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w1 w" u! t+ R/ r( L

) p. q; l: D( u, C6 P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自然资源部编制完成《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于6月8日正式发布。这是自然资源部首次发布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
5 y7 @7 k: D' D4 o$ z q, B+ b
《公报》显示,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局部海域有所改善,典型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十年来,我国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盐度、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酸碱度、化学需氧量浓度总体稳定,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波动下降。近五年来,近岸海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总体保持稳定。重点监测的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河口和海湾生态状况基本稳定,海岛生态状况稳中有升。
3 A( r( _7 x) E. z, B 《公报》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海洋生态灾害和问题,受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等因素影响,2023年我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72毫米,处于有观测记录以来高位,海岸侵蚀在局部区域较重,夏季近海表层水温较常年偏高0.8℃。赤潮发现次数较近十年平均值有所减少,浒苔绿潮、河口低氧等生态灾害和生态问题仍然存在。
( X# o3 `! H8 ~8 l- P8 V 自然资源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国海洋观测监测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集海洋站、雷达、浮标、船舶、无人机、卫星遥感于一体的“陆海空天”综合观测监测网。监测要素涵盖海洋生物、水文气象、水体环境、沉积环境,监测区域以近岸海域为重点,覆盖我国管辖海域,重点关注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以及生态灾害高风险区。这些工作是编制发布本次《公报》的基础。《公报》反映了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阶段性成效,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压力日益增加,为进一步守住海洋生态安全边界和底线,自然资源系统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3 I& ^6 X6 a5 A5 h8 r 一是优化海洋国土空间布局。探索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分类管理,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保护自然岸线,建立健全自然岸线管控制度。
: B5 ?3 h$ k% u- \! r5 c j
二是强化海洋开发利用管理。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积极拓展海洋利用空间,减缓近岸海域资源与生态压力,严格管控围填海,健全用海用岛监管体系,落实海域使用者生态用海责任。
g; \6 V, q1 p" ?4 G) f; q
三是完善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加快建设监测网络,提升卫星、无人机、原位在线等新型监测手段应用水平,发展生态状况评价和风险预警技术,不断丰富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产品。
四是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强化自然岸线、无居民海岛、重要滨海湿地、重要海洋生态廊道,以及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加强互花米草、浒苔绿潮等联防联治。强化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完善生态修复多元化投入机制。- b" _1 I2 d7 e% l' `/ ]

6 m* n( u; k3 O+ C& x4 b 
& {- C8 S+ D4 u

* X% H+ x9 ~' L; b, W) _" ^, l8 z
文 字
) |+ M7 O) S n: x H5制作
/ f. m, o: ?% S2 @; K0 H4 T9 i3 V
长图制作
8 ~. F7 ~, x0 q8 C! \* ^* r* } 新媒体编辑
% A W% O( a" W- N: X7 V1 |& x
|
- M; ~+ V1 \ g# z l i |
( z# V: c' }2 N8 K0 p( n |
# s% k3 S# q, @3 h; T; d- g
|
* G4 E/ Q, p6 S; V 赵 宁
8 y4 X2 s q' E 郑雅楠、宋梅
) q+ R$ D( y/ W; w3 M 郑雅楠
& O% t2 k% c3 _ 陈 平
" V \ c3 w8 u, f8 [4 P6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