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a. J- d7 b3 l) j) q2 |
编者按:川籍制片人方励执导的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讲述1942年日军武装的货船“里斯本丸”载着1816名英军战俘经过中国浙江舟山海域时,被美军潜艇击沉。善良的中国渔民挺身而出,冒着枪林弹雨出海救下384名英军战俘的故事。该片9月6日在全国院线上映后,收获观众和业界的口碑。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文艺评论版和川观新闻文化频道,特别约请专家学者对该片进行评论,以飨读者。 + p- \; P, g i; c4 g' a% ~& d7 ?9 C
文 | 李姝
9 [. a, I: L; Z- m8 u9 K 文章2024年9月19日发表于《川观新闻》
5 ]" T5 g+ W! T: T6 B( n; e 作者简介:李姝,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副教授,传媒研究院纪录片中心副主任,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影视专委会委员。
`1 M. j2 \2 D ' c; r2 @8 o4 Y2 M( C
《里斯本丸沉没》这部纪录片集齐了通常剧情片才有的情节叙事点,是绝佳的国际传播案例,讲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视阈下的中国故事和中国智慧。
; @5 f, U. ]; O! _8 }) g: u9 l m! J) i* _6 b6 P# M
长期以来,纪录片作为一种被展示出来的证据,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功能和思辨精神,往往和真实绑定在一起。但真实不等于现实,真实是需要内心建构的,这对创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少纪录片被当成教化的工具,叙事陷入“优质信息罗列”的PPT式宣传,靠情怀售卖或徘徊在打苦情牌的尴尬境地,靠“自来水”发起包场点映,纪录片排片少得可怜。
, c) g5 ~+ g- v/ w6 p8 k 正如导演、制片、本片第一视角讲述者方励在新闻采访里提到的,无论票房如何,《里斯本丸沉没》都值了。这是他过去10年自认为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这是为国家和民族留存珍贵的影像档案。 " U' Y) q6 f6 _4 g2 T$ z I5 g8 w
影片内容是,1942年,载有英国战俘的里斯本丸货船被美军潜艇鲈鱼号误判为军舰,遂用鱼雷击中。25小时后,里斯本丸沉没。沉船过程中,日军对英军战俘赶尽杀绝的行径在此省略,不是不重要,恰恰相反,这是影片极为重要的历史现场。 7 }' N, i: i' V) N; _6 K* o
中国浙江东极岛海域附近的渔民自发救援,成功阻拦日军泯灭人性的屠杀,最终护送英国战俘平安返乡,但里斯本丸号上依然有800多亡灵永远葬身中国海域。
7 q* f$ f7 j7 F4 D 历史叙事与纪录片之光 B- }8 q/ h( Y' L1 y9 m
看似简单的故事,之前无人问津,被忽略,仿佛它的价值还不足以写进卷帙浩繁的二战历史文献。但方励却因为10年前拍摄另外一部影片时的“道听途说”,而对这个故事产生了兴趣。最终,他把这个故事刻进了自己的生命之舟,把寻找真相当成此生必做之事。这是一个普通人主动进入历史叙事的非凡时刻。
/ t" ]1 b3 o' o 战争荼毒满目疮痍,里斯本丸号原本只是历史遗骸里烧焦的一粒尘土。82年前,一艘货船关联着4个国家(中、英、日、美),涉及1816条战俘的生命……历史书也许只是这样一句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冰冷记录,方励却魔术般地把封印的历史变成希望的种子。
, p, d8 E( U% T+ R 本片制作历时10年,媒体报道方励为此倾家荡产。一方面与专业团队勘探科考,准确定位里斯本丸号的经纬坐标,另一方面全球招募亲历者后代,成功联系300多个家庭,抢救性拍摄最后3位幸存者(两位英国军人和一位参与救援的中国渔民,目前3人已在过去3年内相继去世)。 3 ~4 H0 `- M7 V8 d" A, s0 Y. c
科学探索+电影拍摄,双线并行+时间赛跑,白天干科技+晚上做艺术,方励不是一般人,他以地球物理科学家的身份做纪录片,这在当今简体中文世界的电影人中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方励跑赢了时间,抢到了历史。
3 N$ k `7 b2 M' ~ 纪录片从诞生之日(1895年12月28日)起就在与历史打交道,纪录片与电影同宗同祖,但在中文语境却经常被排斥在世俗的电影概念之外。说起看电影,许多人脑海里基本是剧情片、动画片、文艺片等,而纪录片被约定俗成为电视媒介上的专题或深度报道。 + A4 V7 m# }5 ~: Y0 {$ _7 O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咖啡馆放映系列纪录短片《工厂大门》《火车进站》,让我们窥见了时代的风尚,为人类历史进程留存了生动的佐证。当时还不知电影为何物的观众,看到荧幕上的火车还惊慌失措,以为火车会从荧幕中驶出撞向自己。
2 K, W; _- y) \4 G) Q8 v 百年后的今天,电影荧幕逐渐被各种流媒体客户端、数字小屏争夺了注意力。法语Documentaire的词根包含了文献资料的意思,被翻译成纪录片,却常被误写为“记录片”。纪录与记录,中文博大精深,一字之别差之千里。纪录不是言听计从的记录,而是融入创作者的三观(思想)和创造性处理(艺术)。
0 V* m6 M7 O( x! S* J 关注社会变迁、还原历史真相、探究问题根源,表现人性多维、揭示情感幽微……这是纪录片自带的跨学科属性,连通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当然,还有《里斯本丸沉没》涉及的地球物理、海洋勘探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无数优质纪录片出品方贡献给世人的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知识。 6 _. [; v5 b$ N+ \! q
消除未知的盲区,拓展已知的边界,正是纪录片之光照亮的地方。
6 L9 r5 V/ o% B- [6 E 非凡之人和伟大的好奇心
! @- K- c! K3 F' { 人并非生而为人,书写历史的人,不一定都是大写的人,也有制造人间炼狱的战争贩子和独裁暴君。二战日军的刽子手滥杀无辜,把1800多名战俘封锁在里斯本丸货舱,企图淹死在深海,不留活路。 ' r' J+ Q: z. |9 I3 M- d6 J
方励选择打捞这段尘封的历史,于史海中钩沉,靠一己之力推动民间叙事,最终揭秘历史。仅凭偶然听闻就产生兴趣,这种对人类命运的热心、对历史的好奇心、对灾难受害者的同理心、对社会与时代的责任心,让生命超越了平凡。
9 T$ A2 ?1 ?/ J5 S. g& Z: ~; |; y 媒体报道说,方励在资金链断裂时,不惜卖房租房住,这种排除万难都要做成一件事的决心和举动,无疑是非凡的。耗费8年时间走访300多个亲历者家庭及他们的后代,抢救性地拍摄到3位仅存的亲历者,利用专业勘探技术找到82年前沉船的准确位置,更正了经纬度坐标,带领失去亲人的英军后代在沉船位置上方30米的海面举行告别仪式……做出上述举动,导演和纪录片团队毫无私利,只为接力当年中国渔民救助被困英俘的朴素人道主义精神。
! f% }; O9 d8 y1 {8 w8 g 828位战俘或被淹死,或被日军射杀,或被封困在船舱中未能逃生。影片通过海量搜集的人证、物证,抽丝剥茧,一点一滴串联起历史细节,揭秘里斯本丸从被鱼雷击中到沉没的25个小时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告慰亡灵,替受害者发声,让沉没的历史不再沉默。被伟大的好奇心驱使去做一件利他的事,这样的人光芒万丈。
5 V. Y: C) U6 J8 x 科学与艺术赋能影像叙事
7 g' X* W9 p7 E7 @( z2 p- T 纪录片作为一种影像媒介,和其他文艺门类一样,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表达规律,触达受众的心理诉求。电影工业分工非常细致,单看片尾字幕都能了解电影工种多达上百个,涉及上千人。文章有字、词、句等阶梯层级和结构关系,学习一门语言的语法就是学习它的规律。电影也有它的语法,即视听语言。
$ @) H' q* p( S. f; p 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里,中学音乐课是从物理知识开始讲起的,这是音乐的底层逻辑。因为了解发声原理、学习声音震动的规律,才能从区分人声、音乐、音响,才能从根本上理解旋律、节奏这些乐理知识。这也是做配乐、音效,以及电影视听语言设计最基础的部分。 ! b% S2 O4 P* I+ }( b/ L& s0 K) n& p
方励是理工科专业背景,并非电影科班出身,但却比很多电影人还会拍电影,原因就是他懂得电影的语法——视听语言的规律。他做海洋测绘、地球物理科考勘探这部分已足够让人叹服,用声呐探测并成像,最终让幸存者的后代们通过这个画面,与82年前葬身海底的亲人们见面并告别。
8 w5 }) t5 e" p1 G4 |: o% l 这个仪式是整部电影的结尾和高潮段落,也是叙事的闭环,是无数历史文献纪录片和口述历史纪录片想做却做不到的情节设计。因为方励是科学家,他的声呐成像可视化手段完全打通艺术与科学的屏障,让我们看到科学与艺术合力下如何赋能影像叙事。
) @, G. |% w- @3 l3 X }/ b7 t 上世纪初,毕加索和爱因斯坦被科学史和艺术史研究者评价殊途同归,他们以各自相对独立又相似的范式探索、认知这个世界。今天,方励从地球物理学家的视角切入进行叙事,再次让人相信: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
. ~4 t; v0 g: E% U" u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镜头画面:1.飞跃国境翻山越岭的实地走访;2.沉船失事地的勘探测绘;3.历史研究者、当事人(幸存者、救援者)、知情者(幸存者后代)的访谈;4.史料物件展示;5.临终告别仪式;6.被鱼雷击中后到沉没前的25小时情景再现。其中,最难的是最后的情景再现。前面的5个部分,与传统媒体纪录片叙事并无二致。 2 I, P( c- B3 a# j; @1 v4 z; v
这部作品的影像真诚度和视听语言丰富度,体现在最后的情景再现设计。方励在新闻采访中提到了片中关键的战争场面、沉船25小时的动画处理——为什么人物是静止的,而镜头是运动的。这个技术考量和动画实验,就用将近一年半时间。 ' Q7 D3 |# k9 S @, L- O
情景再现的重点,是战争历史现场的氛围营造,所有这些动画场面的拟声制作极为专业。从机械声(炮弹、枪击、撞击)到自然声(海浪、狂风),再到船舱里的人声(怒喊、哀鸣、对话和濒死时刻的歌唱),数十条音轨创作最终还原了历史的场景。 0 X H( e0 W) ^1 _" m, k3 D
影片叙事以第一人称视角代入却丝毫不煽情,情感节制,哀而不伤。问题驱动,情节饱满,叙事线索清晰,所有采访都在传递文艺作品的永恒价值: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尤其在战争主题下的交织、隐忍、牺牲、毁灭。片中亲历者的后代们,多次提到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对他们的家人造成了永久的伤害,战争对人的摧残展现得淋漓尽致。
d8 Z2 a* V+ Y6 M# ?# L$ t! d 方励有着多年电影制片、编剧经验,这次他选择了自己出镜讲述历史,这是一种超凡的使命感驱使,这是宝贵的创作初心,标志着普通人以非凡的勇气主动进入时代叙事。 $ z) A, M1 ?, o% p/ I6 K
方励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发生在家门口的事件,我们的先辈是见证者、参与者、救助者,所以,这段历史自然应该由中国人来讲述。但《里斯本丸沉没》并没有把叙事的重心放在中国渔民的义举上,而是以多元的视角去追问历史,讲述了一个立体生动、跨越民族与时空、能引发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的故事。 8 { j; B" k( j O- i* S
20世纪后半叶,后现代历史叙事从史学研究进入纪录片创作的视野。同时,口述历史纪录片、自我反射式纪录片、动画纪录片、私纪录片等方式也反哺史学研究和历史叙事,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带来学界和业界的跨界合作与交流。 a; ~ H, x) O+ L! e5 u: v
20世纪90年代,DV开始盛行。千禧年后,智能手机开始普及。普通人用影像书写家族史,为时代画像,为历史留影,已然成为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反思战争和灾难的纪录片数不胜数,主题大都一望即知,但《里斯本丸沉没》却让我们看到崭新的电影叙事范本以及个体纵身跃入历史叙事的可能性。 . d( J- a2 j) u
方励书写的不只是二战里斯本丸号的历史,他书写了中国百姓在二战中的大爱与英勇,书写了以中英为代表的二战同盟国之间可歌可泣的民间真情,为我们率先垂范历史的鸿篇巨制中如何注入普通人的时代注脚。 / l" B. T; m% f$ q* L1 ?# j, l# F
6 b3 u/ `+ A5 u
- 评论四川 - # n1 `3 Y0 Y9 L& c; ]0 ~/ D
集合四川文艺评论力量,评论川军的网上家园 " g# {, {, [) `' g4 i. K* U
* I$ F, y1 N+ N) O- C8 A) D. K 微信公众号 7 I! \1 H8 Q) U- t5 S5 H
pinglunsc 3 D+ S9 d5 ? F5 K4 U$ b* d
& h) n/ v* ]7 A2 }1 P Y! m! o0 Q3 J# v3 F! J+ ], M$ Q# X1 g- a' G
?6 n$ \" l5 N$ N4 ]: X u8 d
: t" e9 ^' I) @8 n
+ }$ H- ~+ B/ U-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