护,东中西部合作发展,完善流域跨部门、跨区域监管与治理制度,健全流域考核和生态补偿机制,全面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4 V. F) b. _& f; [+ c Y
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环境保护合作,打造美丽港湾。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空气质量率先达标,加强近海生态环境治理,加强海岸线保护与管控,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建立绿色智慧节能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 M/ |' P5 M, F2 C* X/ Y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创新发展。推动长三角地区生态系统和生态空间系统保护,加强区域环境协同发展,推进江河湖海水环境协同治理,深入推进大气污染协同防治,进一步完善区域环保合作机制,形成区域联防联控示范。在长三角区域打造我国绿色创新发展高地和现代化绿色城市群,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和精准治理示范区。 4 Z7 B9 b" U& h* o: Q
启动川渝黔滇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区建设。以服务于成渝城市群发展战略和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为目标,以赤水河、酉水等跨省生态补偿机制为先导,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常态化、实体化、分层次的跨省环保协商机制,打造坚强有力的西南生态屏障。
: H1 ?$ |# s7 g+ R) e; J研究启动西北、东北、华中等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
' Z+ _% N9 `0 b+ o4 t) j, J5 q3 推进城乡共治,统筹推进城镇绿色发展和乡村绿色振兴 " G5 t6 [2 A* Z* X
推进绿色新型城镇化。高度重视城镇服务业和居民生活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完善服务业尤其是餐饮、物流等高污染服务业环境标准,加强对服务业环境污染的管控;进一步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管理标准,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拓展已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范围,基本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 % j& g, E$ J& u! w( o3 ?
强化城乡交通污染源治理。在公共交通、中短途客运、物流运输、出租车行业、城镇公共事业车辆(垃圾运输、洒水等)等领域,分步骤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加快充电桩、加气站等设施建设,筹建车用废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积极应对电动车报废高潮期的到来;完善城市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加强与周边城市和郊区的公交系统衔接和覆盖,引导共享出行有序发展。 0 O# [) B% c6 _% o- f; A) q7 J
生活污染源治理。加快实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与生活垃圾清运体系的有效衔接,制定垃圾强制分类和减量化相关制度,提高生活固废回收率,在外卖、快递领域减少固废产生,提高固废无害化处理水平,有效遏制“垃圾围城”问题;在生活废水、废气治理领域,进一步提高城乡污水处理能力,加强餐饮油烟治理力度。
) V! H6 W6 D* v推进绿色生活方式。实施全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行动计划,推广绿色生活行为准则,利用环境教育基地、生态文明示范基地等各类平台,开展以生活方式绿色化为主题的互动式教育,利用互联网宣传绿色节能低碳生活方式,创建一批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制定和完善绿色消费指南,引导抵制和谴责过度消费、奢侈消费、浪费资源能源等行为,推广绿色产品,限制和禁止使用一次性产品,完善居民水、电、气、垃圾处理等收费体系,倡导绿色消费。 9 a3 H7 g i: K5 w6 w" ~
补齐乡村环境保护短板。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乡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水平,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乡村环境治理领域,统筹推进城镇和乡村污水、固废处理,推动城镇固废、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向人口相对集中的乡村地区延伸,完成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动生态农业发展水平,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基本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有效防止畜禽养殖污染,合理设置畜禽养殖禁养区,在畜禽养殖区全面建设粪污集中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设施,大幅降低畜禽养殖污染排放强度。 ! o* X4 ^$ n. W$ v* C2 ^8 f
4 加强空间管控,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分区分类精准管制 % ]+ i! k0 t( x# ~ c( s
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融入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基础,也是“多规合一”的重要载体。生态环境部门应积极参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空间结构调整,着力提高生态环境基础数据的精细化、系统化水平,准确把握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等空间信息,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要求,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主动引领和积极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
6 w* u2 \! \! ?' c9 U. _细化空间分类分区管治。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适应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统领的生态环境空间治理模式,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在空间上的协调;在空间规划的指导下推进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工作,提高生态空间质量;在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上细化空间控制单元,编制环境准入清单,完善禁止和限制发展的行业、生产工艺和产业目录和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准入条件。
( m: W3 o: J8 \% l5 实施重点工程,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8 B8 U/ U$ Y7 t
在巩固“十三五”时期重大工程成果的基础之上,针对“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新形势和新问题,建议组织实施以下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 i, R& s) q! u7 G
% j T- S5 K j0 l6 Z! ?
1 @: L I& `$ h v. ~& n& _! T
0 B& @/ t, ~* u" @
$ J6 b: N! ^4 M4 N
; r5 `. u/ I# q( G! X5 y文章来源:上文为文章节选,阅读全文请关注《中国环境管理》2019年第3期。
6 N( e( Z; b' n) {4 o
3 d: u6 ?( y: D ( @ q9 E1 n0 s1 m3 Z" Y1 n B
- f1 B7 \' G7 m2 w4 X2 v2 E&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