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国土生态保护修复青年学者论坛专家观点集锦 - 沿海生态系统管理实践

[复制链接]
扫码关注# t) W P6 R$ G: n; J) X

6月29日,由自然资源部海岸带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的主题为“沿海国土生态保护修复”青年学者论坛在南京顺利召开。论坛邀请自然资源行业青年学者参加,旨在促进青年相互交流,现将与会专家观点进行整理,以期能够为沿海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3 }& D5 h" g5 u( B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学科前沿

0 C$ Y. U& c" \4 @

彭建

$ v9 Z$ o) S- u0 W/ R' g: B2 B- R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0 h8 l* R* J+ S, ~% n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本质是协调不平衡的人地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提出了谋求人与自然互惠的新思路,其所倡导的修复理念、途径与措施,对提升我国国土空间治理能力,保障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C9 Y6 U7 d+ O3 a" `2 T+ t @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其本质是修复不平衡的人地关系,恢复已退化或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NbS兼顾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所遵循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思想和“坚持自然恢复为主、避免过度人工干预”的综合治理思路不谋而合。从修复目标来看,NbS不仅是追求生态环境治理,而是要通过自然的可持续利用提升人类福祉;从修复途径来看,NbS并非是要回归自然,而是强调借鉴自然规律的系统化途径,注重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的耦合关联;从修复措施来看,NbS不是某一种特定的解决范式,而是协调人工干预与自然“做功”,因地制宜确定差异化修复模式。

5 O7 }' F v7 L( k

NbS集成了国际前沿生态系统管理方法,为各国应对全球性的社会挑战提供了全面系统且通俗易懂的概念框架与交流平台。将NbS融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不仅能够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还有利于与国际通行话语体系接轨,将中国的空间治理经验推广到全球。

' r5 ^# q. r R9 i: l1 z

长江-东海源汇体系对流域人类活动的快速响应

8 o# I+ h5 r1 t3 s6 q3 U5 l# l) c& C A8 T

高建华

$ @3 X& H7 E8 x, T$ A+ K9 e3 D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

: ^; b' ?: C2 F; k, U& S

海岸带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陆海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和国际地学前沿的关键研究区域。海岸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还是当今社会的人口密集区和经济重地,全球约50%的人口、60%的GDP和70%的大都市都分布在海岸带地区,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 P X! |$ u& E3 ^: s; F* ]' F: b

在人类活动影响不断加剧,以及全球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的背景下,海岸带灾害呈现加剧趋势。虽然IPCC给出的全球海面上升的幅度目前约为3mm/a,可能对海岸防护管理部门有麻痹效应,而实际上海平面变化是两极冰盖的系统行为,格陵兰冰盖就面临着系统崩溃、短时间融化的危险,未来海平面变化事件将会对河口海岸系统产生很大影响。人口集中引发了空间资源紧张,改变了海岸带原先的资源禀赋特征。社会财富的集中也使自然灾害的破坏加剧,如今同样强度的灾害可以造成数倍于原先的生命财产损失。上述事实均表明,海岸带系统正在发生系统状态转换,海岸带经济、社会系统的现有发展模式或已不可持续,面临转型升级,Future Earth Coasts据此提出要重绘海岸带蓝图。

' N' \7 Q( {- ~6 V* a _! \+ M

海岸系统的状态转换,意味着影响河口海岸系统行为和演化的各种因素的定义域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基于原有系统状态建立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可能已经失效,迫切需要了解河口海岸系统状态转换的特征、过程和机理,预测新状态下的演化趋势,以期为未来“海岸带蓝图重绘”提供确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路线图。这个问题与环境、资源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即,今后人类社会将对地貌演化、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海洋工程和海岸带管理等应用领域提出更高的要求,科学家群体迫切需要作出解答。

5 E1 `' |: O! k# u' u

综合地质调查支撑江苏沿海规划建设 

9 A5 j/ n) A5 C- u" D

龚绪龙

# }9 r5 g1 \; D8 f! N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员级高工)

5 }, `+ j# ]5 V1 ^( j% d% k

江苏沿海地区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两大国家新战略的交汇点,区位优异,地质资源丰富,但同时地质环境复杂。为保障沿海大开发科学、安全、有序推进,201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原国土资源部共同投资部署了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工作。主要围绕空间布局、资源保障、环境安全三大任务,分五大专项13个课题进行综合部署,开展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沿海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地质数据和科学决策的依据。

! v! q0 }% L0 Q

通过研究,查明了江苏沿海区域地质结构与形成演化过程,摸清了江苏沿海土地与滩涂、地下空间等地质资源家底,并掌握了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现状,运用传统技术与新技术相结合,并采用先进的物联网数据传输技术,以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监测为主,兼顾地质资源监测,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发送,搭建数据展示平台,构建了江苏沿海地质资源环境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并建立了江苏沿海海陆一体化的成果发布与辅助决策系统,采用多源服务模式,集成多比例尺地质数据,实现了地质调查成果支撑政府决策的快速响应。

C3 t( n4 S# J

江苏沿海综合地质调查研究,对城镇空间布局与开发、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以及土地、滩涂岸线资源开发与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

1 Z( q+ S! T5 W" g

海岸带盐沼保护修复与防灾减灾协同增效的思考

* g) ?7 ~2 |" ] R

罗锋

; o* Y A8 `6 T1 L. r3 E

(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副教授)

+ _' ^/ k3 r1 v& R5 u

发挥海岸带生态系统减灾功能,提升人工防护工程生态化水平,构建海岸带生态与减灾功能协同增效的海岸带综合防护体系,是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的核心。

1 i. z3 @/ C! u% T

海岸带盐沼在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水质净化、固存蓝碳、防止海岸带侵蚀、提高海岸带防护能力、节约海岸带防护成本、防灾减灾以及美化海岸带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极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由于人为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盐沼退化不仅造成生态价值的损失,海岸防护作用也随着减弱,导致沿海地区的居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受到更加严重的威胁。

- V5 @) a# d7 i/ |5 p: Z2 e9 l k

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是2018年10月10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确定的九大工程之一,针对海岸带盐沼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工程陆续开展。如何保护修复,发挥生态与减灾功能协同增效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需要多领域学者共同的研究与努力。目前国内可借鉴成功案例不多,想要成功开展海岸带盐沼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并不容易。探索适合的保护修复技术方法,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与评价体系尤为关键。海岸带盐沼生态保护修复应与海岸带防护有机结合、协同增效,未来的修复工程应基于修复减灾结合的思路,增强海岸带的韧性与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合适的保护修复效果评估指标,重视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开展更多有关生境演变和生态恢复的长期研究,在理论研究方向上侧重于学科交叉。以恢复水动力机制为核心,因地制宜的在海岸带盐沼保护修复区实施疏通重构潮沟、增设潮汐通道、调整局部高程和控制蓄留水体,人工修复和自然演替相结合,进行海岸带盐沼保护修复的同时,形成一定的辐射宽度缓冲带,实现海岸带减灾功能与生态修复协同增效。

9 R, I% R7 H6 |9 R* q6 s6 [

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保护路径思考

/ [ U% J7 O- W( [. J3 o

许艳

$ G% C. W7 w4 D+ `# J5 F1 D k

(苏州科技大学地理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讲师)

! U1 ^* t/ z8 a' {, J

沿海国土生态保护修复采用系统论思想,从社会-生态系统角度出发,以土地为重要抓手,坚持绿色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贡献国家实现“双碳”目标,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陆海统筹发展,充分挖掘地域资源,建设沿海现代农业基地,合理开展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沿海文旅产业,加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农业经营主体与企业家,完善生态利益调节机制,保护千里海岸线,建设江苏美丽沿海。

1 Q- y' h/ N0 e, z" c" ~+ U

江苏沿海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域,拥有约1045km的海岸线和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地区还是颇具特点的区域,有我国近代第一城南通、我国唯一的海盐文化之都盐城,以及美丽海港城市连云港。江苏沿海地区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地形优势,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土地比例约为6:2:2。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热点分布在中心城区与海岸带地区,除了连云港外,盐城和南通的经济发展中心仍然位于内陆区域,海岸带地区小城镇增长极建设亟需加强。

D) d3 A# R# y- @! B

建国以后,江苏省即开启了滩涂围垦大型工程,为国家粮食安全做了很大的贡献,2018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沿海地区逐步实施退渔还湿等生态工程。已围垦区域已开垦新增了大量耕地资源,土壤质量经历了“急剧提高-相对稳定-持续提高”的过程,滩涂土壤在质量提升上仍有很大的潜力。海岸带地区农户农业收入要高于内陆农户,同时耕地利用意愿比如扩大耕地规模、改变种植结构等强烈。受到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影响,沿海大量农业人口外流,耕地资源经营主体也呈现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以及农民合作社等多种形式。新型经营主体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然而农民合作社由于缺乏农业能人,仍需加强培育,促进该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从生态安全角度,滩涂围垦后由于开发方式不同,总体生态安全水平所有提升,垦区生态安全经历了“幼年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在未来国土空间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土地隐性形态管理,促进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水平的提升。

2 o3 W4 V7 q: X& p. _1 `

双碳目标约束下江苏省海岸带生态系统碳增汇思考

1 b, d2 G0 s* e8 ?

张欢

1 d8 k. q+ C& w1 h* u

(南京师范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 {/ Z; A9 q! Z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具有高效的固碳能力,在生态修复/保护优先的基础上,增加海岸带生态系统碳汇效应是支撑我国碳中和的重要手段。然而,滩涂围垦、资源过度利用、水体污染等高强度人为活动加剧了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针对当前严峻的环境问题,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规范人为活动,有效落实生态保护与修复,在保障沿海区域绿色发展的同时,实现海岸带生态系统修复/保护与碳增汇协同效应。

* y" h: }- ^3 C( }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与深化,如何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通过技术革新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成为学术界和相关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包括减排(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增汇(增加二氧化碳吸收),在尽可能减排的同时应大力发展“碳负排(增汇)”技术和路径、落实切实可行的负排放方案,为碳中和国家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 o- l: ?5 z/ N; W5 F. [

海洋蓝碳是影响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碳库,增强海洋碳汇效应可显著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海岸带蓝碳作为海洋蓝碳的重要分支(其面积约为全球海洋面积的0.2%,但其沉积物埋藏的碳约占全部海洋沉积物碳储量的50%),不但在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还被认为是全球关键的气候调节器。我国海岸带面临着诸多问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仍然突出,保护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完整性、降低人为参与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则成为海岸带综合治理与修复的重要内容。滩涂围垦并不能实现碳增汇效应,还带来了诸如面源污染、重金属富集等环境问题,从这方面讲,应该恢复滨海湿地生态服务功能,遏制由滩涂围垦导致的滨海湿地急剧减少。为发挥海岸带蓝碳潜力,在加强海岸带保护与修复的同时,提出不同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的关键途径并制定保障政策,实现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碳增汇协同效应,为碳中和目标充分发挥我国海岸带的固碳优势。

3 n& Z) e" f2 P : q& C) H; W3 {# a. ?$ T$ L1 m1 D! z7 ]- V/ F; e- ^! ^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伪丶笑
活跃在4 天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