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碳:应对气候变化的海洋方案 - 沿海气候变化适应计划

[复制链接]
& _3 i2 J3 h' E7 R U
- o5 ~4 ]7 t d' F7 v

红树林

: t# @" A" `/ a% I; F
6 U" r( i! R/ a; S0 z+ u
: H6 |. F S) `

滨海盐沼

4 R1 H/ Z3 l) k! f
8 p' G" C. e6 Y% S5 O1 ?- n) @
: O0 U$ L' H5 R! F, @2 T! Z8 Z2 k

海草床 自然资源部南海局供图

+ h: Z* E# `' W) ]! ~$ H" q9 \
9 q- f( {: g# a4 }( X7 l% C

  郭治明

7 G {4 }0 z# C1 x- m# j( V5 e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日益显现。而这一切,主要源于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的增加。

; i- a5 {2 D1 j& W" [2 y* B& T

  海洋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每年可清除30%以上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则被称为蓝碳。

8 I' Y- Q5 J$ w. F/ V2 n# `5 U

  今年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如何发挥蓝碳的作用?滨海蓝碳生态系统有哪些?我们能为蓝碳做什么?这些问题需要公众深入了解。

; b7 J) \" y* e. i8 V3 l6 a! Y- |

“小身板”有大储量

1 g9 d3 S( O! B1 U/ ~

  蓝碳的概念来源于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联合发布的《蓝碳: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评估报告》,特指那些固定在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碳。而这些能够固碳、储碳的滨海生态系统就是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它们中的代表——红树林、海草床和滨海盐沼并称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

3 Q0 j7 O( }+ Z

  那么,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到底有何“超能力”?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作为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能够捕获和储存大量的碳,具有极高的固碳效率。虽然这三类生态系统的覆盖面积不到海床的0.5%,植物生物量只占陆地植物生物量的0.05%,但其碳储量却高达海洋碳储量的50%以上,甚至可能高达71%。

% s5 g& f# ]' C& L1 M) \! C) ?2 G

  据统计,包括河口和近海陆架在内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年碳埋藏量为2.376亿吨碳,远高于深海的碳埋藏速率;这些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的碳埋藏速率分别是陆地温带林、热带林和北方林的4.5、3.0和4.8倍。例如,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片面积仅为0.25平方公里的滨海盐沼湿地的年碳埋藏量就相当于燃烧2.8万升汽油排放的二氧化碳,真可谓是“小身板”有大储量。

' |( J3 K- ^, v/ B f7 C5 T) E

  具体而言,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碳储存在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的土壤、地上活生物质(叶、枝、干)、地下活生物质(根)和非活体生物质(如凋落物和枯死木)中。与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的碳一样,蓝碳也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几年到几十年)被植物活体固定下来的碳。

1 P6 j1 z' y/ e5 M' [( \2 z0 _

  与陆地生态系统存在碳饱和现象不同的是,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土壤中固定的碳可大范围且长时间埋藏,因此形成巨大的碳储量。

1 a( n, w7 R7 H2 E

  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差异还表现在潜在的土壤碳累积上:陆地土壤富含氧气,能够使好氧微生物将土壤中的碳氧化并返还大气中;滨海蓝碳生态系统饱和的土壤水环境使土壤保持厌氧状态,进而保持着垂直方向上的储碳。

5 h+ X i3 l5 j" d8 P

  例如,西班牙利加特港海湾的大洋波喜荡海草床和巴西境内有6000年历史的、十几米厚的红树林沉积物,都是巨大的沉积物碳库。

' Q' P* ^ A5 E1 E0 Z

  除了强大的固碳储碳的碳汇能力,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 U$ s" U) g* \1 C4 \* { d! g

  例如,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等滨海蓝碳生态系统通过减缓海岸侵蚀和保护岸线等方式来保护海岸带。在经历了2004年12月发生的印度洋海啸、2013年在菲律宾登陆的“海燕”台风等灾害后,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得到了各国广泛认可。

9 S7 k0 c i; U- M/ F+ F

  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不仅能调节水质,为鱼类和贝类提供重要栖息地,还是许多濒危和珍稀物种的栖息地,也是临近生态系统的养分来源,为重要的经济物种提供生存空间,具有生态旅游功能。

; D# C* T9 B1 x- L, N, h- E; t" s

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 i( n0 a9 ~; a3 m5 f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要想实现碳中和,仅靠减排难以完成。因此,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和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愈发显得举足轻重。

- N6 k ~% n3 _& @# V' q7 f

  我国作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这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国家之一,发展蓝碳的潜力巨大。

& _1 G' B. o9 {$ J' `" q

  我国海岸线绵长,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着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这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生境总面积范围在1738~3965平方公里。

, ^. z }/ ~0 ?- @) l/ o

  其中,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等地,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海草床主要分布在黄渤海区和南海区,总面积约231平方公里。滨海盐沼主要分布在辽河口、黄河口、长江口、闽江口等河口区域,总面积范围在1207~3434平方公里。

9 Q v. v: I h

  按全球平均值估算,我国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年碳汇量约为126.88万~307.74万吨二氧化碳。其中,红树林每年可埋藏27.16万吨二氧化碳,海草床每年可埋藏3.2万~5.7万吨二氧化碳,滨海盐沼每年可埋藏96.52万~274.88万吨二氧化碳,均具有巨大的固碳储碳潜能,是实现碳中和不可忽视的“中流砥柱”。

, o; W. }# H- M4 p D8 k9 r

  发展蓝碳经济,保护修复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等,有助于提升我国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减缓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促进我国海洋生态养护水平的提升和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 h( J, K0 m0 u7 A

保护势在必行

' f" B7 g5 l4 l

  当前,滨海蓝碳生态系统面临严峻挑战,以每年34万~98万公顷的速度遭受破坏。

% f3 s/ r, E; W# {! W

  据研究人员粗略估计,全球67%的红树林、35%的滨海盐沼和29%的海草床受到破坏。如果这一趋势加剧,100年后,30%~40%的滨海盐沼和海草床以及未受到妥善保护的红树林都会消失。

7 X+ m$ Z0 N. q* F; w, [! c& J

  多年来,各国为促进经济发展,致使许多滨海湿地植物被清除,湿地被排干或清淤,有些红树林变成了养殖池塘,排干的潮汐盐沼变为农业用地,海草床被清淤。沉积物暴露在大气或水体中,储存在沉积物中的碳和大气中的氧气结合形成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释放到大气和海洋之中。

/ F6 h4 G) K5 b3 _6 A; S# F

  由此可见,被严重破坏的滨海生态系统不仅失去了碳汇功能,甚至可能从碳汇变成碳源。此外,对滨海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水体污染等人类活动还会导致滨海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降低和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丧失。

; X* C7 V. j/ T. W* v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及其他重要功能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和重视,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投身研究和保护蓝碳及滨海蓝碳生态系统。

) V2 m8 Z8 q% ]; u& m+ P

  保护蓝碳生态系统,我们能做些什么?其实很简单。例如:不在海边乱丢垃圾、不把污水直接排放到大海、不随意挖捕贝壳和螃蟹、积极参加红树林种植等公益活动、积极参与保护蓝碳生态系统的科普讲座等,这些都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相信,千千万万的“绵薄之力”,必将汇聚成为保护蓝碳生态系统的磅礴动力,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6 w" J# d+ W& H* R- N3 ?4 R) b" }

  (本文得到了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项目部首席科学家张小全的支持)

, \; J: T# T) k3 [" p4 |( Y5 F" ?; u! G' b2 g5 ]" U6 @+ T & f, ^. T. l# o- |8 R$ a$ O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我当踏月色而来
活跃在7 天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