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9 ?+ }4 k6 J 生物泵和温盐环流对海洋化学成分的影响。图中显示了有机物、溶解氧、硝酸盐和无机碳含量的典型垂直剖面。碳循环-C
* o& s3 D9 v2 Q# w, G3 x1 h 碳支出与碳收入
1 E' a1 N; |7 J C
* l4 V$ A7 n. p/ }0 a
! W$ C! c( p Q0 W# g 海洋生物泵, The marine biological pump ,是指在海洋的生态环境中以生物或生物行为为动力,将碳元素从海洋表面向深层传递的过程
# v" c6 D8 { @) E9 C6 e1 L ` 海洋生物泵(来源:百度百库)生物泵(Biological pump):Particulate (颗粒有机质)organic matter (POM) and inorganic particles of biogenic origin sinking from surface water to ocean interior
; n0 ^2 B9 H2 M- ?' V% i# i. A, X
- Y" _/ C0 G$ k/ H, D# ^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颗粒有机碳):
5 e* ?2 A) }# E- Z 颗粒有机物形成于海水表层透光带中(euphotic zone)
; c9 [- x4 @* X5 w$ p0 B+ N POC在沉降过程中不断的降解
! C0 y7 q8 ? [7 f w. q
& `4 P& S) g! [9 N6 C. R1 y2 O 硫循环-S5 r/ ]0 C5 i4 s" _/ @
陆地和海洋中的硫通过生物分解、火山爆发等进入大气;大气中的硫通过降水和沉降、表面吸收等作用,回到陆地和海洋;地表径流又带着硫进入河流,输往海洋,并沉积于海底。在人类开采和利用含硫的矿物燃料和金属矿石的过程中,硫被氧化成为二氧化硫(SO2)和还原成为硫化氢(H2S)进入大气。硫还随着酸性矿水的排放而进入水体或土壤。 : O& f+ U* Z6 P; F% d
2 r4 `& r9 C' w! Y5 E2 g$ y: w7 U0 X 自然界中硫的最大储存库在岩石圈,在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三类岩石中总含量达294800×1020克。硫在水圈中的储存量也较大,在海水中含13480×1020克,在极地冰帽、冰山和陆地冰川中含278×1020克,但在地下水、地面水、土壤圈、大气圈中含量均较小。通过有机物分解释放H2S气体或可溶硫酸盐、火山喷发(H2S、SO42-、SO2)等过程使硫变成可移动的简单化合物进入大气、水或土壤中。
) G* w4 Z$ x( [. `- Y! j 土壤中微生物可将含硫有机物质分解为硫化氢,硫黄细菌和硫化细菌可将硫化氢进一步转变为元素硫或硫酸盐,许多兼性或嫌气性微生物又可将硫酸盐转化为硫化氢。因此,在土壤和水体底质中,硫因氧化还原电位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化学价态。土壤和空气中硫酸盐、硫化氢和二氧化硫可被植物吸收,每年全球植物吸收硫总量约为15×1018克,然后沿着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转移。陆地上可溶价态的硫酸盐通过雨水淋洗,每年由河流携入海洋地硫总量达132×1032克。海水和海洋沉积物中积蓄着最大量对生物有效态硫,总量达16480×1020克。由于有机物燃烧、火山喷发和微生物氨化及反硫化作用等,也有少量硫以H2S、SO2和硫酸盐气溶胶状态存在于大气中。近来由于工业发展,化石燃料的燃烧增加,每年燃烧排入大气的SO2量高达147×106吨,影响了生物圈中硫的循环。
! K* g* F; E* P$ u! ^; O& H+ N6 l/ G 磷循环-P
2 I/ q4 x4 R& y6 R7 ` 磷循环是指磷元素在生态系统和环境中运动、转化和往复的过程。磷灰石构成了磷的巨大储备库,含磷灰石岩石的风化,将大量磷酸盐转交给了陆地上的生态系统。并且与水循环同时发生的是,大量磷酸盐被淋洗并被带入海洋。在海洋中,它们使近海岸水中的磷含量增加,并供给浮游生物及其消费者的需要。
. @2 O% U% @$ G) K+ N* S5 N; Y% z$ N 表层海水磷含量自然界的磷循环的基本过程是:岩石和土壤中的磷酸盐由于风化和淋溶作用进入河流,然后输入海洋并沉积于海底,直到地质活动使它们暴露于水面,再次参加循环。这一循环需若干万年才能完成。 ' F* K+ J& g) r0 \3 g
, z1 y8 Z; ^! v) Q% l' B1 K
1 m3 z+ p2 n4 ? 氮循环-N
* M8 @- w1 y% L/ {! i) d; G 氮循环是指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转化过程,是生物圈内基本的物质循环之一,如大气中的氮经微生物等作用而进入土壤,为动植物所利用,最终又在微生物的参与下返回大气中,如此反复循环,以至无穷。
( v) {2 u* C& R 表层海水氮含量构成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的主要环节是: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固氮作用。
4 j6 m6 Z% _( e1 x 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铵盐和硝酸盐,进而将这些无机氮同化成植物体内的蛋白质等有机氮。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将植物体内的有机氮同化成动物体内的有机氮,这一过程为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氮化合物被微生物分解后形成氨,这一过程是氨化作用。 [1] 在有氧的条件下,土壤中的氨或铵盐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最终氧化成硝酸盐,这一过程叫做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产生的无机氮,都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土壤中的硝酸盐被反硝化细菌等多种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并且进一步还原成分子态氮,分子态氮则返回到大气中,这一过程被称作反硝化作用。固氮作用(nitrogen fixation) 是分子态氮被还原成氨和其他含氮化合物的过程。自然界氮(N2)的固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生物固氮,即通过闪电、高温放电等固氮,这样形成的氮化物很少;二是生物固氮,即分子态氮在生物体内还原为氨的过程。大气中90%以上的分子态氮都是通过固氮微生物的作用被还原为氨的。由此可见,由于微生物的活动,土壤已成为氮循环中最活跃的区域。
4 N& o; t# r1 C: q1 U ! m+ a: y" J, O
7 l. N! C. ^& H% {' g 关于氧化还原反应. j4 z4 U ^' }8 a0 l
沉积物的氧化还原分带: |! g4 s9 Q! x& i1 W
# I% a: n- [1 B, O" e# z
- b y+ ]7 j6 H5 p. ~! @
/ \" m: T5 S+ T; o0 e-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