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F, X( ]& L. z5 K! A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慧仙
+ [9 r5 B6 X0 z O0 M 浙江舟山:潮流能发电站海中工作。 图源视觉中国
* @8 X( o3 R6 _1 J9 V% [5 b0 H 在舟山秀山岛东南海域的“喇叭口”,全球首座海洋潮流能发电站似一把巨大的“小提琴”。奔腾湍急的潮流穿过海中布放的密集叶片,推动水轮机飞速旋转,产生的电流通过海岛电站并入电网,清洁的绿色电能由此进入千家万户。
/ i) r0 Z2 x n& G8 v, y& q 这是由浙江省政协委员、省大型海洋潮流能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总工程师林东,带领团队研建的LHD海洋潮流能发电项目。从最初的106元/千瓦时到第四代度电1元/千瓦时,潮流能发电成本不断下降。截至今年10月,该电站已连续不间断发电并网运行6周年,累计发电并网总量530万千瓦时。 6 ?' Y; }. ~) n m$ t5 \% G. l
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是浙江大力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 8 }6 e+ z; I- S+ `; V* m" U8 R
11月28日,浙江省政协举行以“加大海洋科技创新力度,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专家协商会。
& Q, A! R7 K9 d% x; L% Q 会上,人才、经费、创新主体,成为政协委员和行业专家热议的三个高频词。 * `6 B- U. {1 [! o- _& X
人才培养足不足?
2 Z" A6 D& ] c0 z! I6 q 高校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在不少政协委员和高校学者看来,与当下丰富多元的海洋开发保护需求相比,现有海洋学科在门类设置和交叉融合等方面已显滞后。 }- D, T6 S+ N% a# z9 t
“我国直接以‘海洋’命名的两个一级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已远远不能满足建设国家海洋领域安全保障体系的急迫需求,也无法体现浙江海洋产业特色特点。”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瞿逢重说,海洋研究体现出交叉融合的趋势,这两个一级学科的学科内涵和知识结构仍延续了传统学科设置中单一研究领域的特点,无法很好地应对越来越多样化的海洋应用场景。 4 c) r9 P* t. P% z" I+ R" x! D. u4 S
瞿逢重提出,要围绕浙江海洋产业优势,谋划海洋学科领域,引导和推动省内有关高校设置各具特色的海洋信息交叉学科,为推动我国构建更加有利于海洋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提供浙江方案。 8 l! l. r* D* l$ @; X. R, o9 w3 w
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海洋大学副校长谢永和同样关注到了海洋基础前沿研究呈现出的新的时代特征。 8 y. ^7 E0 \& M3 l" l
“研究范式从模拟计算演变到虚拟仿真,从传统理论延伸到复杂性科学;同时,深海装备、数字港口等重大方向突破、重大成果产出无不依赖学科交叉融合。”谢永和说,浙江要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倍增,建设海洋强省,更需要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动海洋基础前沿理论研究。 ; Q! U! [) u1 Z3 f
大力实施“双一流196”工程和新一轮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分层推进涉海类学科建设;立项建设航海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等8个涉海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协商会现场,省教育厅总督学陈仁坚针对涉海类优势学科建设作了积极回应。 - w- r$ O9 N$ U' Q8 x
在他看来,浙江高校要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基础研究深厚、交叉平台广布的优势,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前沿科技发展为引领、以学校学科优势为基础,开展集成性、系统性的有组织科研攻关。
: D! u) g2 b8 d" f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建芳认为,科研院所往往比高校更了解实际的应用场景,比企业更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要更好发挥科研院所的作用。 / H( R$ o) D; i% _5 s, V, ]7 J
“建议探索建立在浙中央科研院所、涉海高校和有关单位的创新联盟,推动“研以致用”;同时,加强科研院所密集区域的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投入,为科研人员在浙落户解除后顾之忧。”陈建芳说。
& d1 J2 X' i8 J. s( v( N5 ^9 `1 V 科研经费够不够? 9 \& H9 X6 \2 k- E5 p! o9 n
“一线海洋科研人员普遍存在科研经费焦虑,大量精力投入到竞争性项目申请中,不利于深度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海洋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蒲吉斌抛出的这一话题,引发了现场不少政协委员对海洋领域科研经费的讨论。
; f$ o' n" g4 l! X. ? 不久前发布的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浙江研发经费投入达2416.8亿元,同比增长12%;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3.1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这是浙江历年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首次突破3%。 , x; h3 k; `3 q7 A! L+ Z8 _
浙江省政协委员、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吴红梅说,当前,科技支撑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但和先进省市相比,在海洋科研经费、海洋科研从业人员数量上仍有差距。
# B, F! a4 V X 科研体制改革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确实是海洋科技创新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研发经费保障机制建设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高能级科创平台提供非竞争性的稳定科研经费支持,尤其加强基础科研支持力度,保障科研人员聚焦主攻方向,突破海洋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实现颠覆性技术创新升级。”蒲吉斌说。 1 t0 y! P( u$ N$ i+ A
当前,为夯实科技基础、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浙江乃至全国都在积极探索基础研究资助新机制,通过完善科技计划体系、支持设立基金、鼓励社会捐赠等方式,加快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流向基础研究领域,基础研究经费稳步增长。
; ~$ y) a/ T( C& U$ P I5 p A2 a 创新主体动能强不强? 7 J; z2 o6 X7 \* i. b8 E; n
在海洋绿色科技创新中,“国家队”是“主力军”,院校机构、中小企业则是“生力军”。但在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这支“生力军”队伍建设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如申请海洋专项资金困难、研发方向不够明确、与高校科研院所粘合度不高等。
* l) L, l- F( K3 d4 d 浙江省政协委员、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行长邵斌就提到,因缺乏专业人才,银行对于轻资产、高投入、科技成果尚未完全转化的创新企业普遍存在“看不懂、吃不准、不敢投”等问题。
0 `3 x, R2 l( U8 T/ V; s$ n 他建议,可由政府部门牵头制定金融服务海洋科创领域相关指导意见,推动辖内银行与非银机构,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实现信息互通、资源互济和优势互补,全面提升涉海产业融资保障和风险保障水平。
- V% L3 U5 S, D+ W 近年来,浙江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洋企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率稳步增强,呈现多中心发展格局。如何更好引领企业创新方向,激发创新动力,成为省政协委员、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魏江重点关注的话题。
% K) H# n" \, y, ^5 [4 @% _$ A 魏江认为,运用好新型举国体制,以政策驱动需求的巨大市场,不失为一条破题路径。“通过国家和地方来创造市场需求,引导企业做好颠覆性创新,协同关键企业的力量制定行业标准,并结合政府采购、研发补贴、首台套政策等组合拳,为海洋企业提供技术试错和快速学习机会,由政府倡导的产业政策来拉动产品和技术的市场需求。” 1 @9 {! a% a" X7 ~ E) V
眺望未来,在浙江,海洋科技创新还大有可为。
/ D( k/ }+ t. u; a7 \# S! Y “转载请注明出处” $ {! i. x0 S' @2 p# N% F
! p- [! L% Q$ J9 ~: B. h+ H! f
$ B2 L, ~' c8 \8 u6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