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 ]+ c7 e5 D7 e- U; @
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题:保护公海渔业资源 促进可持续利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负责人就公海休渔答记者问 0 i. l3 `0 `8 h: o9 X
新华社记者于文静
% k( G* q' w0 \. M 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公海鱿鱼资源养护促进我国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通知》要求,自7月1日起,我国在西南大西洋公海相关海域试行为期3个月的自主休渔。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负责人1日就相关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3 n3 l8 U# u! _6 r/ o( {
(小标题)鱿鱼资源年间波动日趋显著
. R) S. P( E; R* _ 问:此次休渔为何聚焦鱿鱼资源?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 x7 v0 B" M& h# q9 d' Y4 }
答:鱿鱼是我国远洋渔业单一品种产量最大的捕捞对象,我国是全球前列的公海鱿鱼生产国、市场国。由于气候变化等多方面原因,近年来包括东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在内的几大公海渔场,鱿鱼资源年间波动日趋显著,企业经营风险加大。经过广泛调研和专家论证,我们认为实行休渔是保护渔业资源,提高资源补充量和渔业效益的有效途径。此次休渔区域是根据专家研究,初步确定的鱿鱼主要产卵场。 ! C* `2 `& A. b4 x
我国远洋渔业一直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此次主动提出并自主实施休渔,是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治理的重要体现。我们愿意积极与有关沿海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共同制定并参与公海渔业资源养护的有关措施。
" K& O$ n. H0 ]7 ?( w' W0 [. }6 e (小标题)保护产卵群体 促进资源恢复
0 f: V5 J- I2 [7 h 问:为何首选西南大西洋公海作为自主休渔区域? ( _# k& ^! v8 ^, E
答:西南大西洋公海是我国主要的远洋鱿鱼渔场之一,目前该海域尚未有国际渔业组织管理。近年来,该渔场鱿鱼资源较不稳定。经过专家研究论证,结合我国远洋船队的生产经验,我们认为在7至9月对南纬32度至南纬44度、西经48度至西经60度之间的公海海域实施休渔,对保护鱿鱼产卵群体、恢复资源补充量能起到积极作用。 ! {, r) E8 D ]
作为试行,目前我国明确了两个休渔区域,除西南大西洋公海外,9至11月期间也将在东太平洋公海相关海域实施3个月的休渔,后续将根据资源监测和休渔效果评估情况,动态调整休渔时间和区域。 5 I+ u" L4 F. ~
(小标题)对违反休渔规定严厉处罚
0 |1 M- r; ~: t( u9 Y7 \" ^+ Q 问:此次休渔对远洋渔业企业有何影响? / j9 O5 G/ j C* K$ d
答:休渔期间,包括鱿鱼钓、拖网渔船等在西南大西洋公海相应区域作业的所有中国籍远洋渔船停止捕捞作业。这对远洋企业肯定会有暂时的影响,但有助于保护幼体、减轻气候等各种因素对资源量的影响,有利于资源科学养护和长期可持续利用。 8 W' N, ]% `' W' f; z7 K7 J
季节性休渔是国际常见的资源养护措施,也是我国近海海洋捕捞业长期执行的重要管理措施。远洋渔业企业需要提高参与公海渔业资源养护的认识,主动适应国际管理规则,加强负责任捕捞和国际履约。
. H, u6 J8 H9 U) S 问:将采取哪些措施确保休渔?
5 ?+ _# s7 F7 u+ K9 h W 答:农业农村部将会同各地渔业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对休渔期间远洋渔船进行严格的船位监测和管控,对违反休渔规定的远洋渔船和远洋渔业企业,将依法予以严厉处罚。据了解,经过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宣传引导和发动,所有作业渔船目前均已撤离休渔区域。
" H7 t3 y3 b% G8 ^ q+ S7 Y8 U (小标题)促进公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 _: ?- ? i9 B9 f; C. v
问:除了休渔,我国还将采取哪些管理措施?
- k$ Y( G" e/ o 答:针对鱿鱼渔业,我们将继续严厉打击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渔业活动,开展鱿鱼资源动态监测、实施科学观察员制度、试行电子渔捞日志、研究制定鱿鱼全产业链管理等举措,建立起公海鱿鱼资源养护与管理的一系列科学规范措施,为全球公海鱿鱼渔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根据试行结果和科学评估,适时向有关国家和区域渔业管理组织通报休渔情况,推动在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层面逐步建立起统一的休渔措施。 3 A8 i* J" [8 y9 j6 Z* b4 T
对于我国其他的公海渔业类型,如金枪鱼渔业、秋刀鱼渔业,我们将在相应的区域渔业管理组织框架内,不断强化渔业资源的监测与调查,扩大国际和地区合作,促进可持续利用,为实现联合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完)
. K' `/ o. O* P. K4 k
7 f" i) L! E$ V" t7 r" B- }6 `1 c 举报/反馈
1 G' X9 F5 c/ | 9 s" V% \ n% A. C% m
# `- r2 c# c, z' h* S& w- {& H
6 T- V( v& A2 c
|