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 _& I' B4 i' g* h | : e+ n" ^) [9 d! \3 h* C
% [" D2 j4 e7 G5 R4 u: e9 {7 F: H
# n1 y; F4 t0 U' G + t4 }2 @5 G( T1 u5 y9 q7 m7 s
青岛新闻网11月25日讯(记者 陈志伟)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因其外观像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
" Y+ c' J) n9 i3 f
2 f2 B# U q) ^$ Y+ \2 r
( K' \4 d7 l( |6 q# t 可燃冰如何开采、开采难在何处?近日,青岛新闻网记者随“见证蓝谷”媒体大v行采访团一起走进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揭开可燃冰的神秘面纱。
) Z- @6 b) }& X' K: v4 h & w) @ D, e. x* k' z/ `
+ l8 n. [$ z) s3 E
/ c! x( k: s- e
8 _6 N; B: Y: t7 A
P$ T( S% n* h4 S5 m1 V 据介绍,对可燃冰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1年,这一年我国第一个从事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模拟研究的实验室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建成。当年该实验室成功合成天然气水合物并点燃。2017年,我国在南海神狐海域首次试采可燃冰成功。 & s' z$ o1 k3 h0 _- y6 G' ]% m! {2 P& `
, y0 |) z, k2 P/ Q* g , W5 X# o* k3 e8 a8 b/ ~* ^
在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中,记者见到了一种来自深海的馈赠——可燃冰。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和水在高压和低温下形成的结晶固体物质,被认为是石油和天然气的替代能源。“外形长得像冰块,‘住’在实验室零下196℃的液氮罐中,它由天然气和水结晶而成,却能释放巨大的能量。”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彦龙博士介绍,标准状况下一立方米可燃冰中储存的气体体积约为150-164立方米,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远小于煤和石油。 ) K; B: w9 Y" r5 _# T7 N
8 l, B& y# \* Y5 o/ |! E
0 j+ x3 e. Y( X1 I
1 P3 \* Q( w) K8 _! C' H0 e# G
: M( R% ~& W* \/ M7 { * v/ i3 `* S. g4 t* x5 ^, V3 v, ?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始建于2000年,比国家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项目的实施还稍微早一些。2012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被正式批准建设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经过多年的发展,实验室自主研发了一批水合物模拟实验装置,最早在国内人工合成了可燃冰。此外,实验室在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研究、微观测试、资源勘查,以及试采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效服务于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成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科技领域重要力量。
9 T% T, _7 ?) b- U$ ~! z$ N y ) h1 b! v8 m$ U
) v4 \; {0 p- ?7 s9 a- h3 i. `+ ?
4 J1 e4 ^* }$ `9 w 4 G* N9 E( T) A( o+ ~, i6 {
; J, e% f; |# p+ a! v6 `2 { “实验室先后承担各类天然气水合物项目60余项,近5年来,实验室自主研发各类水合物模拟实验装置30余套,获国家授权专利120余项、国际专利1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部,部分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初具规模。”李彦龙介绍,今年以来,实验室团队着力构建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工程地质学研究体系,在重点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实验模拟、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初步形成了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工程地质学学科的基本构架。 9 j* M& G5 y7 ]: Q$ P
r, r" a6 {. E6 O$ X9 X4 ~ , ^4 v; |3 A5 G& d% |
下一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集中力量加强自身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继续深耕发展和完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成藏与开采理论,解决资源勘查、开发领域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引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与环境研究的创新发展,建设国际一流的天然气水合物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技术与人才支撑。 + b% l0 o5 o" o5 k0 t; h
" p. ?6 H( T! q& J d$ ?
8 F* _$ W2 z( U$ d3 Q7 k
1 Y% I3 d; w6 @ \- B2 `6 m4 n
2 O# m3 h2 r* a/ m7 x- C
5 Q; U" W2 S/ [' `
目前,青岛蓝谷已集聚“国字号”涉海科研平台、高等院校50余家,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达到70余个,市场主体突破6000家。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青岛)、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等一大批院所、高校正在为蓝谷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 C! G r! J0 Q
( Q" I, R* B* x* @. n
' F$ A4 M$ a" m( E7 d) K: ` 举报/反馈 2 v% ?7 x- P! P/ s
6 X2 V0 y5 T+ c! h' g
5 x% u* H, y6 E8 w0 V
0 L/ E* u, m* n+ g8 T#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