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4 o8 t! O2 T9 B8 w2 m6 v1 D任何制度都隐藏着深刻的政治理念,政治理念是政治制度的灵魂。在海洋强国的制度路径中,从海洋走向强国的思想理念一直深深铭刻在海上民族的历史中。( p' T! ?' R0 Z8 H
早在2000多年前,罗马著名政治家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就阐述了“得海权者得天下”的强权理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这一理论后来又受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重视。从地缘政治上看,海洋是自由的道路,海洋国家能够提供完全不同于陆地国家的资源动力能力。埃及文明和希腊文明都属于典型的海洋文明。近代以来,资本贸易依靠海洋延伸到地球的各个角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都通过海洋走向世界。陆地国家多把海洋视为畏途或者屏障,但海洋国家却依靠造船和航海技术把海洋变成条条大道。水上运输的快捷、平稳、效率、安全、方便,是路上运输所不能比拟的。近几个世纪以来,资本正是依靠着海洋的自由和力量到处冲撞世界。二战以后形成的世界体系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海洋体系而不是陆地体系。当今世界,对海洋的控制和使用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在与其他国家交往中的地位和前途。 p7 m m$ {1 W4 f V
西方世界的海洋强国历程
: u v) m, L# c; [) M& |人类乘船走向海洋的冲动有力地塑造了世界文明。古埃及文明直接建立在港口贸易的基础之上,他们最早开辟了黎凡特和东地中海的海上交通线,奠定了埃及文明的基础。古埃及人把王国比喻为小船,并且坚信自己的地位“经由神之土地的大海而来”。海上民族是那时候北非和西欧最为有力的政治势力。腓尼基人和希腊人随后创造了最早的海上殖民帝国。罗马的成长和繁荣同样建立在对海洋航线的控制上。地中海成为罗马人“我们的海”,他们留下了“航行是必须的,但生活不是”的人生信念。海洋航行的重要性无与伦比。
( B' t+ A' D- I# e) H# d海洋不仅深入到生活之中,而且成为推动历史的力量。随着十五世纪航海探险的兴起,哥伦布发现美洲,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亚洲,欧洲进入史无前例的大航海时代。欧洲开始从一个地理概念变成了一种文明概念,欧洲发现了世界,走到了世界文明的前列。自此之后的四五个世纪里,欧洲各国通过海洋进行全球贸易与殖民扩张,自由与繁荣不断发展。尽管海上霸权在欧洲各个国家之间不断交替,但直到十九世纪末期,欧洲始终处于海上霸主的地位。
6 B" p% r( U" X$ x9 B/ w葡萄牙通过海洋走向强国。1143年,葡萄牙脱离西班牙统治,建立独立王国,1415年,又凭借其领先的航海技术,建立葡萄牙帝国,开始了近一个世纪的海上扩张。葡萄牙尤其重视海洋,兴办海洋学校,大力促进海洋教育的发展,对地图学尤为重视。随着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的海洋扩张,葡萄牙牢牢确立了其海上的主宰地位,相比欧洲其他国家,葡萄牙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远远领先,海洋力量使其成为文明世界的一颗新星。
, B& ?1 j+ d1 n1 Q# m西班牙的海洋强国之路。西班牙王朝的强国之路同样是一种海洋之路。西班牙人口不多,面积也不大,但却抓住了海洋这一利器。西班牙通过海洋的发展,获取了无数利益。凭借着其对制海权的掌控,西班牙殖民美洲,开启了财富掠夺之路。十六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末,西班牙每年从海外获取白银24.6万千克,黄金5500千克。到十六世纪末期,流向西班牙的贵金属占世界总开采量的83%。
5 V9 w6 {% L: F6 o荷兰从海洋探索中走上崛起之路。十五世纪至十六世纪时期,荷兰的造船业极为发达,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技术;荷兰拥有当时最强大的海军,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保护荷兰的商船。在最繁荣的时期,荷兰几乎垄断了世界的海洋贸易。十七世纪的荷兰成为赫赫有名的“海上马车夫”。荷兰的海上霸权对英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英国的海洋权益也受到了严重损害。十六世纪中叶,英国兴建舰船,大力建设海军,企图打破荷兰对海洋的控制,在经历四次英荷战争之后,英国战胜了荷兰。英国最终于十八世纪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9 a% G% u6 M& `/ d3 }
美国是欧洲海洋力量的跨海延伸。欧洲的国家体系由海洋力量一手促成,这种海洋力量率先开发北美洲。美国凭借北美洲丰富的大陆资源和欧洲海洋文明的力量迅速崛起。海权论的鼻祖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提出关于海权的理论体系,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不同视角分别阐述海权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海洋能够激发和滋生国民冒险犯难的性格,提供大量商机并促进航运发展。对海洋的控制权决定一个国家的兴与衰和荣与辱,海权越来越表现为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海权的战略作用一直受到重视。美国面对世界最大的两大洋,一直秉承着马汉的海洋战略理论,在华府的政策(诸如“岛链”战略)中不断呈现出马汉的身影。
4 I3 K0 x, B: G2 W中国历史上的海洋国家追求8 ^- C1 \7 j3 I# Y! w& A. |
事实是叙事的素材,不同的叙事方式会导致事实的不同利用。在传统叙事中,中国一直是一个陆地国家。尽管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海洋地缘政治长期不敌大陆地缘政治,中国主流叙事方式中的外来威胁一直来源于北方陆地。这种叙事方式深入人心,遮蔽着中国历史上对海洋的认识和探索,同时也阻碍着中国现代海洋意识的形成。
0 a' t. N: s W7 M2 \事实上,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的中华文明虽然崛起于东亚大陆,但依然有深刻的海洋意识,其大国之梦中一直有四海升平的愿景。公元前221年,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建立后,社会生产力有长足进步,造船与航海技术也有很大提高,中国古代的航海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秦之后的西汉时期,中国更是开辟海上丝绸之路,通过海洋与东南亚、朝鲜半岛、日本进行贸易。到汉代,海上的军事力量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紧密联合在一起,汉武帝凭借强大的海上力量统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自此打通南方沿海的海上航路。一个新的陆海大国呈现出来。
! a! I7 W. j3 y/ C) ~& x2 b公元五世纪,中国的水手们自南海马六甲海峡到达越南,开辟了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海洋贸易路线,极大促进了贸易的发展。618年,唐朝建立,这也是中国文明史上的黄金时代。唐朝国力强盛,科技文化全面发展,国际交流频繁,当时中国在船舶制造业与远洋航行方面均领先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更是无比繁荣,中国海上贸易的航迹遍及东南亚、南亚、阿拉伯湾与波斯湾沿岸。
: _ N8 o: f0 j唐朝以后,无论是五代十国,还是宋元明各朝代,中央政府都将航海业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密切联系起来,极大促进了航海贸易的发展。1127年,南宋建立,定都临安(今杭州),这是中国大一统历史上唯一的海港首都,可见南宋统治者对于海洋的重视。海洋贸易的兴起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到1128年,海外贸易占南宋朝廷岁入的20%。到了元朝,海洋贸易依旧兴盛。马可·波罗把现在的福建泉州(古称“刺桐”)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记载这里有大批商人云集,货物像山一样堆积,其盛况难以想象。元朝的统治者不仅收获海洋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于海上版图的扩展也展现出雄心壮志。忽必烈大力发展海军,并多次起兵东征日本。对海洋的重视使得造船业十分兴盛,由于古代船只多为木结构,船只建造耗费大量木材,以至于到十四世纪末,国内造船业因木材短缺几乎难以维持。
4 Q, F' e4 D' y1 |1368年,明朝建立,明朝选择将其精力放在其陆上的疆土上。1405年,朝廷政令突变,先后派出七支规模庞大的舰队,由宦官郑和带领“七下西洋”,展示出中国航海业最为辉煌的一刻。但自此,中国的航海业就进入由盛转衰的下坡路。航海需要消耗巨大的财务,正经历内忧外患的明王朝无力负担,不得不放弃海洋。1421年,迁都北京后,海洋对明朝的影响越来越弱。满清入关之后,康熙帝曾下令开海通商,允许欧洲商人在各港口做生意,使清王朝一时在海外贸易上处于优势地位。后来,形革势易,清王朝以禁海作为国防手段,企图以海洋为界阻挡日渐加强的外来势力入侵。1716年,清王朝下令限制出海、禁止南洋贸易,此后一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的200多年里,清王朝一直在禁海闭关,直至被日益领先的海洋国家用炮火轰开国门。中国不得不重新审视海洋的作用。
0 p. P8 s9 N* v _" b3 E% L5 ]0 o新中国的海洋国家进程# J4 ]$ Y2 J% W( R
晚清王朝和中华民国深受外来海洋国家的重创,形成三千年未有之局。如何对待海洋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成为中国文化和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海洋的屏障作用逐渐下降,海洋的开放气流却滚滚而来。中国朝野上下都感受到逼人的海洋气势,但在如何拥抱海洋上却仍然需要跨越一道很高的门槛。
9 A: Q/ C& s- p4 s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认为,自己仍然处于外来海洋国家体系的包围之中,深深的海洋忧患意识仍然萦绕心头。新中国成立初期,背靠苏联,面对海洋,仍然是必选的国家战略。来自西方海洋国家的政治经济压力,凭借海洋天险隔海而立的台湾,美苏争霸的世界背景,都使在新中国的海洋意识中具有强烈的警惕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人把海洋当做一个屏障,沿海地区被当做“海洋防线”,海洋仍然是保障广大内陆地区工农业发展的一道屏障。1 g+ {# b* R3 f' @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以前所未有的魄力与决心从陆地走向海洋,从封闭走向开放,开启了面向海洋、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国以拥抱海洋的开放心态,勇敢走进海洋世界。中国使出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通过政策扶持沿海城市,以沿海带动内陆,写下一段前后有序、整体发展的壮美史诗。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中国成功地将海洋优势转化为内陆发展动力。在推动沿海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同时,特别注意吸纳和带动内陆地区的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内地联动发展的整体格局。海洋贸易内生出中国发展的巨大力量,最终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综合实力的极大跃升。# }: g# l2 H! N
改革开放就是把海洋力量引入中国,利用海洋优势使中国走向富强的一个历史过程。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2013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的第八次学习会议上,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总书记以俯瞰世界的视角,以一种包含着海洋意识的思维把脉中国的发展,为中国这艘正在驶向深蓝的巨轮掌舵护航。在这次会议上,总书记还就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作出强调,即我们海洋强国建设的“四个转变”,“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海洋资源、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科学技术、海洋权益等等成为海洋强国的重要内容,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部要素。 I1 y+ J- {3 I# i) Q
+ T7 L" [0 U- u) P. |1 Y0 {( z
" ~" q4 Y" n2 G6 Z7 K! q( g" a2 v0 {
文章来源:节选自《海洋治理体系与海洋治理效能的双向互动机制探讨》,原刊于《中国海洋法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02期6 C) ^( ?* z% r3 _& v
作者:许忠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政一,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 p5 ]" P j8 S0 y8 _3 e)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