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带之父”曾呈奎院士

[复制链接]

; t  }. \$ l( t! N)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 o5 o: W2 Q$ u" T3 ]5 s/ n2 t
曾呈奎/ a8 C% J+ g0 I# C4 S' L
    曾呈奎,男,1909年6月18日生于福建厦门,198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y  k: P4 A8 u' w
   + d2 _# F  S' D( ]
  曾呈奎院士1927年9月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研究院,1940年9月就读于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并获得博士学位。历任厦门大学助教、讲师,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岭南大学生物系副主任,美国加州大学SCRIPPS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他还是第三至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民盟中央委员,第三届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山东省科协名誉主席,山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名誉主席。 5 \: \5 g2 E+ g
  
& c# p, Z2 i9 i6 }' o( {) }* ^; P7 i  曾呈奎院士是世界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我国海洋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我国海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和我国海藻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曾呈奎院士曾先后荣获2001年美国藻类学会“杰出贡献奖”、“2002年度山东省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民政部授予的“2004年度全国爱心捐助奖”他的“海带养殖原理研究”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0 S/ B" q. \8 ^9 y/ G9 d1 T
  进入21世纪以来,正当全党、全国上下高举“科教兴国”战略大旗,高度重视和强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之时,我们更加深切地怀念曾呈奎,这样一位身体力行发展海洋科技、生命不息创新不止的杰出科学家。他的丰功伟绩、他的科学精神,必将是一笔宝贵财富,留给世人思考和感悟的东西太多、太多。
: `. H  K& ^9 p8 T) q, ~  曾呈奎,号泽农。1909年6月18日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灌口镇李林村。曾祖父和祖父都在南洋经商。曾呈奎两岁时,父母携全家去缅甸仰光投靠经商的外祖父,后回国经商,全家定居在厦门鼓浪屿。母亲林水清,因其父在国外经商,青少年时就挑起了管理家务的重担。她为人正直,乐于助人。母亲的为人对曾呈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决心像母亲那样有才干,正直、慷慨。
; h" i3 l8 P/ D, ^6 c% h   " i5 R- w5 z/ d. ?- ?% l9 E4 |
  1915年,6岁的曾呈奎进入了厦门鼓浪屿福民小学学习。小学毕业后,于1922年考入寻源中学英语部读书。他刻苦好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除了一学期被评为全班第二名外,其余每学期都被评为全班第一名;四年级全校大评比,他被评为全校第一名好学生,受到表彰,并获10元大洋的奖励。
, A  U+ ~  I+ d" i/ N  
- R* ~- b- A5 F- n' H9 h  曾呈奎决定升大学继续学习,他心中充满爱国主义热情,决心研习农业科学,用先进的农业科学使农业增产丰收,为劳动人民造福,使国家发达、强盛。他以此作为自己的使命,因而给自己取号“泽农”,以明心迹,矢志不移。
& s8 x* C! Y' p, E( B0 H2 ?3 A   : K, l. D! j! a, g
  他考入了福建协和大学,打算读1年后再转金陵大学。福建协和大学是教会学校,要求学生都得听宗教课,并且学校不受中国政府的领导和监督,学生们很不满。1926年底,国民革命军赶走了北洋军阀,进入福州市。曾呈奎参加了收回教育权的爱国运动,因此第二年3月,被校方开除。 ' ~) y2 x. M' u, ]: i1 `
  : m& ]9 E' l) i4 V9 M" K# Y* Y3 c
  1927年夏,曾呈奎转入厦门大学,选择了靠近农学专业的植物系学习,1931年1月毕业。由于学习成绩优异,1930年夏就被学校提前半年聘为助教。1932年进岭南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34年获理学硕士学位。接着去厦门大学植物系任讲师,1935起先后在山东大学和岭南大学任讲师和副教授。这期间,他只身一人开始了对祖国海藻资源的调查研究。1940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生院奖学金,赴美攻读,于1942年5月获理学博士学位。紧接着又获该校拉克哈姆博士后奖学金,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进修物理海洋学和海洋化学,同时开展海藻资源及其利用的研究。1943年,他接受该研究所的委托,开展了被美国列为战略物资的琼胶原料的生产和加工方法的调查研究。此外,他对褐藻胶和卡拉胶资源和加工也进行了调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料。
! u; q- N( g! }2 ~0 A7 @  
- p, M" K/ w& z5 P3 b* W# ]  1946年,曾呈奎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决定回国任山东大学植物系主任、教授,兼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他认真教学,积极为国家培养海洋科技人才,但由于政府腐败,缺人员、无经费,科研工作未能开展。
, ^2 t  Z+ M. b& {  
1 c# I" E/ n, H8 X, a* N2 E/ m# Q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曾呈奎和童弟周、张玺受国家之托,共同筹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1954年改建制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曾呈奎均任副主任、研究员。1957年该室扩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1959年再度扩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都是任第一副所长。1978年曾呈奎任该所所长,1985年起任名誉所长。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 , K$ j! M. @- a) ~
   , r) }- A! y# h' x
  在国民党时代,曾呈奎支持学生的进步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拥护共产党,全身心地投入海洋科学研究工作,积极为国家建设服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56年,他负责的紫菜生活史研究获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颁发的全国性科研成果奖——中国科学院科学奖三等奖。1962年出版了他主编的《中国经济海藻志》和《海带养殖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年被聘为加拿大大西洋海洋研究所卓越访问科学家。 ) ~1 F& f5 B" k
  
: a! E/ R+ K2 H+ c. K/ ]  曾呈奎现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水产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SCOR)主席等职。1980年、1982年连任国际藻类学会理事,1986-1987年任国际藻类学会主席。198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7年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推选为名誉博士。在1991年的世界水产养殖会议上,世界水产养殖学会选举他为荣誉永久会员。
6 A5 c- P- Y3 R3 W0 u$ K- e  
  n/ V5 C+ Q6 a! s  曾呈奎1950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任青岛市主任委员,山东省副主任委员,1978年起任中央委员。1959年任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964年始,历任第三、四、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始任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1985年任山东省华侨联合会主席,1989年被评为首届新时期全国侨界十大新闻人物。 8 T2 Q1 R2 F% z
  
& P# _: u8 h& \9 \- u9 }1 h  紫菜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用海藻,味道鲜美可口,又具药效。但在50年代以前,人们不知道紫菜孢子的来源,只能凭经验和运气从海水里收集孢子来养殖紫菜,不能科学地用人工控制生产。如果掌握了孢子的来源,便可像农民在土地上种庄稼一样在海洋里种紫菜。
$ b1 t( O! D2 Q1 p- H, W2 `  h1 s   $ O4 U( R$ [4 V( F, a
  日本两派学者都认为果孢子萌发长成为紫菜。但一派认为果孢子在春夏期间休眠于海底,到了秋季才漂浮起来;另一派则认为果孢子一离开母体即萌发为小型紫菜,秋季小型紫菜放散单孢子。1949年,英国藻类学家K.M.特鲁(Drew)完全否定了日本学者的结论,证明了紫菜的果孢子萌发成为一种微小的丝状体——壳斑藻,生长在死软体动物的贝壳里,它并不是以前人们认为的是另一种藻。壳斑藻是如何成长为紫菜的?英国、日本等国的藻类学家都在努力研究,但又都未得出结果。曾呈奎带领他的助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刻苦深入的研究,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并于1954年9月和1955年3月在《植物学报》上公开发表。 , j: s# q6 s. X
  
9 k3 r" A% v- O5 R" Y$ {  原来壳斑藻晚秋生成的壳孢子,萌发为幼体后长成叶状体紫菜,这是紫菜生活史的主要环节,是主流;壳斑藻初夏生成的壳孢子,萌发为幼体后长成小紫菜,小紫菜无性生殖放散单孢子,单孢子晚秋萌发为紫菜幼体后也长成叶状体紫菜,这是紫菜生活史的次要环节,是支流。这样,他们把紫菜生活史的整个环节连接起来,完整地解决了紫菜生活史的问题。
& x. [' P" B" {. s6 n/ B  M   3 x9 z% o8 y* V
  进而,他们又通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和实验室研究,证实秋季海面上出现的大量孢子是壳孢子,这正是养殖紫菜需用的孢子。人们完全可以创造适宜的环境来大量培养壳斑藻,人工生产壳孢子,用于紫菜养殖,从而结束了养殖紫菜靠大自然恩赐“种子”的历史,开始了科学种植紫菜的新纪元。 7 h& H5 O0 r, m1 ^* t$ _& _* m; R
   6 H4 C3 I9 Y4 E( ?1 G
  此后他们又研究出紫菜丝状体阶段的培养方法和壳孢子培养育苗方法,完成了紫菜的半人工和全人工采苗的研究。在50年代末,他们的成果在沿海推广,使得人工栽培紫菜业迅速发展起来,199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紫菜生产国。
0 c# ?; A$ R# u7 V7 j+ P3 }- L  U  海带富有营养、味美、价廉,能充饥,又能防治甲状腺肿,人们都喜欢吃。我国原来并不产海带,1927年由日本传入中国。在日本北海道,海带自然生长的很多,无需人工栽培。但在我国海区,由于水温高,海带既长不大又长不多,所以人们开始了养殖试验。50年代初采用的方法有绑苗增殖法、采孢子投石法和架式养殖法3种,逐步由以前的小规模试验阶段转入企业性生产阶段,不过海带产量还远远落后于人民的需要。1952年山东水产养殖场李宏基等人创造了海带筏式养殖法,但只能在少数地区培殖,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 w9 m# p* S) I$ a1 @
  50年代初,我国养殖海带都是采用秋苗培育法。这种方法是成功的,但缺点是海带生长期短,长不大,而且还有杂藻威胁,生产力很低。针对秋苗培育法的缺点,曾呈奎带领他的助手研究成功了海带幼苗低温度夏养殖的方法。他们用初夏成熟的海带作种,把它释放的游孢子采到附着基上,然后在日光灯光、低温、流水条件下培育,到10月初即可长成小苗,再移到海上养20天即夹苗养殖。这既加长了海带的生长期,又避开了杂藻的威胁,使养殖海带增产30-50%。
7 ?  X* S/ }2 P+ R$ S% Z& S$ D0 |  
5 ~1 c: e3 H. M5 b2 Z' p  为了把海带的种植扩展到更广大的“贫瘠”的海区去,他们又创造了海带陶罐施肥法。用特制陶罐盛肥料以控制肥料的扩散速度,大大减少了流动海水造成的肥料流失,从而保证了海带的肥料供应。1954年和1955年的试验证明,陶罐施肥法可使海带增产3倍多,而且产品符合一等或二等海带的标准。
3 V) D0 K' Z/ q. V  _8 x4 H. Q2 e   ( Y4 d. h8 I2 \7 ^  p0 ]- y
  以上两项科研成果,对以后我国黄海沿岸海带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 d% X1 t+ P0 O; m2 ]( H  
4 V" k0 ~9 t$ ]# E" @6 H  由于海带适宜于在低温海水里生长,所以50年代海带只限于在北方海区养殖。50年代后期,曾呈奎和他的助手又研究解决了海带南移的关键问题,成功地把这一亚寒带生长的海藻移植到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省沿海,使我国海带的总产量大增。 3 ~# a# t/ V) I6 t
   9 ~1 U! b& ^3 _9 u) x+ V& o# q0 `& X, Z
  曾呈奎领导的海藻养殖学原理研究,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带生产国,全世界80%的海带是由我国生产的。因此,我国才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以海带为主要原料的褐藻胶提取工业,产品远销五大洲。
& h. w, H0 b/ W( N# i$ i  早在1942年,曾呈奎在美国加州大学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读博士后时,就选了物理海洋学和海藻化学的学习和研究。他经常到附近的褐藻胶工厂及琼胶工厂调查了解生产技术,并在实验室内开展石花菜光合作用及琼胶的化学加工研究。1941年,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中止了对美国的琼胶出口。1943年,受美国政府之托,曾呈奎负责组织专门小组开展了对战略物资琼胶原料的生产和加工方法的研究。他除了经常去美国沿海调查海藻资源外,还经常去琼胶工厂考查技术,研究改进措施。同时他对褐藻胶和卡拉胶的资源和加工方法也进行了调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资料,写出一批研究报告。1946年发表了“美国的海藻产品及其用途”和“藻胶:有用的海藻多糖类”报告,1947年发表了“北美的海藻资源及其利用”报告和专著《琼胶》、《褐藻胶》。
6 o0 }4 l, [, l( M) J  在国内,1954年曾呈奎与助手合作,开展了用马尾藻提取褐藻胶的研究,主要对海蒿子褐藻胶的提取条件、质与量的季节变化,几种马尾藻所含褐藻胶质与量的测定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新的加工方法,同时在棉纺厂试验,用褐藻胶代替面粉浆纱,节约了大量粮食。在他的推动下,青岛市于1956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生产褐藻胶的车间,开辟了我国化学工业的新领域——海藻化学工业。现在我国褐藻胶提取工业的规模已与美国平列。
, e% _! z  i5 E. I  曾呈奎也很重视海藻的药用研究,1962年他就与助手合作发表了研究论文《鹧鸪草、海人草命名的辩证及其他国产驱蛔药用海藻》。1982年,他积极支持青岛医药科学研究所改建为山东省海洋药物科学研究所,使其成为全国唯一的专业海洋药物研究机构,推动了全国海洋药物研究的发展。他还积极支持创办了《中国海洋药物》杂志这个全世界唯一的海洋药物的专业期刊,亲自批准了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药物学会的成立,给海洋药物研究、教学和生产者提供了开展学术交流的园地和场所。 $ f$ O9 Y" a2 J4 L7 f5 W3 p
  进入7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捕捞渔业生产迅速现代化,捕捞过度,致使许多种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产量急遽下跌;而社会对海洋水产品的需求又急遽增长,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各国科学家都在寻求办法。曾呈奎根据他多年的科研和生产实践,并总结了国内外的经验,提出并大力倡导海洋水产生产应当走农牧化的道路。所谓“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就是通过人为干涉,逐步地改善或改造海洋局部的环境条件,为经济生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也对生物本身进行必要的改造以提高它们的质量和产量。“农业化”就是浅海农业,将生产对象限制在优化了的浅海局部空间内进行养殖;“牧业化”就是海洋牧业,人工培育生产对象的幼苗,到成活率较高的阶段后,释放到自然海域去,以提高自然海域的生产潜力。我国大陆架海域广阔,这种生产方式尤为适合。 8 t9 Y. m) h% c7 f
   8 \1 \; i$ a  {; A# _' `
  在曾呈奎倡导、支持和参与下,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在山东省胶州湾和广东省大亚湾进行了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试验,取得了丰硕成果,直接推动了我国紫菜、海带和对虾、扇贝等水产品的增加和养殖产业的发展,已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 Q  _) ?3 `2 ]) q, a' n
  60多年来,曾呈奎主编了专著6部(中文3部、英文3部),共发表论文200多篇。 ) g9 i/ n% V5 z' ~7 p, ]+ R- [
   0 |: {" [5 ^5 c# s( P7 ~% t
  多年来,曾呈奎对海藻分类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而且有突破性进展。他发现了数十个新种,几个新属,一个新科,发表研究报告和文章几十篇。1979年,他率队在西沙群岛考察,在我国首次发现了原绿藻。单细胞的原绿藻在生物进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的发现和研究,对研究生物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进化过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项研究直接支持了他于1974年提出的光合生物进化系统的理论。
9 a! T. u$ ?0 C" R- J) z  
" T2 Z, i- m- h! S* X( s7 V) ]  曾呈奎从40年代就研究海藻的光合作用和色素吸收,探讨海藻不同门类的进化联系。1946年在美国《植物学报》上发表了论文“大石花菜的生理研究I.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因子”;1974年在中国《植物学报》上发表了研究论文“几种绿藻、褐藻和红藻的吸收光谱的比较研究”。他认为海洋植物在登陆前进化的主要动力是光合作用,而光合生物的进化同光合作用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的关系。他查明了藻类进化的三条途径,揭示出光合生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藻类的分类系统,开拓了海藻比较光合作用和进化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生物进化论。
! U* F2 S# `, S# h, T9 O" D  / o  x/ }, {" s) F* {" }5 }4 s) j6 O
  1930年夏,中外30多位生物学家在厦门大学成立了中华海产生物学会,曾呈奎参加了这个学会。
. Y, d' U3 L8 R( D  1942年曾呈奎在读博士后时,除了学海藻生物学外,又选修了海洋化学和物理海洋学,他总想多学一些以备回国创建中国的海洋科学时应用。但曾呈奎也很清楚,海洋科学是个大事业,必须有一大批人才能发展这个事业。所以,他处处留心发现、团结和培养中国的海洋科技人才。著名物理海洋学家赫崇本就是他发现和帮助培养出的突出人才之一。
3 m6 p- E0 a: A( [  
; B* G) o+ I( q8 Z* d% T  赫崇本1944年赴美,在美国东部学习金属物理学1年后,罹患疾病。在曾呈奎的精心护理下,赫崇本几个月就恢复了健康。在曾呈奎的劝说下,赫崇本决定改攻物理海洋学。先到加州理工学院攻读气象学,然后又回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跟所长斯法特鲁普教授攻读物理海洋学。赫崇本学成后,回到青岛山东大学。1949年春季,赫崇本与曾呈奎在山东大学共同开了海洋学课。几十年来,赫崇本教授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成为我国物理海洋学的开拓者,海洋科学教育的先驱。这里面浸沉着曾呈奎的心血。 7 d' d; e2 E0 K) ^* N, [# n0 V
  1947年,曾呈奎和童第周教授创办了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他和童弟周、张玺负责建起了新中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40年来,日常工作多由他负责。这个所由原来不足30人的单学科研究室,发展到现有1100人的多学科综合性海洋研究所,为国家建设和海洋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饮誉国内外。
( p1 q- I2 Y1 I  为了加强国家对海洋的管理,60年代初,曾呈奎与7位著名科学家联名向国务院写报告,建议成立国家海洋局。国务院接受了这个建议,此后,我国的海洋就有了专门的政府机构管理。 : y- ]/ |/ r2 K5 C0 V( G
  山东省,特别是青岛市,是全国海洋科研、教学单位最为集中的地方。曾呈奎又和一批科学家联名向山东省政府建议成立山东海洋技术开发中心,以协调各海洋单位之间的业务关系。该中心于1981年在青岛成立,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 D! Y' M) A8 A% P: K9 l% o
  1957年曾呈奎就提出,应该在研究海洋的良好场所福建厦门建立海洋研究机构。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曾呈奎积极支持福建海洋研究所的成立,推荐所长,选派一批科技人员支援该所。曾呈奎十分希望有朝一日和台湾的研究机构合作,联合成立台湾海峡海洋研究所。此外,曾呈奎关于开展南极调查研究的建议,也得到了国家的采纳。 + @: A, K9 b  `3 K& h* B5 c4 G8 X
  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我国已有海洋科研和教育机构70多处,部分从事海洋工作的机构60多个,有了一支数量众多的海洋科研和教育队伍。曾呈奎多次在会议上、报刊上呼吁中国海洋科学界要团结,要合作,要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以促进中国海洋科学更快的发展。 * Z( {. N; T$ x" V2 k0 _  t4 c0 {
  2005年1月20日,“中国海带之父”曾呈奎院士永远的离开了自己深爱了一生的海洋事业,在青岛逝世,享年96岁。曾老的一生,堪称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浓缩与见证。
+ c( n8 O$ e7 F$ ^# X 7 ^* N; S, y$ k
                                                                                                                                              来源:红色之旅网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leejiafu
活跃在4 天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