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R z- ]# I( i/ [
5 Y1 U) j) N/ B4 \; V! E( h2 G7 m生态文明建设见成效
5 l/ |* J0 L c& E! b7 w
% [- ]' g0 k* P4 ^( y
9 H$ ~( A: i, _- x! W6 U 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建设了完整的环境保护管理架构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形成较为完备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干部考核制,以及庞大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与科研体制,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王利华表示,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陆续开始了大规模的河流治理、植树造林、水土保持、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三废”污染调查和“变废为宝”等重要工作,为当代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兴起奏响了序曲。20世纪70年代,环境保护被提上国家管理议事日程,进而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各项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展开。2 P; ~3 W. S, B$ \, V5 p: J( w
0 W+ q" m& f! s* ^6 T
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郇庆治看来,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初步实现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现代化、成为当今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发展中大国的同时,基本保持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稳定并趋于改善。第二,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法治体系,形成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并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与机制。第三,积极参与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社会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合作,并逐渐成为其中的引领性角色。第四,逐渐将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从而使得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积极应对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政策议题的系统性思路与方案。
$ C' z& x3 i0 q6 H' l4 X8 k4 h- }% N4 o
“全社会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环境保护事业有序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红贵介绍,生态文明理念逐步确立;污染治理成效不断显现,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大幅提升;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自然保护区迅速增加,湿地保护体系逐步形成,荒漠化沙化趋势逐年好转;生态林业建设效果显著,林业投资持续增加,植树造林工作成果丰硕,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大气治理效果显著,全国空气质量逐年提高,温室气体排放大幅降低;水污染治理效果显著,河流水质不断改善;农村环境治理效果显著,农村人居环境日益得到改善;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节能降耗取得巨大成效。
2 f9 i0 ^$ D: _0 k
: d$ ^/ V2 ^* r 谈到我国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时,南京大学华智全球治理研究院院长黄贤金认为,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人们对于“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越来越有信心;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更具有可持续性,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宪法,为构建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提供了有效保障;以国土空间治理为抓手的生态环境建设更具可实施性,尤其是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长江大生态保护等有关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或战略的实施,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可能。0 u& x0 ^5 q" W+ y: E, ?% _/ j
# l' N2 ?5 g, D h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达到新高度 3 f# E2 r+ z7 \
( F: G) m/ `# O2 Y7 O
7 C! m# e; e' W& j( [7 ^ 70年来,生态文明理念逐步确立,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概括了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以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表示。1 l6 g" v: d" @' d5 |6 `
4 L. _' s* [3 R- U- B5 u8 r: F3 P- ~ 郇庆治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与实践认识的科学总结,与“厉行节约、勤俭建国”思想、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思想、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两型社会建设”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 ~& ~: x$ k% e, t9 F; y4 ]; a4 W- x6 p0 z
“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和‘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重要论述让我印象深刻。近年来的环境保护效果特别是空气质量改善也让我有切身的体会。”王利华告诉记者,最早使用Ecological Civilization一词的虽然是外国人,但将“生态文明”作为一个具有丰富文明意蕴,并代表国家意志的发展理念而提出,中国无疑是最早的。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生态文化积淀丰厚,守护蓝天、碧水、净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经过几代领导人的努力,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断结合本土的环境保护实践加以完善,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P O: R6 o4 `# t/ w4 W
+ ^/ m' b4 Y: ?: B7 d. q, ]5 g 黄贤金表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协同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达到了新高度,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还将积极推进今后较长时期的环境治理。它从人类的文明视角,认知了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深化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时代要义;从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视角,优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为修复和改善生态系统、促进自然资本提升保障了新空间;从全球的视角,丰富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宽度,中国将继续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作用。
: d3 m# j2 a6 y% ?! J+ J! c& _. N+ W4 B7 p: f5 P8 {
深化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
( `/ G1 t4 l- y- K; g% e- t0 ~* L" R" y& y G
+ d; n/ o. @0 U' Y, S% }
国内理论界对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现实意义、评价体系、案例分析与对策措施等系列问题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为加强生态治理的实效性,进一步促进中国生态文明的全面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益指导。然而,总体来看,中国当前对生态文明问题的研究还有待加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副书记成金华认为,未来需要在研究内容上准确把握当前生态文明发展现状,全面研究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关键制约问题,深入剖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性和规律性、异质性与特殊性,为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创新提供经验启示与理论支持。在研究技术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有效方法,创新生态文明问题研究的技术与方法。在研究视野上要不断拓展,合理吸取不同学科的研究思想与研究方法,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地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消费行为等命题,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智慧成果。$ N# \. a* ?4 N
' i0 ]( p* b3 _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从学术层面上说,今后既要进一步深化理论探索,更要加强对实际问题的研究。王利华表示,要努力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成为一种精神素质,只有内在精神真正改变了,才能外化为“生态的”行为。但大众心态和行为方式的真正改变是一个长期涵化过程,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任重而道远。2 F$ O: W) d. m+ t8 ~" K
) V9 F/ x5 ^8 T7 z8 i
随着生态系统变迁、生物多样性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空间的变动,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也有更多的重要研究领域。黄贤金建议从以下三方面重点关注相关研究:2020年污染攻坚战目标实现后,需要更加重视“软手段”的作用,尤其是产权、市场等新机制的研究以及制度设计;结合治理现代化,探索政府、企业、公众等共同参与,尤其是企业、公众逐步发挥主导作用的环境治理体系;加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探索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机制、新路径、新方法。 C% D) D" Z' K- t6 _$ n8 j
/ L# N5 E$ j ?- i6 R! o( n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迫切需要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性、道路方向性、发展战略性问题加强学理探索。高红贵提出,应加强生态经济融合发展研究,探究融合发展新内涵新思想,加强社会主义经济生态化、绿色化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政策主张方面的研究。/ @: d* I9 x- z- v7 W- i2 n
7 y6 J1 K( `4 m6 L1 A9 k5 @: z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