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造船企业再次跌入冰窖,冷入骨髓。与当前的房地产问题一样,对造船业是救市还是任其自生自灭?在民间,在政府,在船企都属于一个分歧性极强的话题。主张救市者有之,反对施以援手者亦有之。
+ i, ?0 V" P% I& W6 l 产能过剩被看作是将造船业拖入泥潭的“元凶”。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一些造船企业喊出“抄底”的口号,一场产能大上快上的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产能的高歌猛进,固然有造船企业的逐利天性所致,但产能过剩的准入门槛限制过低,也难逃其咎。
?) P( N9 l/ e6 d0 }9 i$ [ 事实上,遭遇市场“寒流”,造船企业必须具备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服从市场规律,所谓“愿赌服输”。然而,市场杠杆起主要作用,并非要“罢黜”宏观调控,毕竟产能的无序扩张在某种角度上归咎于相关政策的缺位,所谓“该出手时就出手”。
: \, ]) S& c, U4 z 让造船业“伤不起”的还有融资难的问题。由于各种原因,银行对中小造船企业的贷款一直存在偏见。之前又由于温州民间金融资金链的断裂,银行对造船业的贷款请求变得更加小心翼翼,甚至有的银行提高了对造船业的贷款利息,不啻于“伤口上撒盐”。" `. s [8 u$ d4 z5 ?
产能过剩、融资难、运营成本推高等诸多难题,让大部分中小造船企业举步维艰,有的企业甚至奄奄一息。于是,企业呼吁,政府要救市,否则难以生存下去;但反对者认为,这是市场的事,政府不能救市,否则违背市场经济的规律。4 W6 u2 t7 H4 C7 B8 i5 a! I
谁来拯救造船业?肯定不是政府,也不是银行,只能是造船企业,必须实现“转型升级”。" Y% X7 j ?( l1 y
转型发展是造船企业破解行业困局、保持发展连续性的必由之路。造船企业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转型发展规划、路径、目标的差异性?需要企业提出切合自身实际的精准定位。在造船企业转型的过程中,港航管理部门必须发挥政府引导功能,指导企业用好政策,选好路径,看清方向。( v& }( E' y- O. z' u( J6 h
造船企业转型的大致思路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产业转型,即由单一产业向产业链延伸;二是发展模式转型,即由家族模式向现代企业模式转变;三是增长方式转变,即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不过,具体到每一个企业必须细而化之,突出个性化的竞争优势和转型特点,否则就是为了转型而转型。2 \ s, V' t* F# h4 d- E, d0 g$ e
对于解决融资难,单靠政府管理部门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显得势单力薄。政府管理部门还需要引导银行加强对造船企业的金融扶持,将金融资源配置到造船行业中来。最根本的是,打破现有的金融垄断,让更多的社会资金以合法的方式进入信贷市场,中小造船企业的贷款难问题或许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4 M# _+ y9 ^! }) n; ~+ y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目前造船业唯一可做的是,增强内生力,积蓄生长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