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S7 z0 A8 c- S# x( y& L q 张正斌:我国海洋化学研究领域的先驱 7 ?- Q5 Y* K3 R: Q0 i! n3 z
张正斌(1935-2007),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83 年晋升为教授,1986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海洋化学博士点,任第一位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海洋大学化学研究所所长、化学化工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三所兼职研究员。1983 年 9-12 月任美国 Oregon 州立大学客座教授。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第一、二届海洋环境科学学科组评委员,《海洋与湖沼》、《青岛海洋大学学报》、《中国科学》等编委、编委会副主任,中国民盟杰出盟员。已出版 17 部专著,发表论文 280 多篇。
; X; |. L# N8 c+ ?+ d% V- U 图一:张正斌先生1935 年,张正斌出生在上海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童年的他天资聪颖,在学习上喜欢钻研且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异地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读书时,他受到傅鹰教授的人格影响,在化学研究上的潜能得到充分展现,成为当时北大化学系在国内一级刊物《科学通报》和《化学学报》上发表毕业论文的第一个人。1958 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内蒙古师范学院任教,同时参加大青山提铀研究工作。 2 ~" G+ j& ]6 x# {( y- Z: a
在内蒙古师范学院,张正斌发现学校实验设备不完善,就亲手搭建了大型仪器平台,组装成现有的实验室条件。除了教授《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课程之外,一己开设《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并进行《内蒙古贫铀矿提铀》系列研究,发表“溶液络合物稳定性”课题相关文章 30 多篇。
- @( A, O0 Y, Q4 }! }3 p0 J 1963 年 1 月,张正斌被调入全国重点院校——山东海洋学院(今中国海洋大学)任教。1964 年在《中国科学》上提出平均物理化学函数概念,应用极谱法测定了络合物逐级稳定常数和络离子的扩散系数,得到老一辈化学界教授的肯定。1965 年后相继参加了海水提重水、海水提铀和海水提钾等工作。1967 年作为国内海水提铀的主要参加者,经十年工作,从实验室研究到室外中试,最后提取出“铀饼”,受到教育部嘉奖,成果被列入 1978 年教育部科技局的《科技成果选篇》。1970 年到 1976 年,作为“教改”小分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到淄博齐鲁石化、新华制药厂等开展“开门办学”,积累了不少的生产实践经验,充实了以后的教学内容,对如何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式方法等打下了基础。同时从上述诸实践中,把传统的盐化工发展成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把传统的“蒸发(去水分)法”发展为一种新的“交换—吸附法”,并成功地应用于海水提铀、海水提钾、海水提碘等工作,在“键参数在海洋化学中的应用”方面发表8 篇论文。
+ L& |8 g) W, w7 l' K2 P 图二:张正斌先生和学生王炜为响应国家“海水提铀”号召,他承受文革“高潮”中写科研论文的“走白专道路”压力,和年复一年的酷暑严寒,在小麦岛不舍昼夜地按时通水取样,分析测定,积累大量正确可靠的数据,在《化学通报》上发表文章《电负性应用的新进展》等。张正斌夜以继日地研究、写作,在 1974 至 1976 年间,发表并提出了《海水中无机离子分级交换平衡理论》,获得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及省、市级的相应奖励,并在 1978 年越级晋升为副教授。 0 M! `1 y; Z1 Z. L6 s4 w" z
1978 年之后,张先生一直从事海洋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海洋物理化学和海洋界面化学,在我国开拓和建立了海洋物理化学和海洋界面化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推动了海洋化学的发展,被国内外誉为中国海洋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海水中液—固界面分级离子/配位子交换理论及其普遍等温式,通用于海洋液-固界面领域。提出的“海水中液—固界面交换吸附理论”,是国际上流行的三大液—固界面交换吸附理论之一,并是唯一可解释“台阶型”实验曲线的理论。在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科研环境下,体现出的还有张正斌和妻子刘莲生教授的相濡以沫。在 1982 年中国化学会成立 5 周年的学术报告会上系统汇报了张-刘理论及近十年长的实验验证工作,得到出席专家的一致肯定。此成果
1 n+ @2 B( |/ @. N5 \& i 获 1986 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 1987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 x, [* U) B5 G. `2 {* `& X
图三:海水中液—固界面交换吸附理论张正斌在海洋界面化学动力学研究上,提出液膜扩散理论,界面多层模式,提铀五步反应机理等,发表《海水中液-固界面液膜递进—分级交换的化学动力学理论》、《海水中化学过程介质效应》(199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3 等奖),《海洋界面化学》(2001 年中国高校科技进步奖 2 等奖)等成果。此外,在海水介质效应,海水中液—固界面三元络合物研究,海水微表层物理化学的系列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张正斌提出的微表层研究中的原位法和异位法,海 水微表层的多层理论模型,海水微表层中 Gibbs 吸附公式的“异常”,计算物质海—气通量的新方法,一氧化氮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等理论,是具有原创性的重要成果。
; U0 o" r+ V9 \% I 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张先生参加和主持了黄河口(中美、中法等)合作调查研究工作,主编出版了《黄河口的河口—海洋化学(英文版)》。在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的 15 年间,张正斌参加了关于南海、黄海、东海的海洋调查和研究,出版了《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化学过程研究》、《渤海和黄河口的河口/海洋化学》等专著,开创了我国的海洋微表层化学研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如《海-气界面海水微表层化学的多层模型》,《海水微表层的原位法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他与其它学者共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八五”重点基金“东海陆架边缘海洋通量研究”,在我国首次建立 DOC、DMS 等的测定方法和装置,首次用分形方法研究沉积物的交换吸附规律,指出东海是大气 CO2的“汇”。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9 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6 项,国家“六五”至“十五”攻关项目 3 项。发表论文 280 余篇,出版专著 17 部。其中,《海洋化学》一书是以我国海洋化学工作者和著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融入中国近海的海洋化学、具有我国特色的第一本海洋化学专门著述,介绍内容涉及海洋中液固界面理论、痕量元素和胶体等先进理论。《海洋物理化学》对于海洋界面化学、海洋络合作用和海水活度系数等做了清晰和深入的论述。
; T' G9 l( k" l0 R& y" l5 ^ 图四:张正斌主编《海洋化学》张正斌于 1983 年获国家教委批准晋升为教授。1983 年 9—12 月张先生在美国 Oregon 州立大学海洋系和放射中心进行科研合作的三个月期间,经常在实验室彻夜工作。通过这段时间大量的实验工作,写出了《界面分级离子/配位子交换理论及其应用理论》(英文版)专著,以及《海水中液-固界面分级离子/配位子交换理论》,这是张正斌先生于 1987 年获得第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主要内容之一。
8 v6 E* J( j! M- H S! q# v" | 1986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山东海洋学院海洋化学博士点,张正斌任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生 25 人。张正斌开设了多门硕士、博士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包括海洋物理化学,海洋化学等,讲授的化学海洋学和海洋化学分别被评为教育部“名牌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即使到了古稀之年,张正斌仍坚持走上讲台,亲自给本科生授课。由于张正斌在教学上的卓越成绩,于 2003 年获得教育部评选的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奖,该奖项要求评选者要在学术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积极主动承担本专科基础课教学任务,张正斌获得此奖项在海大师生心中可谓实至名归。 ) Z, d, V ?: i/ {, u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张正斌身体力行地为学生树立了楷模, 为中国海洋化学界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张正斌对学生的实验数据重现性、可靠性和真实性要求极为严格,对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相当关心,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科研实践活动的机会,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进行指导。张正斌培养的学生许多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科学界的学术带头人和有关单位的领导,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丛堦、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修林、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杨桂朋、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赵美训等。另外,孙铭、蔡卫君、孟晓光等都已经成为美国大学的终身教授。
( S0 ^2 v: p/ m, L; n 图五:张正斌先生在课堂1994 年张先生突发心肌梗塞,卧床三个半月,病情稍有好转,更加全力地投入到工作中,正常地指导研究生,且一直为本科生讲授教育部名牌课程《海洋化学》。1993-1994 年,组织学生进行两次南沙群岛的科考,获得南沙海底沉积物和海水的珍贵样品,后续研究发表《南沙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1996 年,财政部),《南沙群岛海区化学过程研究》(1997 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填补了国家的研究空白。同时,在 2002 年和 2004 年,张正斌先后赴美国乔治亚大学海洋科学系学术访问 2 个月,赴广东大亚湾现场实验,取得了大量创新性成果。
% s/ U c! v' {. A( @: y* j6 z 2007 年 4 月 10 日,张正斌因病在青岛逝世,享年 72 岁。 ( H+ c) j/ H7 K$ B- m$ R5 i" ?
参考文献
8 h# `: b$ S8 v [1] 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正斌教授[R].2005.08.23.
/ N; C: g" Z K% h' R5 _ [2] 李贺,赵新安.海洋化学的探索者——记中国海洋大学博导“国家级教学名师”张正斌教授[J].现代教育,2004(9):10-12.
3 z$ z) k4 a, n! P) k4 K. M [3] 冯文波.纪念张正斌教授诞辰八十周年座谈会举行[R].中国海洋大学报,2015,01. ; v/ O O( [7 d
[4]杨频.我与《化学通报》[J].化学通报,1984(05):1-2. # @# q9 \0 o2 { g' W8 R$ a
[5] 王修林,于志刚,杨桂朋,等.音容宛在,师恩永存——深切缅怀我们的恩师张正斌先生[R].中国海洋大学报,2007,1507(01).
' y8 i; f' y! n" N8 ^% Z8 t [ [6] 林庆礼.《海洋化学》评介[J].海洋通报,1984(01):112.
2 M' s- A+ H% v% ^ [7] 刘莉蕾.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化学体系——《海洋化学原理和应用》简介[J].海洋工程,2000(01):28.[8] 顾宏堪.《海洋物理化学》专著问世[J].海洋与湖沼,1990,21(03):297.
8 w+ | R2 U' a8 W [9] 姬实,陈鹏.勇猛精进的人生之旅——追记张正斌先生[J].中国海洋大学报,2007,1507(03). # }! I: z- D2 \
[10] 深切怀念张正斌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报,2007,1507(02). 8 l& a5 c& |) ?) y7 M: B* {- y
[11] 相湛昌.与张正斌先生的一段师生缘[J].中国海洋大学报, 2007,1508(04).
4 F% J- i/ d* M* e9 x# F' R) L [12] 杨文鹤.张正斌[R].中国海洋年鉴,1991-1993:488.
# o8 k( E- [9 F! P2 ]9 k; g [13] 孙志辉.张正斌入选全国“教学名师”[R].中国海洋年鉴,2004:548.
4 Y2 @8 m: p& ?( E [14] 宋文红,杜军华,王晓东.海大人,仅有“海味”是不够的——访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张正斌教授[J].中国海洋大学报,2006,1492(03).
1 }; G' M. r3 W7 ? [15] 马媛,尹航.蔡卫君:张正斌老师教我多问“为什么”[J].中国海洋大学报,2014,(02).
: a# `1 A4 E; @% F2 p( H' N 2021年5月25日于中国海洋大学
|. a* T: {' ^9 X2 n5 v1 q4 {- k8 Y2 a
2 T$ n9 _# n# o2 N6 e4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