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中国碳中和,可这样“四步走”!

[复制链接]
导言:9 ?9 t/ K" b* u( g+ T3 Y# Q6 l( h0 U
如果我们将2060年“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设定为25亿—30亿吨,则需要在目前100亿吨的基础上减排70%—75%,挑战性非常之大。这就需要制定分阶段减排规划。理论上讲,我国可考虑“四步走”的减排路径,从现在起用40年左右的时间达到碳中和目标。0 C- e8 H/ x5 {' N; H. d& ]

2 R  i. E/ r" K* Z0 s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o/ ?0 G- A2 R  g' p
% C: \" W  Y- ~+ |' I) S
过去的全球碳循环数据表明,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中的54%被陆地和海洋的自然过程所吸收,假定未来几十年碳循环方式基本不变,尤其是海洋吸收23%的比例不变,则各国排放的留在大气中的46%那部分应该是“中和对象”。但事实上,陆地吸收的31%,一部分是通过生态过程,一部分是通过其他过程,二者之间的比例目前尚未研究清楚。8 s: [1 v2 `) x3 A7 h" `5 W! F) F

  K. W9 a; v, D& D5 F

, s9 `! f+ G, g. q' w根据相关研究,2010—2020年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每年的固碳量为10亿—13亿吨二氧化碳。
3 H' x; l7 y) V+ K4 L
; z! O* y& t& Y) g
$ }5 q$ d6 s7 l  O9 y' p' H2 L- J( J
一些专家根据这套数据采用多种模型综合分析后,预测2060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为10.72亿吨二氧化碳/年,如果增强生态系统管理,还可新增固碳量2.46亿吨二氧化碳/年,即2060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总量为13.18亿吨二氧化碳/年。
# J* d2 w$ V% ^5 B+ O
( P, O: j8 k) j1 {9 [! ^+ X
0 \- G8 U! c9 W  q$ B4 K1 q! b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我国2060年排放25亿—30亿吨二氧化碳,则海洋可吸收5.75亿—6.9亿吨,生态建设吸收13亿吨,陆地总吸收的31%中,生态吸收以外的其他过程如果占比17%,则为4.25亿—5.1亿吨,那么吸收总数将在23亿—25亿吨之间;在此基础上,如果发展5亿吨规模的CCUS技术固碳,则大致能达到碳中和。
% J, c5 P" @% K  c! ]9 }% f3 a6 O2 Y' Z9 q) B

8 g+ c8 ~- M% R# W  t如果我们将2060年“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设定为25亿—30亿吨,则需要在目前100亿吨的基础上减排70%—75%,挑战性非常之大。这就需要制定分阶段减排规划。
5 Z2 R3 F+ ^; {! N, j4 l# Q6 J( e! r

0 Q1 g8 T" O6 g% o/ T8 u9 O理论上讲,我国可考虑“四步走”的减排路径,从现在起用40年左右的时间达到碳中和目标。& L: D+ R3 `- G( o* N
; |% d; a: Y- X8 ^) j

) T$ ?. |! A' |8 }
控碳阶段
% p3 `1 t4 Q; ]8 S4 l- T
5 f; I/ K7 v$ q8 A) B
9 k+ V0 M3 \* d8 ^, R, f
" O) |4 r/ t2 J3 p/ X5 [
第一步为“控碳阶段”,争取到203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100亿吨之内,即“十四五”期间可比目前增一点,“十五五”期间再减回来。
7 _. n6 a0 n5 p( J
: x4 V& r1 d% z

% @: o2 p# k. N5 ]+ |! p( b$ Q在这第一个十年中,交通领域争取大幅度增加电动汽车和氢能运输占比,建筑领域的低碳化改造争取完成半数左右,工业领域利用煤+氢+电取代煤炭的工艺过程完成大部分研发和示范。这十年间增长的电力需求应尽量少用火电满足,而应以风、光为主,内陆核电完成应用示范,制氢和用氢的体系完成示范并有所推广。. W& s1 i+ z/ q
2 i7 }" w/ [" t7 S! \' c
, {; z' K9 W* j  W1 T" _
减碳阶段

& D% w: x. s0 w& M+ W: ~" b* i+ K5 d" K* i: H

- b1 D: X' D0 ?) D7 `( M第二步为“减碳阶段”,争取到204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85亿吨之内。
4 N2 |4 a0 q" {% G, L3 Y
5 ]& W' S2 k; Y$ M; p- f

8 v% l7 B) w+ q  @. s在这个阶段,争取基本完成交通领域和建筑领域的低碳化改造,工业领域全面推广用煤/石油/天然气+氢+电取代煤炭的工艺过程,并在技术成熟领域推广无碳新工艺。这十年,火电装机总量争取淘汰15%的落后产能,用风、光资源制氢和用氢的体系完备并大幅度扩大产能。
. N# o. i; Z0 d$ k8 ~+ o( d
% {5 J7 R2 V# s3 C. w8 |
: ?6 t0 `& K5 _$ i7 Z% i7 l; M6 V# [' w
低碳阶段

7 q3 U# F8 L+ }, ^( M5 \# J: w
' P- p% P* I/ t6 R' e- L- r2 i

7 `4 f3 U/ Y+ c. w' J8 P第三步为“低碳阶段”,争取到205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60亿吨之内。在此阶段,建筑领域和交通领域达到近无碳化,工业领域的低碳化改造基本完成。1 j: o, m/ q4 z" o& y

1 S* Q1 `0 J) ~- j) @+ l
. b8 Y9 P+ E2 q! `3 z5 x
这十年,火电装机总量再削减25%,风、光发电及制氢作为能源主力,经济适用的储能技术基本成熟。据估计,我国对核废料的再生资源化利用技术在这个阶段将基本成熟,核电上网电价将有所下降,故用核电代替火电作为“稳定电源”的条件将基本具0 O5 q6 b8 r' e4 q( o
1 v2 x2 t3 @$ J6 Y
: i  @+ C5 E) k) t% m
中碳阶段

1 b. M- b- n- S9 R$ @3 a, I6 V* K, n5 X0 \
- }  K, h3 i- x
第四步为“中和阶段”,力争到206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25亿—30亿吨。9 W( l' \9 Y& @) U" Y* _; n- l. N

! o+ Q0 A1 I% m% }, I

* h! V2 Q; i# m3 n9 z$ h在此阶段,智能化、低碳化的电力供应系统得以建立,火电装机只占目前总量的30%左右,并且一部分火电用天然气替代煤炭,火电排放二氧化碳力争控制在每年10亿吨,火电只作为应急电力和承担一部分地区的“基础负荷”,电力供应主力为光、风、核、水。. B) W( X& B" T3 g& l" I, z

% C: R( E0 H. z- @( w: O  n

$ X; h: H5 b- I: ]5 q& P除交通和建筑领域外,工业领域也全面实现低碳化。尚有15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间主要分配给水泥生产、化工、某些原材料生产和工业过程、边远地区的生活用能等“不得不排放”领域。其余5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间机动分配。
9 M4 W9 W  A1 H7 V* r! Z/ Y* l$ Q! c7 S

. ^1 A& A/ b# V: H% i“四步走”路线图只是一个粗略表述,由于技术的进步具有非线性,所谓十年一时期也只是为表述方便而划分。
) w0 O$ e" Q& ~6 X% a3 e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 o8 g& K6 I, I/ R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靶诘主
活跃在2021-7-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