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O; F) X5 m1 N; R$ d. q 
: q' l9 M# q q 第697期
% m4 K9 w k. k* v: e# K- t+ X0 o “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近海、河口水体中海洋微塑料含量浓度为中等偏低水平。”7月8日,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海洋微塑料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教授公布了他们的最新研究结果,这与2015年美国得出的研究结果“中国塑料入海量全球最多”差异较大。 / w. u( T9 H5 y0 U6 L
与美国研究结果大相径庭
( N+ ]5 q; `! a3 n 2016年,国家海洋部门在我国沿海水域监测海洋微塑料的分布状况。监测结果表明,中国东部近海表层水中微塑料的平均密度约为每立方米0.29个。这一次,李道季团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 f" m& e7 X% j8 g% Y- f( h
“打个比方,每立方米0.29个,就相当于在一个40平方米、4米高的房子里,只有40多个微塑料颗粒。”李道季告诉记者。 ! Y; N9 u- Y) G. p$ w# D" q6 }
根据2016年国家海洋部门的监测结果,长江口附近微塑料最高密度为每立方米2.35个。海滩上的微塑料密度介于每平方米100个~1200个之间。 0 D6 w- V" ^( e! ~( D) z3 C# P/ X
李道季团队分析了从海滩收集的海洋塑料颗粒,“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这些塑料颗粒中的多氯联苯浓度不高,低于世界中等水平。”多氯联苯是一种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的人工合成有机物。
7 s- H1 n6 B7 r: k% K5 O2 d" Q 李道季团队还研究了塑料垃圾入海量。研究采用物质流分析法,建立了中国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年输出量的估算模型。根据该团队建立的模型计算结果,每年中国向海洋输入的塑料垃圾量约为几十万吨。
. B3 @/ {! M& } O- q4 c “通过将模型计算出的塑料垃圾量与真值比较,模型结果与统计值相差小于8%,模型能够较准确预测中国每年产生的塑料垃圾量。”李道季说。 $ ?/ d% h' o; }; l$ x
2015年,美国佐治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估算了全球192个国家和地区生活在距离海岸50公里内的人口排放的塑料垃圾,前五大排放国都在亚洲,其中,中国最多,2010年排入海洋的塑料垃圾量为132万吨~353万吨。 ! q+ _$ u- X# ?9 ~2 ?5 e( _
但李道季和国际上很多科学家都认为这个数字并不准确。李道季说,美国的研究模型假设很多并不适用于中国。比如,这一模型假设是基于固体废弃物、人口和经济状况,通过研究区域无管控塑料垃圾量,推测直接排入海洋的量,其中使用了美国河流中微塑料与大块塑料垃圾的比例,等等,但这些并不适于中国。
% b: B l! J* z$ a! Q6 s3 L6 @ 李道季的团队近期将发布最新研究成果,这将为中国入海塑料垃圾管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
2 C9 o/ t& R& U 中国微塑料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 r8 P( u5 V: w/ o2 J8 S) v
2013年,中国开始对海洋微塑料进行科学研究。“当时国际上刚刚兴起研究热潮。”李道季说。 % a3 Y1 u+ [4 o
近年来,一场从近海到大洋再到极地的微塑料监测在中国陆续展开。2015年~2017年,科学技术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经支持了20多个与海洋微塑料相关的研究项目。目前,中国已有30多个研究单位正在开展水体、生物体、沉积物、大气、食品等微塑料污染研究。
7 q$ L: o! z5 L$ J5 {! [ 李道季所在的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最早开始海洋微塑料研究的学术机构之一,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中国第一篇海洋微塑料研究论文。2015年底,华东师范大学海洋塑料研究中心成立。
- R' y% }) M( i8 ~ 2016年,国家海洋局启动了涵盖水体、海底、海滩和生物体微塑料监测工作。2017年,监测调查工作拓展至南北极和深海大洋,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成立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研究中心。
; G* D9 E. ], A; M& g8 T/ a0 ` 2017年初,李道季领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微塑料监测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技术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 o. a' d& q" ?- t
2018年,“向阳红01”船率先针对中国近海、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及南极区域开展大尺度范围的微塑料调查。 8 U: E2 ?; S1 |, g
中国关于微塑料的研究快速推进。李道季说:“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已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 W+ o9 r8 @: O6 n' P
中国科学家率先发布了长江口及邻近东海和沿岸河口微塑料的空间分布,之后有学者陆续发布在华南几个海湾、海滩,以及长江流域的微塑料浓度。“迄今为止,中国的海洋微塑料相关研究已经涵盖了可能的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各种生境的微塑料丰度、分析方法、生物累积、毒性效应、微生物降解,以及微塑料的污染控制和管理等。”李道季说。
' h2 Q* w& x: F G: t& U/ x( P 呼唤全球合作全民参与
5 u5 y7 B2 T' Y/ O9 @ 一面是如火如荼,一面是忧心忡忡。 3 S, ~8 | C+ @' _, ~
“令我们惊讶的是,目前全球对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来源、运输路径、归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认识还严重不足,研究方法至今没有统一和标准化,并且应对这种新的海洋环境威胁的研究努力和措施在全球不同区域存在较大差异。”李道季说。 0 o* l5 Y) }' u9 E. p
目前,国际上对海洋微塑料问题关注最多的是欧美、日本、韩国、中国等国家和地区,但总体来说,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李道季对此不无忧虑,“而且,由于媒体尤其一些新媒体对相关信息的传播不严谨,已经造成了某些误导,甚至可能产生恐慌。”
9 B/ w2 h- z1 t! ]1 j 李道季举例说,东海每立方米的海水中平均含有大约0.17个微塑料颗粒。从数字表面上看来,衣物在空中抖落的细纤维、瓶装矿泉水中含有的微塑料微粒都比海水中多得多。当然衣物纤维和其他微塑料性质还是不一样的,对环境影响的意义不同。而且,虽然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以通过水产品等进入人类体内,但其健康风险还未见证实。
" Z @' h! K( V" `2 L$ ] 李道季呼吁:“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具体包括:建立全球统一的海洋微塑料研究监测、分析和鉴定方法,研究确定全球入海河流和河岸系统的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通量;深入开展从河流到河口、深海、极地等的海洋微塑料的调查、输运及生命周期的研究;注重不同环境浓度水平的海洋微塑料毒理学效应研究,评估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的风险与影响。“当前,尤其亟待推动国际社会协调一致的计划和行动,研究制定各类政策、法规和技术等,堵截和消减塑料垃圾和微塑料进入海洋的途径。”李道季说。 7 f# l9 n2 u- V) ^$ H
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美丽乡村建设,“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等生态文明建设,相信未来中国入海塑料垃圾的数量将大幅度减少。“更为重要的是,要研究建立完善的海洋环境教育体系,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激发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李道季说。
, c& {; v& U X6 e4 V 抵制海洋微塑料污染,无疑将是一场全球、全民战争。 8 a. X+ d9 y* a) P& F: \$ w
来源:中国海洋报 作者:赵婧 图片来自网络 - w9 ^! }# `/ H/ }
智汇海洋 定位于中国海洋智库核心媒体,整合推送海洋资讯、传播海洋学术成果。
1 K# E4 _; D' N! A 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本公众号的观点和立场,信息来源于已公开的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公众号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和媒体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在公众号留言,确认后立即删除内容。
0 U+ G' i4 z6 i/ r) ?9 N/ l5 t7 m 
; e) G, D! Y. i% T5 z3 X: P; @5 h2 j2 ?( L( Y9 {0 j7 i" w
6 W7 w5 S9 b4 Y8 ^9 r8 a5 e2 y! o% s8 ^. e: w# l8 e
1 L- M0 y. O2 N%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