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 - 沿海文化遗产保护

[复制链接]
% }0 d9 X, g, \! i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D* J5 W7 h% r' G# a1 x5 ]

◇王新艳

# |% \5 p" |7 \& ~+ C

流动,是海洋的天然特征。广袤的流动空间与频繁的海洋族群互动孕育出不胜枚举、特色独具的文化遗产。山东,跨临黄渤海,坐拥3345海里的海岸线。追溯历史,可览以登州为首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灿烂;近观当下,可见山东沿海地区与省内腹地、东亚乃至世界互动带来的人与物的交流及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流动”的海洋又赋予了海洋文化遗产“泛区域化”与“带状”分布特征,使其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类型。所谓沿海一线,不仅是连绵不绝的海滨风光,更是紧密相连的海洋文化遗产带,是山东省文旅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独特资源。为此,必须紧紧抓住海洋文化遗产的“带状”分布特征,以“整体”视角挖掘其价值,寻找山东现代海洋经济的新突破口。打破山东省内市域界限,整合沿海各市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而与其他沿海地区乃至环中国海区域构筑海洋文化生态系统。具体而言,在开发方式上将自然生态环境与历史人文资源有效结合,将历史人文信息设计到沿海岸休闲廊道等建设中,形成特色廊道旅游产品。按照历史人文资源的不同类别与分布特点,设计不同主题的文旅线路,以卫所—海防线路、港口—腹地线路等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融入沿海自然风光,挖掘沿线海洋民俗、传统海洋技艺、传统海洋艺术及海洋民间文学等点状遗产,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带”。海洋文化遗产的泛区域化及带状分布特征为山东文旅产业升级提供了独特优势。唯有系统性地整体开发,方可在保护与传承中使其焕发新的活力,为促进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作出贡献。

3 y+ B% {: j: j# F1 V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 A* }9 _" A! D+ W( H5 [: ^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 z9 \" L3 c$ q 2 R% C% T" h6 G2 x. G) p& u 6 y" G6 r& Q' X9 g( p" M4 M* l4 a# V! P3 l; b; p " E. y. p) t4 @* o$ D O* w' p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碧薇
活跃在2025-1-2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