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没有去过南极的人来说,越冬生活是神秘的、陌生的。而对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中山站越冬队员来说,在南极坚守近一年、历经极昼与极夜,自有一番酸甜苦辣。他们2017年12月底上站,2018年12月14日重登“雪龙”船准备返回祖国。航渡期间,记者聆听了越冬队员在极夜中的故事。4 ~8 R) L2 D% l3 D, [- m3 Y( l
暴雪夜发预报. J- b$ ?! ]3 V1 P% [
2018年,越冬队员记录到中山站最低气温为-32.1℃,出现在9月7日。最大风速为每秒38.3米(相当于13级风),那一天是8月6日。南极极夜为5月~6月,2018年观测到的极夜平均气温为-13.5℃,这一温度比往年偏高。越冬气象员李鑫告诉记者,不能单凭温度一项就认定中山站经历了“暖冬”,还需参考海冰厚度、融池、辐射等多项参数。
9 H8 K+ `/ L" {3 k% h 越冬队员蔡柯观察到的中山站附近海冰平均厚度为1.5米,与往年持平。极夜期间并非全天“伸手不见五指”,中午的太阳藏在地平线下,会将光线折射上来,发出一两个小时微弱的“曙光”。蔡柯就利用这一“黄金时间”从中山站前往内拉湾,打冰钻记录冰层厚度。“中山站附近的海冰从4月开始增长,到11月达到最厚,12月又开始融化。”观察了一年海冰变化的蔡柯说。
( G* w2 ~% g# P& @9 `! x 中山站越冬气象考察还包括日常天气预报,值班队员每天要定时向墨尔本世界气象中心发布实况数据。越冬管理员吴雷钊给记者看了一段视频,录制时间是7月16日23时50分,视频里的人正是气象员蔡柯。那一晚风雪交加,当蔡柯走出越冬楼前往气象台时,暴雪天气使得站区能见度只有几米,视频画面变得像是黑白电影。无论风霜雨雪,站区内总能看到预报员迈向气象台的坚定步伐。6 Q' G0 Y. x/ B6 W' B
“水下世界很吵闹” |+ n! w3 g% X$ }, s; E+ Y
6月21日“仲冬节”过后,南极洲的黑夜逐渐变短,预示着极夜将要结束。到了8月14日,太阳已经不再吝啬自己的光线,白昼的时间令人欣喜地延长。越冬队员妙星与机械师徐兴生这天出发去站区附近寻找海豹。. C$ \, r! L% Q% n) X/ J
在厚实的海冰上,他们先找到一条冰缝,随后将一个水听器和摄像头送入水下。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水听器刚一入水,就立刻收到了一声长长的哨音,沉默了一会儿,接着又是一声哨响。不一会儿,摄像头拍到了一只海豹游弋的身姿。海豹一边靠近,一边发出了更尖厉的哨音,像是在用声波探测身边的世界。
/ N6 w) `8 h0 J+ a5 O “水下的世界可吵闹了!”妙星兴奋地说着自己的发现。熬过了极夜之后,他9次前往海豹出没的冰区,采集了684个小时的叫声录音,共记录到八九种不同的叫声,仿佛海豹在用“歌声”宣布极夜的结束。妙星打算将这些叫声与海豹的水下行为对应起来,从而破译这神秘的“语言”。9 D" F# S" e8 N- _/ G' N
越冬医生爱“话聊”0 c/ w. j7 r' R3 i
陈少玲是参加过两次越冬的医生。他第一次越冬是在第30次南极考察期间,这一次又参加了第34次越冬。“心理上的准备更充分了,包括站上有哪些医疗设备,能做什么样的手术,遇到紧急情况怎样处理更有效。”陈少玲这样总结自己二次越冬的心得。
. H8 K) i$ ?3 s! j* v3 @) V 极夜期间,有几位队员出现了失眠症状。陈少玲格外关注这些队员的心理状况,时常主动与他们交流谈心,力争及时发现心理波动的苗头。这种聊天被队员戏称为“话聊”。8 F: B2 M# T( Q! V: q8 D
南极自然环境单调、艰苦,58天极夜期间,队员们的活动范围被局限在室内,更容易感到孤独和压抑。科学家曾经发现,越冬期间三分之一左右的队员会发生性格变化,情感易冲动和急躁。心理学称这种状态为“室内热”。“话聊”则是给“室内热”降温的好方法。) E; G& t2 d( ]8 o" c. A+ ?" w
在外人看来神秘的越冬,也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19名越冬队员坚守岗位,保障了站区发电、供暖和上下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完成了高空大气物理、气象和生物等科考项目的观监测,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来了第35次南极考察队,完成了度夏期间中山站卸货和越冬交接等工作。难忘的南极越冬生活将成为他们人生中一段珍贵的回忆。
% Y! z" x( ~# n% Z( [2 W: D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 J8 T* b |7 y3 ?; f7 Y9 A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2 ^/ S" R' v8 |
7 t6 d( W6 A. ~. q# @%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