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 u% N' I6 a" ]2 Q/ N: ] 沙蚕、蛤蜊、钩虾、螃蟹、海鞘、海蛇尾、海胆……6月8日“世界海洋日”前夕,记者在位于青岛附近海域的专业溢油应急处置指挥船“海巡0512”轮上看到,生态环境部门工作人员用箱式采泥器采集到多种海洋生物。 + C H# j0 h0 W
“这些海洋生物多数是清洁水体的‘指示种类’。它们的现身,说明我们所在的青岛附近海域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水平较高,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山东省青岛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崔文连说。
4 o, f' b8 b/ @: p1 `) v
) K. O6 S5 d1 a( L3 B 工作人员在“海巡0512”轮上收集样本。新华社记者张武岳 摄
6 Z# y) X" S- G3 o& E 在船上,工作人员还将现场采集到的水体样本等,放到模块化实验室中。他们在此可开展pH、溶解氧、石油类、重金属、营养盐、微塑料、新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多项指标的现场分析,及时掌握监测海域现场生态环境状况。 : o. q+ f& I, P, \6 a) B1 e
为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相关工作,可以在海事部门的专业应急船上开展?这与各方通力协作密不可分。2023年12月5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山东海事局在青岛签订海洋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将“海巡0512”作为载体,为共同参与海上污染防治监管、海洋环境应急监测、突发应急指挥等海上行动提供装备保障。
3 ]* V: T; O _( s' w, a+ A# H
$ u1 I) U' Z; C9 {2 X; c, a- j 工作人员在模块化实验室中做实验。新华社记者张武岳 摄 / p+ |9 ]6 g6 U r7 X9 H
“通过加装船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模块化实验室等,我们加强监视监测信息共享共治,实现了海洋环境监测与溢油清除能力的资源共享、高效融合。”山东海事局危管防污处处长崔昊旻介绍。 1 H$ k7 ]6 n" n8 a1 ~1 o
历经6个月,双方共同完成船载模块化监测实验室安装,尾部绞车、L型侧吊等监测采样辅助设施加装,救生安全装备和海上通信设备升级改造等工作。
% W: I- o- S8 r 如今的“海巡0512”轮,配备多通道CTD采水器、箱式采泥器、便携式全自动测油仪、有毒有害气体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水质多参数仪等设备,已经具备海洋水质、沉积物、挥发性有机气体、海洋生物多样性以及海洋新型污染物等要素的精确监测能力。
$ o4 x" U( k9 T% `" e% p4 a
, g( |3 g# A7 U, c8 d7 I “海巡0512”轮航拍照片。受访者供图
9 e0 Q2 w0 c1 Y" g h( p1 h% U “在监测船的共建协同机制下,应急处置过程中,生态环境监测部门能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模块化实验室中开展监测分析,迅速掌握海洋生态环境的实时状况,评估污染程度、扩散范围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为应急处置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崔文连说。(记者张武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3 ?$ Y# {3 s' V) c/ y
5 x$ ~2 S1 v* K9 g4 D+ E0 E/ p 责任编辑:
4 g' ?, t Y+ o; e+ D" P: ?; n$ n+ u: h% _
9 o, }! l; e* O) Q* J- c/ {9 B- ^6 [) H. ^0 @8 c5 G
4 ]2 [4 f8 _0 d; Q7 \"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