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海洋安全与发展战略,我国海洋信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逐步建设从近海到中远海的集信息感知、传送、服务、应用于一体的全球海洋综合信息网络。
' G( x& A7 {! o" X9 n2 i一、海洋信息化装备概述2 k* v5 J7 _0 |2 I9 H
海洋信息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研制生产一系列具有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标准化、服务化特征的高技术产品,以满足对大面积、深远海域信息的感知、传送、应用、管控等功能要求,这些产品可分为体系级装备、系统级装备、平台级装备、专业类装备等。2 {7 `; ^% I+ t# `9 V& i
体系级装备包括海洋综合信息感知网络、海洋通信传送网络、海洋信息处理网络、海洋信息服务网络、海洋信息管理与维护网络。. W) b' ^) @# ~
系统级装备包括海洋船舶交通管理系统、海洋环境检测系统、海洋无线电监测与管理系统、水下通信指挥系统等。" a z: b; H3 ?; G
平台级装备主要是承载海洋信息化设备的“天、空、陆、海、潜(水下)”平台装备,包括卫星、无人机、岸岛信息平台、无人艇、波浪艇、综合电子试验船、锚泊浮台、水下浮沉平台等。
1 q% |( s7 b8 e9 u" L9 ^& C专业类装备则包括广泛应用于海洋信息感知、传输、存储、处理、管理维护各个环节的装备以及相关的海洋工程类装备。
6 a7 A+ G$ S+ o8 A& }- D二、全面整合,分阶段实施; M5 W! v) G& m! V/ j
我国海洋信息化进程是一个长期建设、发展的历程,要遵循全面整合、分阶段实施的路径。
& i Y" U) N. x# U一方面,海洋信息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全面整合政府海洋部门、海洋科研院所、海洋产业相关企业和中介等多方力量,以集成创新为主,采用平台、能源、探测、通讯、信息服务等技术方式,以及栅格化布局、物联网架构,逐步突破从元器件到装备、系统、体系的一系列技术瓶颈。
) Q2 W3 T; k, p3 _( M0 F8 n另一方面,海洋信息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分三个阶段逐步实施。
5 V& [% K4 B. o) H第一阶段,利用约10~20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我国管辖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海洋信息网络。
9 w) ~( P @+ E% ^3 ]' o4 w第二阶段,利用约20~30年时间,升级完善我国海洋信息网络,建成覆盖“海上丝绸之路”海域(马六甲海峡、印度近海、波斯湾、亚丁湾、红海、地中海等)的海洋信息网络。7 h: \6 N# r$ ^; O/ }0 y
第三阶段,利用约30~50年时间,建成覆盖全球海域(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的海洋信息网络,引领全球海洋信息化发展(见图2)。/ K% l6 Y l% i w# [ I. e
: o* V4 O* V- M图2 海洋信息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第三阶段目标计划
& J- N- G+ Y8 y' [0 k5 e2 N3 e2 @% U图片来源: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
- p4 m# l `2 R6 b三、立足体系化设计与布局! j' D- h' G1 {2 J
海洋信息化致力于构建覆盖“天、空、岸、海、潜(水下)”的立体化海洋信息体系,体系化的设计与布局至关重要(见图3)。; W9 c \- J$ `
2 g* r7 b f7 v# F- i
图3 海洋信息网络概念
C/ O6 r% B% D7 R/ q2 z3 H图片来源: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
) {( y3 f# ^& E6 }& B6 k" t) F当前,我国国内的海洋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普遍缺乏体系化的设计和布局。我国海洋信息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着眼于构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海洋信息化体系,体系化的设计与布局应涵盖发展思路、建设目标、应用需求、体系结构、技术标准、工程方法、人才队伍等各个方面。* _, W1 u2 ~$ ^
在海洋信息基础设施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应采用自上而下、逐层分解的模式,建设覆盖“天、空、岸、海、潜”的立体化海洋信息体系,提供“感知、传送、应用、管控”等功能,实现“全时域态势感知、全海域网络覆盖、全方位信息服务、全业务综合应用、全体系安全管控”,构建“智慧海洋”,从而提升认识海洋能力、管控海洋能力、经略海洋能力。
9 M( ?; B/ H3 O: m# e3 b+ h四、构建开放式标准与结构
2 V' ]2 j/ _5 z7 u- y我国海洋信息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体系化思维指导下,采用基于开放标准的开放式结构,以迅速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 h! k( w9 X% j0 r6 Q. a
开放式结构通过公开的标准和界面,在海洋信息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形成创新与竞争局面,促进设施的再利用和技术的快速吸收,降低维护的成本和局限性,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高的能力。- E9 Y, l6 x J ^7 m. d1 c3 V
开放式结构注重打造军民融合、开放共享、资源共用的国家海洋信息基础设施,全面统筹我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需求,在满足国家海洋安全战略需求的同时,推动我国海洋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5 [$ \; y. L, ~- ] [3 ?
五、贯彻政策落实与创新: `/ h9 h" h6 ^(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推动中央企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海洋信息化建设亟需开拓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围绕国家《“十三五”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规划》《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国资发规划[2011]80号)、《国资委推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举措》(国资综合[2017]2号)、《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第三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国办发[2020]3号)等文件精神以及国家关于“新基建”的战略决策与部署,借势借力、开拓进取、大胆创新,扎实攻克新业态技术难题,科学推进海洋信息化建设。
+ j9 S, |5 F6 U6 [" K六、试点推广服务与应用
\! ?4 m8 k! Q海洋信息化新型基础设施建成后,面临紧迫的服务与应用推广问题。由于我国海洋信息化起步较晚,海洋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未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面临诸多不利局面。因此,我国海洋信息化服务应用推广应以关键项目为背景,以典型海域、典型应用为试点,逐步在国际市场推广。试点推广过程中要重点验证海洋信息基础设施的系统架构、技术体制、装备功能性能、体系能力等,通过展示、体验等多种方式扩大影响,推广服务与应用。2 P/ O4 ` R; x! K8 m2 O( e
七、相关风险分析与管控2 {5 v9 i: X$ u! W% f6 q* e
海洋信息化建设在法律、管理、技术、资金等层面均面临一定的风险。比如在法律层面,海洋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布放与保护还不完善;在管理和技术层面,存在海洋工程与信息工程的跨界融合风险;在资金层面,海洋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难以保障充足的经费预算。* n; V$ T' G2 a l, u
根据及时性、持续性、可操作性的风险管控原则,一是要研究、制定和颁布海洋信息基础设施布放与保护的相关法律,对海洋信息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资产形成有效的法律保护,营造良好的海洋法治氛围,如欧盟新实施的海洋指令(Directive 2014/89/EU),成为海洋空间规划的指南;二是要培养和集聚专业的管理和技术人才,管理层面狠抓质量、安全生命线,技术层面深入融合海洋和信息技术,降低管理风险和技术难度;三是要广泛筹集国内外建设资金,尤其要争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资金支持,鼓励引进各方资金保障。
9 `! C2 M5 `5 y1 W$ M" N% m八、借势借力学习与赶超
( o8 b6 z0 ~" I9 [: \9 K3 m基于我国海洋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的基本国情,学习、借鉴他国经验教训是我国海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必然路径。
9 V) ?# Y+ y( N一方面,海洋信息化建设要善于借势借力,积极争取国际和区域性组织的支持,广泛参与国际海洋信息化建设分工,融合推进我国海洋信息化建设,积累经验、培养人才。0 b/ ?- [& i( I& b3 m2 u& ?2 ~
另一方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开展交流学习,利用后发优势学习、赶超海洋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在海洋科技政策与规划制定、海洋科技投入与管理、海洋科研设施与平台建设以及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有关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 }6 S5 w) |* d7 d. f综上所述,加强海洋信息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海洋信息化水平,是我国建设“智慧海洋”的根本路径,也是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我国海洋信息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着力构建覆盖“天、空、岸、海、潜(水下)”的立体海洋信息网络,建设过程中科学把握政府与市场、规划与战略、创新与体系三个层面的关系,注重立足体系、构建标准、分步实施、开拓创新、试点推广、风险管控,全面提升我国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能力,支撑海洋环境观测、海洋生态保护、海上维权、海域管理、海洋开发、应急处置等海洋活动,推动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发展,促进全球海洋国家和平与发展。, L9 U1 q. K: G& S8 P# s- x
2 j7 f' J9 f" X" @, D9 H文章来源:节选自《我国海洋信息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原刊于《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 j" X9 Y" O$ O" x# A- o. }作者:何正标,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高级工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