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维度:看我国海洋新质生产力如何培育?

[复制链接]
著名航海家郑和曾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在无垠的蔚蓝深处,一场科技与自然的智慧对话悄然展开。如何守好丰厚的“蓝色家底”,争做走在海洋探索前列的“急先锋”,已成为我国正加速攻克的一道考题。2024第二届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上,围绕新质生产力赋能“深蓝时代”重要课题,海洋文旅产业创新发展、智慧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牧场装备配套产品技术发展、未来海上能源发展等4场论坛新意萌动,专家学者、行业大咖齐聚,以全球视野,向海求新,持续汇聚海洋强国建设的“深蓝力量”。海洋文旅以海为脉 多业融合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海洋文化蕴含着重要的经济价值。专家们认为,推动海洋文旅高质量发展、重塑海洋文明,挖掘海洋文化是前提。“中国海洋文明是世界海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海洋教育研究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训华认为,海洋文明是海洋文化的根基,重塑海洋文明,需要构建多样化的海洋文化传播方式,并加强对海洋文明和海洋文化的研究和投入。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福建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海洋文化,留下了宝贵的海洋文化遗产。“妈祖信俗、送王船、鼓浪屿等,都是福建对海洋文化的贡献。”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苏文菁说,这些海洋文化遗产,在当代中国海洋文化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新时代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苏文菁认为,重点方向是海洋文化的标识提炼与应用、海洋产业文化内核的挖掘。她呼吁,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和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案,实现海洋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海洋文旅产业不仅是建设海洋文化的载体,更以无限的潜力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山东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耕海1号”项目负责人尉岩和中国邮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顾鹏程分别用“耕海1号”和“爱达·魔都号”的案例说明,海洋文旅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海洋文旅新标杆,“耕海1号”打造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海上度假综合体”。尉岩表示,该项目实现一三产业深度融合,开创了蓝色粮仓和蓝色文旅发展新模式,闯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中国邮轮旅游市场需求旺盛,邮轮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顾鹏程对邮轮经济信心满满。同时,他认为,邮轮是舶来品,构建邮轮经济与文化旅游的“中国范式”至关重要。为此,他提出,要建设龙头企业引领邮轮产业生态体系,打造高水平的全面自主运营能力,并深入挖掘中国的工业文化、海洋文化、丝路文化、非遗文化,为乘客提供本土文化融合体验。智慧海洋数字扬帆 逐梦深蓝什么是智慧海洋?智慧海洋里有哪些“新奇特”?我国智慧海洋产业发展如何走入“深水区”?智慧海洋产业发展论坛上,蓝色动能涌动,专家学者的精彩分享,带领大家共同驶向更加智慧、可持续的海洋未来。“能动创未来,数智赢天下”,是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研究员方书甲对海洋维权赋能新技术的期待。聚焦远洋船舶和维权舰船共同智能化的目标,他认为,应该加快智慧海洋和智慧技术研究,让无人驾驶、装卸、维修、污水处理都能拥有“智慧因子”。同时,舰船行业也要补好“动力课”,用“创新+数据”赋能我国建设强大的现代海上维权力量。从古到今,人类对深海的探索远未穷尽,以水下航行器、水下机器人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成为我们一往无前的强劲引擎。“无人水下航行器,能代替人执行枯燥、恶劣和危险的任务,是经略海洋,实现海洋进入、海洋探测、海洋利用的核心装备。”在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杜晓旭的讲述中,一个个大国重器揭开神秘面纱。在杜晓旭看来,集群化、分布式是水下无人系统优先发展的方向,要从单平台特定功能升级为集群化体系能力,“多学科优化设计、结构与材料设计、动力与推进技术等,都是水下航行器的前进方向”。驰骋深海,需要“软硬兼施”。围绕“数智海洋”加快搭建的海工数智一体化开放平台,是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数智海洋与智慧海工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洋带来的新成果。“随着海洋工程不断向大体量、深远海方向发展,做好海洋工程和装备全生命周期数智化的管理及应用至关重要。”张晓洋说,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集合,平台能广泛应用于深海油气开发、海上风电、海洋矿产资源勘探等领域,“希望通过一个个国产化工业软件的‘小步快跑’,助力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实现新突破。”海洋牧场蓝色粮仓 精耕细作近年来,中国加快建设“蓝色粮仓”,大力发展现代海洋牧场,向海洋要食物。如何大力发展深海养殖装备?如何实现智慧养殖?在海洋牧场装备配套产品技术发展论坛上,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共商深远海养殖及装备产业发展大计。从渔排到深水网箱、养殖工船,海水养殖逐步走向深远海。深远海养殖,竞争力在哪里?“发展深远海养殖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海洋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战略性问题。”中国科学院电工所高级工程师夏琦说,作为可持续的海洋水产品生产模式,深远海养殖为全球食物安全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新的战略选择。在兵器工业新技术推广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吕德龙看来,深海养殖项目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深海养殖平台仿佛在大海中开辟了一座座‘水下牧场’,拓展渔业发展新空间,满足人们对优质海产品的需求。”吕德龙说,深海养殖平台不仅是一个现代化的渔业养殖平台,更能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海洋牧场体验,还能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科研机构尝试通过多种途径开发深远海宜渔空间,向海洋要食物,不断提高水产品稳产保供水平。面对这样的趋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天时建议,大力建设海洋牧场和持续推进深远海养殖过程中,要将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智慧渔业转型升级体现在各个环节,逐步实现智慧养殖。耕海探洋,装备先行。“目前国内常见的重力式网箱和大型装备部分存在不抗风浪、建造难、运维成本高、经济性差等问题。”河北华通线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高级工程师王怀安表示,该企业在吸取众多深水养殖装备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可沉浮的全潜悬浮方式代替浮式或者坐底式,可以降低建造成本和运维成本。海上能源向海而兴 蓝绿交融“十四五”以来,全球海洋油气开发投资继续增加,海上风电增速重回正轨,海上氢能、潮汐能等海洋能加速推进,我国海洋能源产业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海洋能源开发有何意义?产业发展趋势如何?怎样推动海洋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专家学者通过深入交流和思想碰撞,为行业发展提供思路。“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氢矿,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97%,向大海要水是未来氢能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监事、副总工程师李义表示,要在氢能产业竞速中拔得头筹,就要将目光瞄准海洋。去年5月,在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东方电气集团与谢和平院士团队联合开展的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海上中试获得成功,破解了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的世纪性难题,向世界展示了零碳能源的中国方案。清洁低碳是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海上新能源、新经济迎来爆发式增长。中国船级社海工技术中心副主任李红涛指出,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等均有相应的科学研究与示范应用,探索集海上光伏、海上风电、其他海洋能、绿色制氢等于一体的离岸海上“能源岛”建设,是未来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向。风电作为成熟的清洁能源,未来如何发展?李红涛认为,产业协同与多能互补将成为海上风电的发展趋势,规模化、大型化、轻量化、智慧化是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北粮南运是中国的资源调配格局,大力开发海洋能源有可能改变原有格局。”天津理工大学海洋能源与智能建设研究院院长高喜峰认为,要加快研究风能、光能、波浪能、潮流能联合开发技术,打造海洋油气风光渔旅储碳水的综合体项目、智慧绿色能源河海实验室,推动海洋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来源 | 福州日报
/ P; Y0 M$ R2 z  j1 r$ x: |排版 | 数智深蓝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排版及来源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j86k6ro39i
活跃在2021-7-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